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脂处在无定河的中游,其特殊的沟壑地貌和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孕育了窑洞。而集窑洞建造之大成者,则以杨家沟马宅、刘家峁姜宅和高庙山常宅最为典型。其窑洞民居的空间艺术创造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窑洞建筑技艺和艺术的典型代表。从对此三处窑洞聚落的介绍,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窑洞真缔之所在。
洋洋大观的杨家沟马氏庄园
杨家沟马氏家族,据一种说法是,原居山西省临县,至马林槐一代大约为明万历末年或天启初年迁来绥德县马家山入第八甲户籍,以租种土地和开垦荒地为谋生手段。但马家山土地瘠薄,难以为生,至马林槐的孙辈和重孙辈大部分陆续再迁。
杨家沟马氏起步于马林槐的第四世孙马云风携其本支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离开马家山,先后辗转迁阎家沟、古窑峁、李家山,最后迁来杨家沟定居,于今已历约260余年。
以堂号为标志的窑洞院落
从马云风起,杨家沟马氏就住窑洞。但因属起步阶段,直至七世的马嘉乐,始有了整个村寨的总体构想。《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所提到的“马光裕堂”就是马嘉乐所居一座单独的院落,而自“光裕堂”始,马嘉乐的5 个儿子,八世“鸣”字辈各分得了千余亩地和5 孔正窑的独居院落并分别起了堂号。一座座堂号窑洞院落依山顺势、高低参差地坐落在山涧间,与山水融为一体,与大自然相偎依,装点了江山,纯然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令人赞叹。
堂号本为汉民族中为了认祖归宗,昭示家族精神,增强宗族凝聚力,并以吉祥、向上、展望美好前景的词语给这个家庭(院落)起的名字。希冀以这个堂号名词的含义为主旨,形成良好的家风,启迪后人奋力向前,家族兴旺发达,同时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解读符号,丰富了陕北窑洞鲜活的内容,体现的是人们对其居所的一种人文关怀。
祠堂和讲堂
祠堂和学校是村落重要的空间单元。杨家沟马氏族团有三个祠堂,这就是在马氏第五世马云风去世后,其子孙们于小桥滩所修3 孔石拱窑的老祠堂。在新祠堂修建之前,废弃私塾,新学兴起,光裕堂子孙得风气之先,于1911年在村中的最高处的峁梢上建了3 孔石拱窑办起了“讲堂”。就在讲堂修建之后,光裕堂族人于讲堂之后的地坪上修建了一座无梁式卧窑,是为光裕堂的新祠堂。
代表性窑洞院落
在马氏庄园的窑洞院落组合中,有四处特别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马氏祖宅之一由21 孔石拱窑组成的靠山式窑洞院落,是由门楼、围墙和厦房组合的并联而又恰当分割的两组四合院。两组各5 孔正窑为坐西北面东南的壬山丙向,是最避风向阳的“风水”。此宅以窨洞之多的组合而成骥村古宅的代表建筑。二是马家老院。老院是标准的“明五暗四六厢窑”的标准制式,正窑深8.2米,宽3.51米,高3.7米。左右各有暗院,两院前侧方为各3 孔厢窑。所特殊者,首先是倒坐的客厅吸纳了北京四合院中倒坐房厦的内容,为起脊两面流水厦房而非窑洞,中共中央1947年12月会议就是在这座客厅中举行的;其次,右厢窑掌炕后部窑掌有窨子直通沟畔,窨子连通此三厢窑,具有“跑贼”和防空的双重功能;再次,这座院落宽达26.5米,而深仅12.2米,不及宽之一半,是典型的宽展型庭院。这在中原地区是犯忌的,但在陕北,由于受到沟壑区左右伸展较易,而前后伸展颇难的限制,又受到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阳光充足,敞亮异常,是宅院型制的一种发展。应当说这是突破禁区、独辟蹊径的作为。三是依仁堂。姜安邦孙姜耀祖修成窑洞四合院,马家以为更趋完美,依样学来而有变化,即后来供马嘉乐孙马国士所居依仁堂。由此可见其吸纳精神。四是马家新院。这种博彩众长的吸纳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中西合璧式窑洞院落马家新院。
