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起这种绵延了多少代的地方名吃,我常常浮想联翩、不忍品尝,生怕思绪从眼前逝去……
元宵
每当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在置备称心可口的小吃元宵。元宵,古称为汤团、圆子,慢慢被人称为元宵。1913年,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同音,曾下令改元宵为“汤圆”。
每在临近元宵节时,我都会想起在游宁波天一阁、千丈岩时的一件事。当我漫步到宁波开明街时,一幅汤团店的店幌把我吸引住,幌上画一缸一鸭一狗,我反复思量也不解其意。在品汤团时,我非常诚恳地请教店员方知,原来这家老店的创始人叫江阿狗,幌上的画恰是他名字的谐音(按江浙方言)。蓦然,天一阁的丰蕴古雅与汤团店幌的俗趣相映出旅游文化的璀璨。
春城昆明的花美得超乎想象,永康甜品店的四喜汤圆甜得也恰到好处。此种汤圆一碗四个,各具一味。许多许多年了,云之南的香甜常常飘洒于我的梦中。
四川成都的小吃品种林林总总多以数百计。在这个名胜众多、文风汇聚的古城,赖汤圆竟然长期鹤立于众小吃之间。
老字号的名品很像老竹,不仅苍翠劲拔,而且高雅与朴拙并蓄,以至被人们吟咏了几千年仍觉意犹未尽,而彰显创新意义的名品如新笋,鲜嫩娇柔,滴翠溢美,刚一面世便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也不知是哪个早晨,也不知在哪个岛屿,有一个人在海滩上徘徊时,在曙色中弯下了腰,静静捡拾着生满不同纹路、隐现着不同色彩的球石。他时而兴奋地跳着,时而俯身沉思着,像一幅活跃的剪影。后来他在礁石上坐了很久,又像一尊石雕。
不久,五彩缤纷的雨花汤圆出现在高档酒店的餐桌上。人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它,用叹赏声、掌声盛赞着它,它确是汤圆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精致的汤盏里,几粒在形色上与雨花石完全相同的汤圆半沉于清水中。调羹轻搅,“彩石”上下翻动,刚含于口中,“雨花石”瞬间便化为甜滑柔细的糯糜,绮丽中微透桂花及干果的清香。那是人们在品尝着文化,品赏着一种时尚。
说起来,这也不是件呕心沥血的创举。只是一位有心人,在海浪的鼓励声中大胆思索了一下;只是他灵机一动,把汤圆从圆的变为不太圆的;只是把几千年遗留下的白色汤圆变得绚烂了些。然而,就这么一点点新异,便使这种小吃赢得了烹饪大赛的金奖,便轰动了餐饮界,其知名度便被海内外食客绘声绘色地播扬,这或许对墨守成规者有所启示吧。
但凡钟灵毓秀之地,食文化也与粗俗之地大不同。多年游走,对多地汤圆(元宵)有了深入了解:江苏盐城的藕粉圆子是经藕粉糊化后裹干粉、包馅心煮制而成的;上海城隍庙的百果酒酿圆子是用百果与甜酒酿一道煮制而成的;还有贵州的毕节汤圆、湖北黄州的豆腐圆子等等,每一道汤圆都有一个故事,“汤圆文化”的汇聚与推行的确很值得人们去探究。
冰糖葫芦
表面看来,冰糖葫芦与冬景似乎没什么互动之处。倘若以形象思维的视角把二者结合起来看,通红的果实就是迎春的冬梅,晶亮的表层就是垂挂的冰凌,长长的竹签儿就是傲立的梅枝,只要在雪花飘舞的湖畔或是在金碧辉煌的古街上晃动这串串“梅朵”,冬游的画面就有了点睛之笔。
一曲《冰糖葫芦》的小调常常把我拉进儿时的记忆。长巷两端那纷扬的雪仗;空竹与风车声交响的厂甸;护城河上自制的小冰车;拜年声迭起的四合院……不是在北京胡同中长大的人,很难把冰糖葫芦的酸与甜品透。
游玩者皆知,无论春节庙会有多么绚丽,糖葫芦的亮色总是那么抢眼。营养专家指着它缓缓说:“山里红内的果酸能刺激消化液,因此在高蛋白高油脂大量涌入人们肠胃的时日里,多食有益”;老人们指着它朗朗说:“就冲这红红火火的喜兴劲儿,我也要为孙子多买两串”;年轻的恋人窃窃说:“它像一行激情燃烧的省略号,伸延着我们火一样的爱意”;蘸着糖的商贩爽爽说:“山里红在山里随便摘,用竹签儿一穿,随手一蘸,来钱吧您那!”
