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儿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生命阶段",它曾赋予我们许多的憧景和梦想,带给我们几多快乐和天真。"想画画"这是每个儿童阶段的人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经。因而美术课便成了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在结合多年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几年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只有尊重和了解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行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尊重;了解;新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发展;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是围绕人文主题,进行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艺术学科的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教学过程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在教学中注重从各个方面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呢?
1.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
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客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2.尊重、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的发展特征
美术作品并非是照相机似的再现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对象,倾注个人的认识,情感于作品中。一些具像表现的作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表现性的作品显得夸张、抽象,相对来说,二者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可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不应扬此抑彼。儿童绘画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画的本身,而是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往往带有强烈的表现性,在欣赏和评价中应特别注意要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年级小朋友《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作业,有的孩子觉得作业单靠画面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在画面中加上了一小段拼音文字,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来表达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3.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中都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仅有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鱼儿游游》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说说鱼的种类和外形特点,并画出来(种类越多越好),拓展开来再让学生根据各种鱼的不同特征,撕或剪出各种鱼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艺术课程中的绘画,对儿童而言,需要的不是像不像的结果,而在于画的过程。儿童绘画是儿童丰富想象力的再现,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的各种奇异的想象往往通过手上的画笔加以表现。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不当的教学思想倾向产生,不能用成人的绘画训练对待儿童,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绘画的特色,不能仅以“像不像”、“美不美”的欣赏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否则,儿童画虽然有板有眼,但却毫无生气,并非真正的儿童画。如在教“虾的画法”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玻璃缸中的虾,等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教给他们画法,当学生学会后,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学生一开始时感到困难,当被提示可联系自己生活中见到的虾进行创作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还画了炸熟了的虾,并美其名日“盘中佳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操作实践,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学生感受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础。在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学“冷暖色彩”时,教师可让学生打开窗户,引导他们观察窗外景物的颜色,使他们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对色彩产生切身体验,此时再揭示“冷暖色彩”的定义。所谓“暖色”是指像红色、黄色、橙色这些给人以温暖感觉的颜色,如阳光下的门、花朵、叶子的颜色;而‘冷色”则是指像绿色、蓝色等颜色,将这些颜色画在窗框内,往往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这样教学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一步入教室就能沐浴到艺术之光,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鼓励是创新的动力要允许学生画出蓝色的太阳、方形的苹果等有违常理的东西。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用“心”揣摩绘画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反之,太多的条条框框则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如一位在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教授看到很多画技高超的中国小朋友,就出了一个题目“快乐的节日”,可结果却让其大失所望,很多学生所画的内容都是选自墙上画片中的内容,画了与其一样的事物——圣诞树。而当其将画面覆盖起来要求学生独立创作时,他们居然无从下笔。由此不难看出,由于在平时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缺乏一定的鼓励,其个性被压抑,导致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缺少“心”的参与,丧失对艺术个体的独特感悟,使得很多孩子的绘画过程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模仿过程。总之,只有不一样,世界才精彩。美术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解读,鼓励孩子成为一片属于自己的树叶,而不要让他们都成为那片最美的树叶。
总之,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儿童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以儿童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去发现更多的突破口,把各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加的喜欢上美术这门课。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伴随着新课改之风,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11-06-10
【关键词】尊重;了解;新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发展;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是围绕人文主题,进行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艺术学科的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教学过程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在教学中注重从各个方面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呢?
1.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
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客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2.尊重、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的发展特征
美术作品并非是照相机似的再现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对象,倾注个人的认识,情感于作品中。一些具像表现的作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表现性的作品显得夸张、抽象,相对来说,二者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可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不应扬此抑彼。儿童绘画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画的本身,而是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往往带有强烈的表现性,在欣赏和评价中应特别注意要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年级小朋友《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作业,有的孩子觉得作业单靠画面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在画面中加上了一小段拼音文字,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来表达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3.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中都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仅有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鱼儿游游》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说说鱼的种类和外形特点,并画出来(种类越多越好),拓展开来再让学生根据各种鱼的不同特征,撕或剪出各种鱼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艺术课程中的绘画,对儿童而言,需要的不是像不像的结果,而在于画的过程。儿童绘画是儿童丰富想象力的再现,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的各种奇异的想象往往通过手上的画笔加以表现。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不当的教学思想倾向产生,不能用成人的绘画训练对待儿童,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绘画的特色,不能仅以“像不像”、“美不美”的欣赏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否则,儿童画虽然有板有眼,但却毫无生气,并非真正的儿童画。如在教“虾的画法”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玻璃缸中的虾,等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教给他们画法,当学生学会后,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学生一开始时感到困难,当被提示可联系自己生活中见到的虾进行创作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还画了炸熟了的虾,并美其名日“盘中佳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操作实践,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学生感受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础。在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学“冷暖色彩”时,教师可让学生打开窗户,引导他们观察窗外景物的颜色,使他们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对色彩产生切身体验,此时再揭示“冷暖色彩”的定义。所谓“暖色”是指像红色、黄色、橙色这些给人以温暖感觉的颜色,如阳光下的门、花朵、叶子的颜色;而‘冷色”则是指像绿色、蓝色等颜色,将这些颜色画在窗框内,往往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这样教学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一步入教室就能沐浴到艺术之光,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鼓励是创新的动力要允许学生画出蓝色的太阳、方形的苹果等有违常理的东西。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用“心”揣摩绘画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反之,太多的条条框框则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如一位在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教授看到很多画技高超的中国小朋友,就出了一个题目“快乐的节日”,可结果却让其大失所望,很多学生所画的内容都是选自墙上画片中的内容,画了与其一样的事物——圣诞树。而当其将画面覆盖起来要求学生独立创作时,他们居然无从下笔。由此不难看出,由于在平时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缺乏一定的鼓励,其个性被压抑,导致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缺少“心”的参与,丧失对艺术个体的独特感悟,使得很多孩子的绘画过程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模仿过程。总之,只有不一样,世界才精彩。美术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解读,鼓励孩子成为一片属于自己的树叶,而不要让他们都成为那片最美的树叶。
总之,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儿童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以儿童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去发现更多的突破口,把各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加的喜欢上美术这门课。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伴随着新课改之风,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