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开发乡土人才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人才被称为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他们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工作在基层,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对群众的感情更浓厚,他们的实践经验接地气、易推广,更容易获得群众信赖,更能够鼓舞百姓信心。近年来,盐城市建湖县紧贴农村劳动力人口、产业发展等实际,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通过精心开发、精准培育、精细使用,使一批带动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乡土人才竞相涌现,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鏈”助力乡土人才能量释放
  在乡土人才开发中,建湖针对乡土人才发展过程中“名分”不足、“视界”不宽、“助力”不强的“短板”,瞄准成长链、市场链和资金链等核心要素,积极探索实施乡土人才“链式”开发模式,推动乡土人才存量盘活、质量提升和能量释放,让乡土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乡村产业得到创新发展、群众致富形成稳定渠道。截至2020年12月,492人次被认定为省市乡土“三带”人才,7个项目获市首批“三带”计划资助,建成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1家。
  完善破“土”而出的成长链。制定培养规划,坚持不限学历、不唯资历、不看出身,对活跃在农业农村和基层条线的1000多名种养殖大户、“田秀才”、“土专家”一视同仁“一人一档”,分类选拔、分档建库、分层管理,统一纳入全县“百企菁英培育计划”的“总盘子”,以《我当村官的故事》《乡村之恋》等远教视角拍摄并推送多个乡土人才典型,同时加强政治吸纳,省市乡土“三带”人才中有40人进入村级班子或纳入村级后备,有17人成为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或劳模。完善产业规划,聚焦“一镇一品”,形成东部果蔬采摘、中部稻米种植、西部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和规模园区布局,让乡土人才“龙头”应运而生。打造赛事规划,启动实施全县乡土“三带”人才“提质强能”计划,围绕玻璃饰品工艺、剪纸、草编等涉及面广、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打造专题化、选拔式以赛促练平台,在“活态传承”中涵养乡土人才工匠精神。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廖正军的“互联网+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荣获全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一等奖。
  打造“才(财)”源滚滚的市场链。突出非遗撬动,对建湖乡土人才的“拳头产品”淮杂非遗,坚持保护性传承和市场化开发,建成全国一流的杂技传承基地和“江淮戏苑”、“淮剧小镇”,改变淮杂非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在公益惠民的同时积极参与商业演出,在市场化的淬火中让淮杂非遗强筋壮骨,体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展会带动,践行“两海两绿”新路径,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举行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三虹”有机稻米、“何老大”酱醋、“军曼”火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依托展会,顺利入驻上海都市家庭“后厨”和大型商超货架。突出院所推动,市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陈正华依托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及市场资源,循环水养殖开发“跑步机上的鱼”,填补了面向华南地区的销售空白。
  用足“强筋壮骨”的资金链。注重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做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意见》等文件,建成乡土人才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池”,实现乡土人才开发“有钱做事”。推动金融加持,直面乡土人才领(创)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发放专项资助、提高担保授信额度,为乡土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全县累计有42人领(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企业或入社员工1700多人,去年实现主营收入近5亿元。加大项目扶持,变“漫灌”为“滴灌”,重点扶持恒济邵建华高效渔业、高作夏斯成大成合作社稻田养殖小龙虾等乡土人才领衔实施的现代农业项目,累计下发扶持资金达1000多万元。张贴乡土人才“特色标签”,积极扶持家庭农场、“乡旮旯网”、“蜻蜓农服”等新经济组织、新业态机构,累计对上争取或下拨财政奖励资金488万元,“蜻蜓农服”建成全省8家之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引领致富“合家欢”
  近年来,建湖积极引导乡土人才将传统技艺技能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结合,鼓励他们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乡土技艺得到有效传承。针对距今已2000余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建湖杂技”,通过内培外引、错位招生方式,建成了完备的人才梯队,有效解决了“后继乏人”的窘境。同时,为传统杂技赋予更多现代元素,大型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连续商演27场次,创造多项第一。
  乡村产业获得创新发展。对作为乡土人才主力军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更多关注和政策性倾斜,纳入全县“百企菁英培育计划”,鼓励他们与高校院所“强强联手”,走出传统路径依赖,实现涅槃重生。省市乡土人才“三带”标兵陈汉山领办的何老大酱醋公司,通过与天津农学院、江南大学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改造了原有工艺设备流程并新上发酵制曲设备,成功与盐城银宝集团合作新上万吨酱醋扩能项目,新增扶贫就业岗位30多个。
  群众致富形成稳定渠道。乡土人才引领,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五统一保二分配”经营模式得到普遍推广,更多农户获得市场信息、技术咨询、实行订单种植等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吃下了生产销售和增收致富的“定心丸”。乡土“三带”人才黄金富领衔创办的富港种业专业合作社年产杂交稻种130多万公斤,带动核心区周边镇村1200多农户,另有50多个种植大户在县境外承包杂交稻制种田6万多亩。
  让乡土人才安心扎根乡间沃野
  “此心安处是吾乡”。唯有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那些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才能汇聚起千千万万的各类优秀人才,扎根乡间沃野挥洒才智和汗水,书写乡村振兴这部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建湖有效整合组织、农业农村、人社、工信等部门资源力量和资金支持,着力优化齐抓共管的运行格局,实现了乡土人才开发从“九龙治水”转向“捏指成拳”。设立2000万元的乡土人才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实施“金融暖企”行动,通过专项资助、担保授信、贷款贴息等方式,累计兑现高校职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乡土人才创业主体专项扶持资金360多万元,发放各类创业贷款3250万元。
  产以才兴,才以产聚。近年来,建湖针对农村劳动力人口实际情况,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一手抓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打造乡土人才把“根”留住的宜居宜创生态,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创新引领推动“一镇一品”建设,以产业特色布局更好发挥乡土人才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培植一名人才、兴办一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一方产业”的葡萄串效应,陈汉山、鲁曼等省市乡土“三带”人才所带动企业的发展规模也从“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智能工厂”。建湖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成杂技非遗传承基地,让更多乡土人才刷出存在感,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逐步走向乡村振兴大舞台的中央。
  (作者系中共建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其他文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而种质资源正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全球竞争加剧、种业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的当下,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适老化浴室改造装备的紧急呼叫器可为老人提供一键呼叫,以便获得及时救助 资料图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观的深刻转变,更是新时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这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