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网以其声音、图像、数据等生动形象的传播形式,丰富了教育内容,开拓了教育视野,改革了教育模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在语文课改中如何利用这一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协作能力,让它成为语文课改的活力元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利用校园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声音、影视、信息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实现了语音、语调、神情、体态语、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最佳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表层和内涵间关系的细致体会,学到了活生生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语文。我利用校园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1)观察体验。教学《江南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感受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齐放。这些融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使得他们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2)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进行了尝试。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们制作了一段动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我”和“奶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并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朗读兴趣盎然,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其次,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浏览事先在网上发布有关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获得对所要学课程的初步印象,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接收作业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通过校园网开设专题讨论,对某些普遍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学生课后复习、练习遇到困难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查询所讲内容和参考资料等,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与老师联系,请教和探讨问题。(2)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做“拐杖”,用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领略知识海洋的无尽,体会拓展学习能够将他们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3)教会学生利用校园网可以通达的区域接受网络课程的教育,不再有传统课堂和上课时间的约束,对熟知的内容可跳过不学,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
二、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兴趣为先,搜集讲述,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如今的校园网络为学生获得教育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教育资源。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注意收集教育网站信息,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天语文课上,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举行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用简短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这对被长时间禁锢于书本的学生感到新鲜,千方百计坚持搜集,我发现每天要求说新闻的人数在增加,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现在,讲新闻已成了学生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获取了许多信息,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净化和提升。
2.结合教材,设定目标,教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心理学认为:学生注意愈深刻、意识愈清明,则观察、推理、记忆等心智活动的成效也愈强。我布置学生收集信息,有时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收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索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我注意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教学《寓言四则》一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有关《伊索寓言》的故事,告诉学生网络技术具有便捷检索的功能,只要输入“伊索寓言”四个字,电脑就可以快捷地分类检索。果然,学生提高了搜索效率,他们在课前交流,讲述《伊索寓言》中生动的故事,找来了关于介绍伊索的相关资料,使大家对《伊索寓言》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已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或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3.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扩充个体信息的容量。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去年十月,我班有一位学生去常州恐龙园游玩回来后,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的见闻,同学们听后羡慕不已。虽然他们以前学过《恐龙》这篇课文,对恐龙的知识有所了解,但他们对恐龙这种动物还是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便组织了一次班队讨论会,题为“恐龙知识知多少”。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这不仅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还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校园网,指导学生学会共享,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新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协作精神。
1.组建学习小组,教会学生协作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是利用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组合,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是: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由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应该是语文学习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由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充分地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把网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整合。此时,教师已由施教者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或参与者。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2.利用网络手段,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教学相长。由于校园网络的交互性特别强,因此传统课堂上的交流功能在校园网络中得到完全的应用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音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等。校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灵活生动的交流形式: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交流意味着互补、兼容,使自我的知识体系更趋完善。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3.进行作品展示,促进个体理解内化,交流成果。我组织学生开展网上交流:我首先使用Javsascript制作留言板和主题交流室,并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研究性成果等放入网络进行交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和集体的合作,相互启发、交流补充,促进了理解、内化和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同时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利用校园网,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优势,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行研究性学习。
1.利用校园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我利用校园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教学《北京2008》一课,我让学生调用网上的图片和音乐资料,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片或乐曲,并根据选定图片或乐曲所展示的意境,配上一句或一段富有感情的语句。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
2.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作为辅助手段逐渐走向主导方式。信息技术的介入必然会改变教学模式,这将会是革命性的变革,在网络平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到了加强,我们不应该抗拒它,而是要把它作为丰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尝试建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校园网引入语文课改,只是一个探索,我们在探索中,必须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络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网络中愉快地探求知识,为学生高一层次的探究学习作好铺垫,形成立体的大教育观,让校园网成为语文课改的“活力源”。
一、利用校园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声音、影视、信息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实现了语音、语调、神情、体态语、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最佳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表层和内涵间关系的细致体会,学到了活生生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语文。我利用校园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1)观察体验。教学《江南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感受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齐放。这些融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使得他们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2)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进行了尝试。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们制作了一段动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我”和“奶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并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朗读兴趣盎然,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其次,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浏览事先在网上发布有关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获得对所要学课程的初步印象,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接收作业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通过校园网开设专题讨论,对某些普遍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学生课后复习、练习遇到困难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查询所讲内容和参考资料等,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与老师联系,请教和探讨问题。(2)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做“拐杖”,用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领略知识海洋的无尽,体会拓展学习能够将他们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3)教会学生利用校园网可以通达的区域接受网络课程的教育,不再有传统课堂和上课时间的约束,对熟知的内容可跳过不学,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
二、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兴趣为先,搜集讲述,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如今的校园网络为学生获得教育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教育资源。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注意收集教育网站信息,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天语文课上,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举行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用简短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这对被长时间禁锢于书本的学生感到新鲜,千方百计坚持搜集,我发现每天要求说新闻的人数在增加,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现在,讲新闻已成了学生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获取了许多信息,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净化和提升。
2.结合教材,设定目标,教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心理学认为:学生注意愈深刻、意识愈清明,则观察、推理、记忆等心智活动的成效也愈强。我布置学生收集信息,有时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收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索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我注意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教学《寓言四则》一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有关《伊索寓言》的故事,告诉学生网络技术具有便捷检索的功能,只要输入“伊索寓言”四个字,电脑就可以快捷地分类检索。果然,学生提高了搜索效率,他们在课前交流,讲述《伊索寓言》中生动的故事,找来了关于介绍伊索的相关资料,使大家对《伊索寓言》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已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或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3.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扩充个体信息的容量。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去年十月,我班有一位学生去常州恐龙园游玩回来后,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的见闻,同学们听后羡慕不已。虽然他们以前学过《恐龙》这篇课文,对恐龙的知识有所了解,但他们对恐龙这种动物还是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便组织了一次班队讨论会,题为“恐龙知识知多少”。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这不仅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还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校园网,指导学生学会共享,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新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协作精神。
1.组建学习小组,教会学生协作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是利用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组合,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是: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由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应该是语文学习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由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充分地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把网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整合。此时,教师已由施教者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或参与者。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2.利用网络手段,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教学相长。由于校园网络的交互性特别强,因此传统课堂上的交流功能在校园网络中得到完全的应用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音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等。校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灵活生动的交流形式: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交流意味着互补、兼容,使自我的知识体系更趋完善。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3.进行作品展示,促进个体理解内化,交流成果。我组织学生开展网上交流:我首先使用Javsascript制作留言板和主题交流室,并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研究性成果等放入网络进行交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和集体的合作,相互启发、交流补充,促进了理解、内化和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同时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利用校园网,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优势,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行研究性学习。
1.利用校园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我利用校园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教学《北京2008》一课,我让学生调用网上的图片和音乐资料,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片或乐曲,并根据选定图片或乐曲所展示的意境,配上一句或一段富有感情的语句。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
2.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作为辅助手段逐渐走向主导方式。信息技术的介入必然会改变教学模式,这将会是革命性的变革,在网络平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到了加强,我们不应该抗拒它,而是要把它作为丰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尝试建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校园网引入语文课改,只是一个探索,我们在探索中,必须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络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网络中愉快地探求知识,为学生高一层次的探究学习作好铺垫,形成立体的大教育观,让校园网成为语文课改的“活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