翻开与这款美味相关的典籍不难看到,清初顺治四年(1648年)清晨,在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乡,一位尚未出生就有“孔尚任”之名的婴儿呱呱坠地。他自小便通晓音律、诵咏名句,年方弱冠即与钱塘才子洪升齐名,世称“南洪北孔”。糖葫芦的味感对孔先生来说,是很甜美的,这位“云亭山人”的仕途也如糖葫芦一样粘带着一串串喜兴。他既会做官,又善著文,几十年仕途一帆风顺,直到戴上户部员外郎的顶戴。后来在淮、扬疏浚河道时,忙里偷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桃花扇》,刚截稿便毅然打点林泉之事,堪称聪慧。
“云亭山人”极爱吃京城的大糖葫芦,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位先生在大快朵颐时竟然能听到糖葫芦内在的音韵,随口而吟:“其余吹器多,葫芦声鼓荡。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
孔尚任出生300年后的1948年,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巨子梁实秋恋恋不舍地离开大陆,飞往台湾。20世纪华语世界中的散文宗师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城的胡同里,冰糖葫芦对这位老先生来说,是甜中透着酸的。说到甜,他美美地回忆着“正宗的冰糖葫芦,薄薄的一层糖,透明雪亮,材料诸如海棠、山药、杏干、葡萄、桔子、荸荠,但以山里红为正宗……”说到酸,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十分幽忧地追忆着“离开北平再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据称在北平,这种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的食物已然绝迹……”梁先生赴台后再没吃过地道的冰糖葫芦,一代名作家、美食家未能等到祖国统一就远去了。倘若他九泉有知,获悉今日北京的糖葫芦非但未绝迹,而且已有了知名品牌,有了精美的包装,有了更加绚烂的花色品种,我想,先生在天之灵肯定又会微笑著述的。
举起这种绵延了多少代的地方名吃,我常常浮想联翩、不忍品尝,生怕思绪从眼前逝去。
年糕
春节的色彩涌来的时候,很是撩人心痒。随着相互的祝福声,人们的目光穿过了风雪、穿过了寒林,隐约似看到遥远的鹅黄嫩绿渐渐移来。这时,冰封的心扉开始消融,压抑的思绪悄悄萌绽。伴着烟花的明灭、鞭炮声的此起彼伏,古都的游人大多聚合在花团锦簇的深处,在庙会的五彩斑斓里,行游人畅享着休闲的欢欣。
春节的庙会的确是一片时令景致,彩摊上的小吃呈现着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绵延了千百年的美食,一旦点缀上了节日的韵味,不仅风采依然,而且历久弥新。说来也奇:这些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彰显过大年气氛的小吃竟是没有什么色彩、而且缺乏艺术造型的年糕。
年糕由于富含“年年高升”之意,又充溢着糯米与桂花蜜的味道,于是,甜美、腾达的主题便凸现出来。在苏、鄂游走时,通过书店博览获知,桂花糖年糕源于苏州,糖炒年糕以湖北江汉平原的品类为正宗。如此便引出了一段记载:公元前522年,荒淫无道的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决心复仇,帮助阖闾杀了吴王僚后,率兵一举攻破了楚国的京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北)。
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因主张“联齐伐越”,而被夫差疏远。他预想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国家也会有危难,于是对亲随说:“我若被害,敌兵必来攻城。如遇民饥无食的那一天,可往城门下掘地得食。”不久伍子胥果然遇害,越王勾践趁机举兵围困了吴国京城(今苏州一带)。在炊断粮绝的时候,有人忽然想起那段“掘地得食”的话,于是拆城挖地,发现坚韧的城砖原来是糯米蒸熟后压制而成的,用此“砖”蒸煮而食,味道及口感俱佳,因此,拯救了全城百姓的生命。