杨家沟骥村古寨窑洞聚落,因独具完备的两道寨门、新老祠堂、讲堂、井泉等村落必备设施,各个窑洞院落堂号以主沟环抱的山峁为载体,绘就了一幅洋洋大观的聚落图,与刘家峁姜宅和高庙山常宅相较,是以村落的整合效应而体现了融于大自然之中的聚落美学思想。
恢宏大气的刘家峁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在米脂县桥河岔乡的刘家峁村,坐落在村北的牛家梁近山顶的凹窝处。由姜耀祖主持,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动土兴建,历时13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完整地完成了全国典型的石拱窑洞四合院聚落组合。
姜园的突出特色
(l)严格按照“明五暗四六厢窑”的规矩布局主庭,并以此为基准设计整个宅院,严谨而富于变化。上院深22.05米,宽18.70米;中院深15.60米,阔14.85米。上院较中院高1米,由15级蹬道和垂花门相连接,均坐癸山丁向;中院又较下院高5米,以暗道相连。中院和下院各开一大门。如此安排,保证了各窑纳阳、采光和通风均极充分,出路也极方便。两座9米以上的寨墙、三条寨门涵洞、两座大门、一座月洞门、一座垂花门,加上井楼、窨子的有机组合和恰当分割,是交通、闭藏、防卫、供水、泄洪五者的有力保证,说“固若金汤”不为过分。
(2)容水井于院中,这在陕北是极为少见的。
(3)题额“保障”的第二道寨墙高于宅院一倍以上,石砌寨面面对大门,即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被戏之为“反穿皮袄”。这是因为第一道入口的“大岳屏藩”寨墙是保卫宅院,主要具防守功能,此第二道“保障”寨墙则起到“逃匿”和“反攻”的双重功能。一旦各院失陷,则人畜细软可穿“保障”寨门涵洞顺利转移后山。届时寨门一关,守此寨头可控扼并反攻收复院落。所以,这是一种防卫——退却——反攻——收复环环相扣的防卫体系。当然,这只是针对晚清时期的匪贼和当时的武器水平而设计的。
(4)匿于主庭左、右两厢窑背后的两孔枕头窑(卧窑),主要作仓库,但充分利用了体量空间又极其隐蔽,令人叫绝。
(5)“铺子院”,即寻常所说的“下院”,有的叫“管家院”,但姜耀祖的嫡孙姜佑齐老先生仍坚持叫它为“铺子院”,因为姜家在院中开中药铺,外间人来此抓药,自然称其为“铺子院”。铺子院为综合性院落,住管家、药铺徒弟、长工,倒座马棚喂牲口。铺子院单设大门题额“大夫第”,与中院和上院呈犄角之势,坐西北面东南,所以并不在一个中轴线上。这样,外人一般只能到下院,如需升到中院和上院,还得出大门,再绕涵洞才能进中院大门。这样就相对保证了中院和上院的安静和安全。但下院右后角又有暗道经蹬道升至中院右后角,极其隐蔽而又相当便捷,是供内部人交通和传递信息用的。
姜氏庄园已于1998 年立项,并按1比1的比例仿建于北京中华民族园。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于2001年6月10日对姜宅进行了现场报道。经陕西省政府2002年12月批准,姜氏庄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备极工巧的高庙山常氏庄园
