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喜欢用铺天盖地的烟花爆竹迎接农历新年,传说巨大的声响、闪亮的火光、鲜艳的红色可以吓跑妖魔鬼怪,带来好运。不过,马年春节却比往年安静了许多。
2013年末,雾霾天气席卷中国中东部大片区域。出于对空气质量的考虑,2014年春节到来之际,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各种措施,以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比如,北京市政府对烟花爆竹的销售进行了限制,减少了烟花爆竹零售网点数量;南京市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建议市民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日子减少燃放。
过去,各地政府也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过限制,但更多是出于安全防火的需要,民众对此的响应程度也远不如今年积极。克制一下“热闹”和“快乐”就能换来较好的空气质量,不少人甘愿抛弃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媒体在上海街头的随机采访显示,有七成市民表示自己不会在春节期间购买烟花爆竹。
尽管如此,在除夕午夜,各地实时空气污染指数仍然大幅攀升。不赞成放弃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春节习俗的大有人在:“放烟花爆竹包含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不让放,过年的年味也就没有了。”也有人认为,不能因为雾霾影响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像开车和环保的关系一样,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年味和环保真的是非此即彼无法共存的选择吗?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未必如此。比如,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伦敦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台北、香港、迪拜等地在跨年烟火秀中,大量使用污染较少、噪音较小的无烟烟花和冷焰火。
因此,也有专家指出,在放与不放的问题上,无须作非此即彼的不二选择,不妨讲究点“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讲,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空气良好的时候放一下未尝不可;就“地利”来说,可以因地制宜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们“过过瘾”;至于“人和”,则是建议民众自觉少放,如果要放则尽量选择环保型烟花。
余则帆: 烟花爆竹带来的年味难以替代。
我是支持过年的时候放些烟花爆竹的,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一种方式能替代它如此张扬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氛围,这不就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好理由吗?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伦敦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什么我们自己却要放弃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雾霾,社会、公众对烟花爆竹变得“抗拒”,但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是它吗?我们的目的是消除雾霾,不是随随便便找个“替罪羊”。当然,烟花爆竹的制造者能够研制出更环保的产品来减少污染,那是最好的了。
李伟: 春节的主题是团聚,不是烟花。
不可否认,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没了烟花爆竹,年味确实会淡很多。但是,过春节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燃放烟花爆竹。既然如此,在雾霾天气使人深感忧虑之时,为了分分钟都要呼吸的空气,为了健康,为了环境,我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不能再固守着祖先留下的习俗不放。
陈子健: 再美的烟火美不过健康的笑容。
曾记否,西子湖畔,绚烂的烟花下,她的侧脸如此动人;曾记否,道路两旁轰鸣的爆竹声中,浓浓年味随着烟尘徐徐上升。然而,楼上窗户的一声碎响、邻家大爷的阵阵咳嗽,彻底惊醒了人们。当我们欲传承的传统成了损害自身的威胁时,还犹豫什么?心中有年何尝不是过年?再美的烟火又怎么美得过健康的笑容?是时候放下手中的鞭炮了!
杨凯雯: 推陈出新,传承习俗。
当PM2.5指数超标、空气污染严重时,国人开始在传统习俗与环保之间迟疑不决。其实,对待传统有一个方法叫“推陈出新”。课本上也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拜年,已从古老的叩首作揖演变为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了,同样地,历史悠久的“除岁爆竹”一定也有融入新时代的途径,比如改放冷焰火、无烟烟花。当然,这需要由政府来推动,当务之急是使公众与政府达成共识,在传统与环保间寻求平衡,考虑烟花放不放、放的话怎么放。
要狂欢不要污染 看起来,烟花爆竹除了燃放的时候热闹(也有人认为这是噪音)外,几乎没有其他优点了,价格昂贵还污染空气。那么,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究竟还要不要继承? 我十分同意一个民俗专家的观点。他说:“一个民族需要一定形式的狂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地寻找爆竹的民俗替代物,不必抱守爆竹文化不放。赛龙舟、舞狮、舞龙、扭秧歌也都是够格的狂欢形式。我想,大体上能有百分之五以上的人群参与,而又有百分之二十的人群围观喝彩,这个活动就足以用来取代爆竹的地位。” 对于爆竹文化,确实不必抱残守缺。习俗是一种约定俗成,在污染严重的当下,不妨先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没有爆竹的春节,同时找寻其他狂欢仪式替代它,如此若干年后,爆竹也就未必是春节习俗的重心了。 习俗是一种约定俗成,在污染严重的当下,应该积极地寻找爆竹的民俗替代物,不必抱守爆竹文化不放。 “烟花爆竹的禁与放”是一则很好的写作素材,“文化的传承”“环保”“与时俱进”,这些高考可能考查的话题都可以用上它。