从此,每逢春节,湖北江陵一带及苏州城便出现了像城砖一样的糯米蒸糕,供祭祀与品尝,这种吃食被称为“年糕”。
京城的庙会的闲游者,多见切糕。《旧都白话》曾作如此描述:“用雪白的糯米,内衬着紫色的枣子,覆以碧绿的荷叶,或青菜叶,常常是切着剖面型,在摊上摆着……气味俱佳。贩夫走卒,扔两个大子,便可切一片尝尝。”
尽管眼下高糖的食品已有些令人担心,然而,庙会的游人仍津津有味的品尝着。我想,欢欣里深藏着浩叹,甜美竟然源于苦涩,这种“真趣”,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咀嚼出来的。
元宵
每当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在置备称心可口的小吃元宵。元宵,古称为汤团、圆子,慢慢被人称为元宵。1913年,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同音,曾下令改元宵为“汤圆”。
每在临近元宵节时,我都会想起在游宁波天一阁、千丈岩时的一件事。当我漫步到宁波开明街时,一幅汤团店的店幌把我吸引住,幌上画一缸一鸭一狗,我反复思量也不解其意。在品汤团时,我非常诚恳地请教店员方知,原来这家老店的创始人叫江阿狗,幌上的画恰是他名字的谐音(按江浙方言)。蓦然,天一阁的丰蕴古雅与汤团店幌的俗趣相映出旅游文化的璀璨。
春城昆明的花美得超乎想象,永康甜品店的四喜汤圆甜得也恰到好处。此种汤圆一碗四个,各具一味。许多许多年了,云之南的香甜常常飘洒于我的梦中。
四川成都的小吃品种林林总总多以数百计。在这个名胜众多、文风汇聚的古城,赖汤圆竟然长期鹤立于众小吃之间。
老字号的名品很像老竹,不仅苍翠劲拔,而且高雅与朴拙并蓄,以至被人们吟咏了几千年仍觉意犹未尽,而彰显创新意义的名品如新笋,鲜嫩娇柔,滴翠溢美,刚一面世便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也不知是哪个早晨,也不知在哪个岛屿,有一个人在海滩上徘徊时,在曙色中弯下了腰,静静捡拾着生满不同纹路、隐现着不同色彩的球石。他时而兴奋地跳着,时而俯身沉思着,像一幅活跃的剪影。后来他在礁石上坐了很久,又像一尊石雕。
不久,五彩缤纷的雨花汤圆出现在高档酒店的餐桌上。人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它,用叹赏声、掌声盛赞着它,它确是汤圆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精致的汤盏里,几粒在形色上与雨花石完全相同的汤圆半沉于清水中。调羹轻搅,“彩石”上下翻动,刚含于口中,“雨花石”瞬间便化为甜滑柔细的糯糜,绮丽中微透桂花及干果的清香。那是人们在品尝着文化,品赏着一种时尚。
说起来,这也不是件呕心沥血的创举。只是一位有心人,在海浪的鼓励声中大胆思索了一下;只是他灵机一动,把汤圆从圆的变为不太圆的;只是把几千年遗留下的白色汤圆变得绚烂了些。然而,就这么一点点新异,便使这种小吃赢得了烹饪大赛的金奖,便轰动了餐饮界,其知名度便被海内外食客绘声绘色地播扬,这或许对墨守成规者有所启示吧。
但凡钟灵毓秀之地,食文化也与粗俗之地大不同。多年游走,对多地汤圆(元宵)有了深入了解:江苏盐城的藕粉圆子是经藕粉糊化后裹干粉、包馅心煮制而成的;上海城隍庙的百果酒酿圆子是用百果与甜酒酿一道煮制而成的;还有贵州的毕节汤圆、湖北黄州的豆腐圆子等等,每一道汤圆都有一个故事,“汤圆文化”的汇聚与推行的确很值得人们去探究。
冰糖葫芦
表面看来,冰糖葫芦与冬景似乎没什么互动之处。倘若以形象思维的视角把二者结合起来看,通红的果实就是迎春的冬梅,晶亮的表层就是垂挂的冰凌,长长的竹签儿就是傲立的梅枝,只要在雪花飘舞的湖畔或是在金碧辉煌的古街上晃动这串串“梅朵”,冬游的画面就有了点睛之笔。
一曲《冰糖葫芦》的小调常常把我拉进儿时的记忆。长巷两端那纷扬的雪仗;空竹与风车声交响的厂甸;护城河上自制的小冰车;拜年声迭起的四合院……不是在北京胡同中长大的人,很难把冰糖葫芦的酸与甜品透。
游玩者皆知,无论春节庙会有多么绚丽,糖葫芦的亮色总是那么抢眼。营养专家指着它缓缓说:“山里红内的果酸能刺激消化液,因此在高蛋白高油脂大量涌入人们肠胃的时日里,多食有益”;老人们指着它朗朗说:“就冲这红红火火的喜兴劲儿,我也要为孙子多买两串”;年轻的恋人窃窃说:“它像一行激情燃烧的省略号,伸延着我们火一样的爱意”;蘸着糖的商贩爽爽说:“山里红在山里随便摘,用竹签儿一穿,随手一蘸,来钱吧您那!”