常氏庄园坐落在米脂县城东北12公里处高庙山柳树沟北侧的脑畔山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常维兴动工兴建,维兴未讫而终,由他的长子常英经管并最后完成。这处庄园是指后来由常维兴的三子、四子继承的窑洞民居院落。
常园的布局艺术特色
常氏庄园与杨家沟马家光裕堂庄园,刘家峁姜氏庄园一样,仍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模式布局组合四合院,由于讲究“门当户对”,常家、姜家、马家互有姻亲关系,互相吸纳在所难免。常园较姜园晚修34 年,大致吸收了姜园窑洞架构的模式,就连“癸山丁”的坐字亦与姜园相同。马家新院吸纳了西式建筑风格,姜园又专请北京专家设计,吸纳了北京四合院格局,常园基本上以姜园为蓝本,又从山西打回底样补充完善之,所以又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l)常园背靠脑畔山麓,前临冲沟小溪。
由于受到山和沟前后逼窄的限制,常宅设计成只有上院和底院两个窑洞院落组合,且以左右伸展出之。主庭宽较深多出6.62米,前庭宽较深多出2倍,是典型的宽展型庭院。此为中原狭长庭院之大忌,但却令各窑采光、纳气充分,显得大气。
(2)常园坐落在高9米的石畔上,本已显其错落。而大门5级石墀抬高0.8米;垂花门石墀15级又抬高2米;主庭5孔正窑又建在5级石墀之上,再抬高1.2米,如此,3处台阶落差达4米。从垃畔进大门,有不断提升的感觉;入大门,站在前庭看垂花门,门楼,圆门转扇,两厢的天地堂、土地堂以及砖雕吉祥图案等,因为有15级石墀衬托,显得巍峨而宏阔;过垂花门,前瞻主窑,与两厢厢窑高低对比明显,突出了主窑的主导地位,而显得主庭富有变化。这种比较大的落差,自然与山麓下自然土体的落差的实际情况有关,减少了土方搬运量,有其省工省钱的功利目的,但在恰当地利用地形,塑造顺应自然的空间艺术方面,却得了妙趣天成的审美效果。
(3)主庭与前庭结合部的窑洞处理更是一绝。
常园主庭东西厢窑最末尾的一孔,从门里进去,朝南又开一过洞,穿洞而过,又是两孔小窑,窗子又开在南面,成为前庭的一部分。小窑充分地利用空间光线,又相当隐蔽,外人不经意几乎看不出来,这样处理体量空间,是很少见的。■
洋洋大观的杨家沟马氏庄园
杨家沟马氏家族,据一种说法是,原居山西省临县,至马林槐一代大约为明万历末年或天启初年迁来绥德县马家山入第八甲户籍,以租种土地和开垦荒地为谋生手段。但马家山土地瘠薄,难以为生,至马林槐的孙辈和重孙辈大部分陆续再迁。
杨家沟马氏起步于马林槐的第四世孙马云风携其本支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离开马家山,先后辗转迁阎家沟、古窑峁、李家山,最后迁来杨家沟定居,于今已历约260余年。
以堂号为标志的窑洞院落
从马云风起,杨家沟马氏就住窑洞。但因属起步阶段,直至七世的马嘉乐,始有了整个村寨的总体构想。《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所提到的“马光裕堂”就是马嘉乐所居一座单独的院落,而自“光裕堂”始,马嘉乐的5 个儿子,八世“鸣”字辈各分得了千余亩地和5 孔正窑的独居院落并分别起了堂号。一座座堂号窑洞院落依山顺势、高低参差地坐落在山涧间,与山水融为一体,与大自然相偎依,装点了江山,纯然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令人赞叹。
堂号本为汉民族中为了认祖归宗,昭示家族精神,增强宗族凝聚力,并以吉祥、向上、展望美好前景的词语给这个家庭(院落)起的名字。希冀以这个堂号名词的含义为主旨,形成良好的家风,启迪后人奋力向前,家族兴旺发达,同时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解读符号,丰富了陕北窑洞鲜活的内容,体现的是人们对其居所的一种人文关怀。