2013年末,雾霾天气席卷中国中东部大片区域。出于对空气质量的考虑,2014年春节到来之际,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各种措施,以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比如,北京市政府对烟花爆竹的销售进行了限制,减少了烟花爆竹零售网点数量;南京市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建议市民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日子减少燃放。
过去,各地政府也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过限制,但更多是出于安全防火的需要,民众对此的响应程度也远不如今年积极。克制一下“热闹”和“快乐”就能换来较好的空气质量,不少人甘愿抛弃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媒体在上海街头的随机采访显示,有七成市民表示自己不会在春节期间购买烟花爆竹。
尽管如此,在除夕午夜,各地实时空气污染指数仍然大幅攀升。不赞成放弃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春节习俗的大有人在:“放烟花爆竹包含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不让放,过年的年味也就没有了。”也有人认为,不能因为雾霾影响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像开车和环保的关系一样,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年味和环保真的是非此即彼无法共存的选择吗?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未必如此。比如,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伦敦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台北、香港、迪拜等地在跨年烟火秀中,大量使用污染较少、噪音较小的无烟烟花和冷焰火。
因此,也有专家指出,在放与不放的问题上,无须作非此即彼的不二选择,不妨讲究点“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讲,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空气良好的时候放一下未尝不可;就“地利”来说,可以因地制宜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们“过过瘾”;至于“人和”,则是建议民众自觉少放,如果要放则尽量选择环保型烟花。
余则帆: 烟花爆竹带来的年味难以替代。
我是支持过年的时候放些烟花爆竹的,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一种方式能替代它如此张扬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氛围,这不就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好理由吗?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伦敦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什么我们自己却要放弃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雾霾,社会、公众对烟花爆竹变得“抗拒”,但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是它吗?我们的目的是消除雾霾,不是随随便便找个“替罪羊”。当然,烟花爆竹的制造者能够研制出更环保的产品来减少污染,那是最好的了。
李伟: 春节的主题是团聚,不是烟花。
不可否认,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没了烟花爆竹,年味确实会淡很多。但是,过春节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燃放烟花爆竹。既然如此,在雾霾天气使人深感忧虑之时,为了分分钟都要呼吸的空气,为了健康,为了环境,我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不能再固守着祖先留下的习俗不放。
陈子健: 再美的烟火美不过健康的笑容。
曾记否,西子湖畔,绚烂的烟花下,她的侧脸如此动人;曾记否,道路两旁轰鸣的爆竹声中,浓浓年味随着烟尘徐徐上升。然而,楼上窗户的一声碎响、邻家大爷的阵阵咳嗽,彻底惊醒了人们。当我们欲传承的传统成了损害自身的威胁时,还犹豫什么?心中有年何尝不是过年?再美的烟火又怎么美得过健康的笑容?是时候放下手中的鞭炮了!
杨凯雯: 推陈出新,传承习俗。
当PM2.5指数超标、空气污染严重时,国人开始在传统习俗与环保之间迟疑不决。其实,对待传统有一个方法叫“推陈出新”。课本上也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拜年,已从古老的叩首作揖演变为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了,同样地,历史悠久的“除岁爆竹”一定也有融入新时代的途径,比如改放冷焰火、无烟烟花。当然,这需要由政府来推动,当务之急是使公众与政府达成共识,在传统与环保间寻求平衡,考虑烟花放不放、放的话怎么放。
要狂欢不要污染 看起来,烟花爆竹除了燃放的时候热闹(也有人认为这是噪音)外,几乎没有其他优点了,价格昂贵还污染空气。那么,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究竟还要不要继承? 我十分同意一个民俗专家的观点。他说:“一个民族需要一定形式的狂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地寻找爆竹的民俗替代物,不必抱守爆竹文化不放。赛龙舟、舞狮、舞龙、扭秧歌也都是够格的狂欢形式。我想,大体上能有百分之五以上的人群参与,而又有百分之二十的人群围观喝彩,这个活动就足以用来取代爆竹的地位。” 对于爆竹文化,确实不必抱残守缺。习俗是一种约定俗成,在污染严重的当下,不妨先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没有爆竹的春节,同时找寻其他狂欢仪式替代它,如此若干年后,爆竹也就未必是春节习俗的重心了。 习俗是一种约定俗成,在污染严重的当下,应该积极地寻找爆竹的民俗替代物,不必抱守爆竹文化不放。 “烟花爆竹的禁与放”是一则很好的写作素材,“文化的传承”“环保”“与时俱进”,这些高考可能考查的话题都可以用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