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我觉得在教学中目标明确,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目标的定位
(一)教学目标要适度
教学目标适度是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方面。教学目标和要求过高或过低,或者主次分不清楚,都会影响一节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对自己的随堂课有时候感到很满意,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因思维的碰撞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有时上公开课,经过多人指导,反复琢磨,反而上得索然无味,了无生趣。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随堂课,教学目标少、小,在教学过程中精力集中,关注学生,意想不到的精彩容易生成;公开课,因为考虑得太多了,觉得这个知识点重要,那个知识点也重要,教学目标制定得多而难。然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想抓的点太多、太难,全面开花,精力不够,不能完成地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处处跑马观花,蜻蜓点水,结果是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好课文,教学目标制定得多、难,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老师无法从容,学生缺乏热情,课堂没有实在的学习氛围,教和学都无效益。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目标都加以落实。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适度。
(二)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然而,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所生活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认知水平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而他们获知的效率具有不同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因材施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动中学,乐中学,让全体学生都发挥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理巧妙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巧妙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又能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感同身受,诱发学生思考,领悟文章内涵……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情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激趣式的提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就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想象式的提问——唤起学生的遐想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学完全文之后,教师紧接着提问:“青蛙跳出了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你的想象,补充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老师根据文章的空白处设计了这个问题,在充分理解青蛙和小鸟两个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青蛙不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通过游历学习,变成了一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通过学生展开想像,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领悟《坐井观天》的寓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对比式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敏锐度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教师也要通过比较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经过综合思维产生新的知识信息。
(四)拓展延伸式的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畅所欲言中,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很容易将思维停留在表象认识阶段。这时教师就应拓宽学生的思路,转移话题,抛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以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三、课堂评价的有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
除此,在上课时教师也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许多时候是多向的、全面的。这种相互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相互评价是学生学习语文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复习课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言、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暴露各自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例如:当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展示后,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你对他的整理有什么评价?”、“你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或修改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请介绍一下你的整理方法好吗?”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评价,可以是整理的结果,可以是整理的形式,还可以是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的交流评价中,不断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这平等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快,这对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话题,我们还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炫出最亮的色彩。
一、目标的定位
(一)教学目标要适度
教学目标适度是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方面。教学目标和要求过高或过低,或者主次分不清楚,都会影响一节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对自己的随堂课有时候感到很满意,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因思维的碰撞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有时上公开课,经过多人指导,反复琢磨,反而上得索然无味,了无生趣。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随堂课,教学目标少、小,在教学过程中精力集中,关注学生,意想不到的精彩容易生成;公开课,因为考虑得太多了,觉得这个知识点重要,那个知识点也重要,教学目标制定得多而难。然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想抓的点太多、太难,全面开花,精力不够,不能完成地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处处跑马观花,蜻蜓点水,结果是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好课文,教学目标制定得多、难,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老师无法从容,学生缺乏热情,课堂没有实在的学习氛围,教和学都无效益。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目标都加以落实。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适度。
(二)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然而,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所生活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认知水平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而他们获知的效率具有不同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因材施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动中学,乐中学,让全体学生都发挥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理巧妙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巧妙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又能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感同身受,诱发学生思考,领悟文章内涵……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情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激趣式的提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就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想象式的提问——唤起学生的遐想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学完全文之后,教师紧接着提问:“青蛙跳出了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你的想象,补充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
老师根据文章的空白处设计了这个问题,在充分理解青蛙和小鸟两个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青蛙不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通过游历学习,变成了一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通过学生展开想像,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领悟《坐井观天》的寓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对比式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敏锐度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教师也要通过比较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经过综合思维产生新的知识信息。
(四)拓展延伸式的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畅所欲言中,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很容易将思维停留在表象认识阶段。这时教师就应拓宽学生的思路,转移话题,抛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以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三、课堂评价的有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
除此,在上课时教师也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许多时候是多向的、全面的。这种相互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相互评价是学生学习语文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复习课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言、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暴露各自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例如:当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展示后,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你对他的整理有什么评价?”、“你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或修改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请介绍一下你的整理方法好吗?”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评价,可以是整理的结果,可以是整理的形式,还可以是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的交流评价中,不断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这平等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快,这对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话题,我们还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炫出最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