祠堂和讲堂
祠堂和学校是村落重要的空间单元。杨家沟马氏族团有三个祠堂,这就是在马氏第五世马云风去世后,其子孙们于小桥滩所修3 孔石拱窑的老祠堂。在新祠堂修建之前,废弃私塾,新学兴起,光裕堂子孙得风气之先,于1911年在村中的最高处的峁梢上建了3 孔石拱窑办起了“讲堂”。就在讲堂修建之后,光裕堂族人于讲堂之后的地坪上修建了一座无梁式卧窑,是为光裕堂的新祠堂。
代表性窑洞院落
在马氏庄园的窑洞院落组合中,有四处特别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马氏祖宅之一由21 孔石拱窑组成的靠山式窑洞院落,是由门楼、围墙和厦房组合的并联而又恰当分割的两组四合院。两组各5 孔正窑为坐西北面东南的壬山丙向,是最避风向阳的“风水”。此宅以窨洞之多的组合而成骥村古宅的代表建筑。二是马家老院。老院是标准的“明五暗四六厢窑”的标准制式,正窑深8.2米,宽3.51米,高3.7米。左右各有暗院,两院前侧方为各3 孔厢窑。所特殊者,首先是倒坐的客厅吸纳了北京四合院中倒坐房厦的内容,为起脊两面流水厦房而非窑洞,中共中央1947年12月会议就是在这座客厅中举行的;其次,右厢窑掌炕后部窑掌有窨子直通沟畔,窨子连通此三厢窑,具有“跑贼”和防空的双重功能;再次,这座院落宽达26.5米,而深仅12.2米,不及宽之一半,是典型的宽展型庭院。这在中原地区是犯忌的,但在陕北,由于受到沟壑区左右伸展较易,而前后伸展颇难的限制,又受到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阳光充足,敞亮异常,是宅院型制的一种发展。应当说这是突破禁区、独辟蹊径的作为。三是依仁堂。姜安邦孙姜耀祖修成窑洞四合院,马家以为更趋完美,依样学来而有变化,即后来供马嘉乐孙马国士所居依仁堂。由此可见其吸纳精神。四是马家新院。这种博彩众长的吸纳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中西合璧式窑洞院落马家新院。
杨家沟骥村古寨窑洞聚落,因独具完备的两道寨门、新老祠堂、讲堂、井泉等村落必备设施,各个窑洞院落堂号以主沟环抱的山峁为载体,绘就了一幅洋洋大观的聚落图,与刘家峁姜宅和高庙山常宅相较,是以村落的整合效应而体现了融于大自然之中的聚落美学思想。
恢宏大气的刘家峁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在米脂县桥河岔乡的刘家峁村,坐落在村北的牛家梁近山顶的凹窝处。由姜耀祖主持,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动土兴建,历时13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完整地完成了全国典型的石拱窑洞四合院聚落组合。
姜园的突出特色
(l)严格按照“明五暗四六厢窑”的规矩布局主庭,并以此为基准设计整个宅院,严谨而富于变化。上院深22.05米,宽18.70米;中院深15.60米,阔14.85米。上院较中院高1米,由15级蹬道和垂花门相连接,均坐癸山丁向;中院又较下院高5米,以暗道相连。中院和下院各开一大门。如此安排,保证了各窑纳阳、采光和通风均极充分,出路也极方便。两座9米以上的寨墙、三条寨门涵洞、两座大门、一座月洞门、一座垂花门,加上井楼、窨子的有机组合和恰当分割,是交通、闭藏、防卫、供水、泄洪五者的有力保证,说“固若金汤”不为过分。
(2)容水井于院中,这在陕北是极为少见的。
(3)题额“保障”的第二道寨墙高于宅院一倍以上,石砌寨面面对大门,即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被戏之为“反穿皮袄”。这是因为第一道入口的“大岳屏藩”寨墙是保卫宅院,主要具防守功能,此第二道“保障”寨墙则起到“逃匿”和“反攻”的双重功能。一旦各院失陷,则人畜细软可穿“保障”寨门涵洞顺利转移后山。届时寨门一关,守此寨头可控扼并反攻收复院落。所以,这是一种防卫——退却——反攻——收复环环相扣的防卫体系。当然,这只是针对晚清时期的匪贼和当时的武器水平而设计的。
