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吴中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目标定位,坚持“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保护观、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南水韵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区”称号,2012年被围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一、坚持生态立区,打造“美丽吴中、美在太湖”新品牌
吴中区拥有太湖60%的水域面积,提供苏州市区80%的饮用水,保护太湖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为此,我们树立“生态立区”理念,做好“保护发展”文章,展现太湖碧波美景,焕发太湖生态之美,全力打造“美丽吴中、美在太湖”新品牌。
推进生态治理,展现太湖碧波美景。将太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环太湖地区实行侧重于生态建设的差别化考核,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项目环评率达100%,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
开展生态建设,焕发太湖生态之美,珍惜“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美誉,持之以恒加强生态建设,为美丽吴中添砖加瓦、为美好江苏增色添彩。制定实施“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总投资达24.8亿元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总面积达3.5万亩、长三角最大的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创成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三山岛湿地公因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累计建设林地、绿地总面积35.1万亩,创成穹窿山、金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陆地林木覆盖率超30%。
提升生态风貌,建设太湖美丽乡村。累计投入13.75亿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完成1167个自然村整治,沿太湖9个镇(街道)全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铺设農村污水管网780公里,农村改水、改厕率分别达100%、96.2%,打造形成生态自然、集中居住、古村保护、人文特色四大村庄环境整治类型。2012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8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吴中村庄整治亮点,“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为吴中农村的生动写照。
二、坚持生态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亮色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外资、民资、同资和集体经济“四轮驱动”和开发区、度假区、城区、中心镇“四大板块”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渊整,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1:44.3。
打造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的城市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实施“产城融合”战略,高标准打造25平方公里东太湖科技金融城、12平方公里吴淞江科技产业同、3平方公里吴中出口加工区等一批生态产业同区,规划建设高端制造、城市商贸、区域总部等“十大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干企升级创新转型计划”,推动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5大主导产业为基石,以检测认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研发外包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279亿元、25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6%。
打造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环太湖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苏州第一旅游强区”定位,突出太湖山水、吴地文化、古镇古村、民风民俗,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产品品质,推动文旅、体旅、商旅、工旅和农旅融合发展,全区对外开放景点达60余个,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20亿元,吴中太湖旅游区成功创成国家5A级景区,当前正大力实施“后5A”旅游服务业“6+4”提升计划,打造环太湖旅游文化产业组团,预计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占GDP比重将达10%。
打造以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突出生态建设主题,扎实推进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步伐,培育形成以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农业园区为主体,东山设施蔬菜科技园、角直淞南生态观光园、横泾水稻示范园等10大专业农业同为支撑,生态科技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坚持走特色品牌兴农之路,西山以“林果茶”、太湖以“种养殖”、澄湖以“水八仙”为方向,争创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区千亩以上的种养基地超50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5%,现代农业“6+1”产业产值达35.6亿元。
三、坚持生态立行,构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新格局
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立言立行的实际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制度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构建“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将制度引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工程,先后制定出台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排污申报、生态补偿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制度体系。近年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吴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吴中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化。将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驱动,针对区情特点,立足产业、区域、企业多个层面,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围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至2012年底,已与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共建合作创新联盟22个,农业三大园区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基地。
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化。将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育途径,开展“生态吴中在行动”群众性环保公益宣传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组织实施一批涵盖生态企业、生态村庄、生态社区等的生态工程,培育形成洞庭山水文化展示中心、穹窿山茅蓬坞自然保护区、嘉宝社区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动生态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吴中。
“苏州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治理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进一步保护好太湖的殷殷嘱托,我们在深受激励的同时更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唱响生态文明、构建美丽吴中,谱写好“美丽江苏”的吴中篇章。
责任编辑:尤展
一、坚持生态立区,打造“美丽吴中、美在太湖”新品牌
吴中区拥有太湖60%的水域面积,提供苏州市区80%的饮用水,保护太湖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为此,我们树立“生态立区”理念,做好“保护发展”文章,展现太湖碧波美景,焕发太湖生态之美,全力打造“美丽吴中、美在太湖”新品牌。
推进生态治理,展现太湖碧波美景。将太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环太湖地区实行侧重于生态建设的差别化考核,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项目环评率达100%,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
开展生态建设,焕发太湖生态之美,珍惜“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美誉,持之以恒加强生态建设,为美丽吴中添砖加瓦、为美好江苏增色添彩。制定实施“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总投资达24.8亿元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总面积达3.5万亩、长三角最大的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创成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三山岛湿地公因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累计建设林地、绿地总面积35.1万亩,创成穹窿山、金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陆地林木覆盖率超30%。
提升生态风貌,建设太湖美丽乡村。累计投入13.75亿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完成1167个自然村整治,沿太湖9个镇(街道)全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铺设農村污水管网780公里,农村改水、改厕率分别达100%、96.2%,打造形成生态自然、集中居住、古村保护、人文特色四大村庄环境整治类型。2012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8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吴中村庄整治亮点,“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为吴中农村的生动写照。
二、坚持生态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亮色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外资、民资、同资和集体经济“四轮驱动”和开发区、度假区、城区、中心镇“四大板块”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渊整,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1:44.3。
打造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的城市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实施“产城融合”战略,高标准打造25平方公里东太湖科技金融城、12平方公里吴淞江科技产业同、3平方公里吴中出口加工区等一批生态产业同区,规划建设高端制造、城市商贸、区域总部等“十大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干企升级创新转型计划”,推动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5大主导产业为基石,以检测认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研发外包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279亿元、25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6%。
打造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环太湖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苏州第一旅游强区”定位,突出太湖山水、吴地文化、古镇古村、民风民俗,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产品品质,推动文旅、体旅、商旅、工旅和农旅融合发展,全区对外开放景点达60余个,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20亿元,吴中太湖旅游区成功创成国家5A级景区,当前正大力实施“后5A”旅游服务业“6+4”提升计划,打造环太湖旅游文化产业组团,预计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占GDP比重将达10%。
打造以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突出生态建设主题,扎实推进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步伐,培育形成以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农业园区为主体,东山设施蔬菜科技园、角直淞南生态观光园、横泾水稻示范园等10大专业农业同为支撑,生态科技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坚持走特色品牌兴农之路,西山以“林果茶”、太湖以“种养殖”、澄湖以“水八仙”为方向,争创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区千亩以上的种养基地超50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5%,现代农业“6+1”产业产值达35.6亿元。
三、坚持生态立行,构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新格局
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立言立行的实际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制度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构建“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将制度引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工程,先后制定出台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排污申报、生态补偿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制度体系。近年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吴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吴中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美丽吴中、美在太湖”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化。将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驱动,针对区情特点,立足产业、区域、企业多个层面,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围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至2012年底,已与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共建合作创新联盟22个,农业三大园区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基地。
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化。将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育途径,开展“生态吴中在行动”群众性环保公益宣传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组织实施一批涵盖生态企业、生态村庄、生态社区等的生态工程,培育形成洞庭山水文化展示中心、穹窿山茅蓬坞自然保护区、嘉宝社区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动生态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吴中。
“苏州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治理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进一步保护好太湖的殷殷嘱托,我们在深受激励的同时更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唱响生态文明、构建美丽吴中,谱写好“美丽江苏”的吴中篇章。
责任编辑: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