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重水风险.近几十年集中式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严格的土地利用管控措施被广泛实施来管理洪水风险,如今面对更具适应性、生态性的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措施受到了质疑.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研究发现:在由重大历史事件界定的5个时期中,水管理从受制于基质条件过渡到主导城市化,再到与城市化对立,扮演了不断变化的角色;3个子系统变化速率的巨大差异是打破它们之间平衡的重要因素.这一段历史回顾为国土空间规
【机 构】
:
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风景园林与空间规划研究所;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重水风险.近几十年集中式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严格的土地利用管控措施被广泛实施来管理洪水风险,如今面对更具适应性、生态性的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措施受到了质疑.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研究发现:在由重大历史事件界定的5个时期中,水管理从受制于基质条件过渡到主导城市化,再到与城市化对立,扮演了不断变化的角色;3个子系统变化速率的巨大差异是打破它们之间平衡的重要因素.这一段历史回顾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整合水管理和空间规划提供了多学科的视角,对地方性传统水管理方法的重新认知为研发分散式的适应性水管理策略以及多尺度的空间规划和治理工具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下新工科发展需求,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系统分析总结当前医学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设计基于翻转课堂与小组分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学科前沿、学科交叉的特色;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基础型、教研融合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形成“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全面考核方法;并将教学改革应用于教学中,统计分析学生
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它在传达学校精神,组织开展学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往往会急于组建学生干部队伍,以便推进班级工作.学生工作以教育、培养为主、新生彼此间了解不深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选用任命制或选举制.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以选举制为主、任命制为辅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做好新生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组建工作.
城市并非只是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也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机遇.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同样拥有适应其复杂环境的本土物种,并且能够通过营造近自然的、稳定的栖息地来鼓励新的物种前来定居.此外,经过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修复,城市发展过程最初丧失的物种也有可能重新回到城市中来.近年来,北京通过大面积恢复湿地与林地生境、优化生态基础设施布局等措施,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已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就连曾经数量锐减的北京城“
风景园林学科的工作对象面向广大的土地地表空间,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人工营建的建成环境和自然区域2个范畴.一方面,人们在建成环境中关注自然的营造,以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空间的原始追求;另一方面,在国土及区域的视角下,以人工干预的方式介入自然系统,通过整理土地、梳理自然过程、营建区域风景,形成适于人居的环境领域.
河流廊道是自生植物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运用均匀布样法,结合典型样地法,选取贯穿成都城区西北到南部的清水河、南河、府河为样段,共223个样方,分析自生植物定居的生境类型,探寻物种组成特征,以期为自生植物生境及景观营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境按照距水的远近可分为无驳岸水边、驳岸和岸上三大类,根据基质及绿地植被的不同可分为18种微生境.共记录自生植物158种56科121属,生活型组成十分丰富,其中多年生植物最多,有45种.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西北—南部样段的水边生境显著高于驳岸和岸上,各微生境之
儿童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城市建设中注重儿童参与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关键因素,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情感认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使得城市更加具备包容性、公平性和友好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等为依据,采用研究整合法,对国内外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国际倡议与地方政策、理论研究和代表性实践项目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从顶层架构、组织机制、实践模式3方面提出适合中国的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发展策略,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利用有效的模型和指标来评估景观连接度并用以构建绿地网络对于栖息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首先,选用基于图论的连接度指数探讨适宜生物迁徙的绿地建设最优距离阈值,并根据景观连接度评价结果遴选源地斑块;其次,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阻力面,采用Linkage Mapper工具确定物种迁徙的潜在连接路径;最后,根据电流密度量化源地斑块与廊道的相对重要程度,识别对物种迁徙至关重要的“夹点”地区,并将模型识别结果与遥感卫星地图
绿道在中国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在理论内涵、规划选线、综合效益等各方面都已有许多成果支撑.基于可公开获取的一系列文献资料,立足于绿道在中国各省市近20年的具体实践过程,梳理绿道在规划体系中的角色转变、在指标设置中的逐步细化和在管控上的落实方式,总结绿道实践在中国从提级统筹、常态认同到制度并轨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展望绿道后续进一步制度化的同时,也从绿道经验启发其他规划理念或手段在中国的实践路径.
柬埔寨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位于湄公河下游盆地的中心地带,是汹涌的湄公河的缩影和“心脏”,也是湄公河三角洲复杂生态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洪泛区是170万人口的家园,也是含有鱼类物种最多的地区之一,极易受水电、灌溉、防洪和供水等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影响.在森林砍伐、种植作物单一、人口增长、国际投资激增、大规模旅游等各种发展压力下,千百年来的人类聚落、多民族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习俗均受到威胁.同时,受淤积、污染、野生动物(尤其是鱼类和鸟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农林种植规模扩
历史上,受殖民主义势力的影响,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当地的居民被迫迁居到不太理想的土地上,那里遍布河岸、洪泛区和沼泽地等各种水敏性环境.城市在聚落的四周扩张,而多变的气候使得这些聚落易受到河流、河道和海岸的威胁.虽然水敏性城市策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施,例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城市就曾有过基于社区规划和防灾体系来治理环境的历史,但是想要将水敏性城市的规划原则与设计策略真正结合起来,理解当地社区对日常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将社会文化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相联系,试图理解印度尼西亚地方景观中社会空间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