翻开与这款美味相关的典籍不难看到,清初顺治四年(1648年)清晨,在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乡,一位尚未出生就有“孔尚任”之名的婴儿呱呱坠地。他自小便通晓音律、诵咏名句,年方弱冠即与钱塘才子洪升齐名,世称“南洪北孔”。糖葫芦的味感对孔先生来说,是很甜美的,这位“云亭山人”的仕途也如糖葫芦一样粘带着一串串喜兴。他既会做官,又善著文,几十年仕途一帆风顺,直到戴上户部员外郎的顶戴。后来在淮、扬疏浚河道时,忙里偷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桃花扇》,刚截稿便毅然打点林泉之事,堪称聪慧。
“云亭山人”极爱吃京城的大糖葫芦,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位先生在大快朵颐时竟然能听到糖葫芦内在的音韵,随口而吟:“其余吹器多,葫芦声鼓荡。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
孔尚任出生300年后的1948年,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巨子梁实秋恋恋不舍地离开大陆,飞往台湾。20世纪华语世界中的散文宗师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城的胡同里,冰糖葫芦对这位老先生来说,是甜中透着酸的。说到甜,他美美地回忆着“正宗的冰糖葫芦,薄薄的一层糖,透明雪亮,材料诸如海棠、山药、杏干、葡萄、桔子、荸荠,但以山里红为正宗……”说到酸,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十分幽忧地追忆着“离开北平再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据称在北平,这种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的食物已然绝迹……”梁先生赴台后再没吃过地道的冰糖葫芦,一代名作家、美食家未能等到祖国统一就远去了。倘若他九泉有知,获悉今日北京的糖葫芦非但未绝迹,而且已有了知名品牌,有了精美的包装,有了更加绚烂的花色品种,我想,先生在天之灵肯定又会微笑著述的。
举起这种绵延了多少代的地方名吃,我常常浮想联翩、不忍品尝,生怕思绪从眼前逝去。
年糕
春节的色彩涌来的时候,很是撩人心痒。随着相互的祝福声,人们的目光穿过了风雪、穿过了寒林,隐约似看到遥远的鹅黄嫩绿渐渐移来。这时,冰封的心扉开始消融,压抑的思绪悄悄萌绽。伴着烟花的明灭、鞭炮声的此起彼伏,古都的游人大多聚合在花团锦簇的深处,在庙会的五彩斑斓里,行游人畅享着休闲的欢欣。
春节的庙会的确是一片时令景致,彩摊上的小吃呈现着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绵延了千百年的美食,一旦点缀上了节日的韵味,不仅风采依然,而且历久弥新。说来也奇:这些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彰显过大年气氛的小吃竟是没有什么色彩、而且缺乏艺术造型的年糕。
年糕由于富含“年年高升”之意,又充溢着糯米与桂花蜜的味道,于是,甜美、腾达的主题便凸现出来。在苏、鄂游走时,通过书店博览获知,桂花糖年糕源于苏州,糖炒年糕以湖北江汉平原的品类为正宗。如此便引出了一段记载:公元前522年,荒淫无道的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决心复仇,帮助阖闾杀了吴王僚后,率兵一举攻破了楚国的京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北)。
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因主张“联齐伐越”,而被夫差疏远。他预想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国家也会有危难,于是对亲随说:“我若被害,敌兵必来攻城。如遇民饥无食的那一天,可往城门下掘地得食。”不久伍子胥果然遇害,越王勾践趁机举兵围困了吴国京城(今苏州一带)。在炊断粮绝的时候,有人忽然想起那段“掘地得食”的话,于是拆城挖地,发现坚韧的城砖原来是糯米蒸熟后压制而成的,用此“砖”蒸煮而食,味道及口感俱佳,因此,拯救了全城百姓的生命。
从此,每逢春节,湖北江陵一带及苏州城便出现了像城砖一样的糯米蒸糕,供祭祀与品尝,这种吃食被称为“年糕”。
京城的庙会的闲游者,多见切糕。《旧都白话》曾作如此描述:“用雪白的糯米,内衬着紫色的枣子,覆以碧绿的荷叶,或青菜叶,常常是切着剖面型,在摊上摆着……气味俱佳。贩夫走卒,扔两个大子,便可切一片尝尝。”
尽管眼下高糖的食品已有些令人担心,然而,庙会的游人仍津津有味的品尝着。我想,欢欣里深藏着浩叹,甜美竟然源于苦涩,这种“真趣”,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咀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