(4)匿于主庭左、右两厢窑背后的两孔枕头窑(卧窑),主要作仓库,但充分利用了体量空间又极其隐蔽,令人叫绝。
(5)“铺子院”,即寻常所说的“下院”,有的叫“管家院”,但姜耀祖的嫡孙姜佑齐老先生仍坚持叫它为“铺子院”,因为姜家在院中开中药铺,外间人来此抓药,自然称其为“铺子院”。铺子院为综合性院落,住管家、药铺徒弟、长工,倒座马棚喂牲口。铺子院单设大门题额“大夫第”,与中院和上院呈犄角之势,坐西北面东南,所以并不在一个中轴线上。这样,外人一般只能到下院,如需升到中院和上院,还得出大门,再绕涵洞才能进中院大门。这样就相对保证了中院和上院的安静和安全。但下院右后角又有暗道经蹬道升至中院右后角,极其隐蔽而又相当便捷,是供内部人交通和传递信息用的。
姜氏庄园已于1998 年立项,并按1比1的比例仿建于北京中华民族园。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于2001年6月10日对姜宅进行了现场报道。经陕西省政府2002年12月批准,姜氏庄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备极工巧的高庙山常氏庄园
常氏庄园坐落在米脂县城东北12公里处高庙山柳树沟北侧的脑畔山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常维兴动工兴建,维兴未讫而终,由他的长子常英经管并最后完成。这处庄园是指后来由常维兴的三子、四子继承的窑洞民居院落。
常园的布局艺术特色
常氏庄园与杨家沟马家光裕堂庄园,刘家峁姜氏庄园一样,仍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模式布局组合四合院,由于讲究“门当户对”,常家、姜家、马家互有姻亲关系,互相吸纳在所难免。常园较姜园晚修34 年,大致吸收了姜园窑洞架构的模式,就连“癸山丁”的坐字亦与姜园相同。马家新院吸纳了西式建筑风格,姜园又专请北京专家设计,吸纳了北京四合院格局,常园基本上以姜园为蓝本,又从山西打回底样补充完善之,所以又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l)常园背靠脑畔山麓,前临冲沟小溪。
由于受到山和沟前后逼窄的限制,常宅设计成只有上院和底院两个窑洞院落组合,且以左右伸展出之。主庭宽较深多出6.62米,前庭宽较深多出2倍,是典型的宽展型庭院。此为中原狭长庭院之大忌,但却令各窑采光、纳气充分,显得大气。
(2)常园坐落在高9米的石畔上,本已显其错落。而大门5级石墀抬高0.8米;垂花门石墀15级又抬高2米;主庭5孔正窑又建在5级石墀之上,再抬高1.2米,如此,3处台阶落差达4米。从垃畔进大门,有不断提升的感觉;入大门,站在前庭看垂花门,门楼,圆门转扇,两厢的天地堂、土地堂以及砖雕吉祥图案等,因为有15级石墀衬托,显得巍峨而宏阔;过垂花门,前瞻主窑,与两厢厢窑高低对比明显,突出了主窑的主导地位,而显得主庭富有变化。这种比较大的落差,自然与山麓下自然土体的落差的实际情况有关,减少了土方搬运量,有其省工省钱的功利目的,但在恰当地利用地形,塑造顺应自然的空间艺术方面,却得了妙趣天成的审美效果。
(3)主庭与前庭结合部的窑洞处理更是一绝。
常园主庭东西厢窑最末尾的一孔,从门里进去,朝南又开一过洞,穿洞而过,又是两孔小窑,窗子又开在南面,成为前庭的一部分。小窑充分地利用空间光线,又相当隐蔽,外人不经意几乎看不出来,这样处理体量空间,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