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实现学校宽基础、精专业、高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本文从体育教师工作为出发点,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体育教学的实践,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乒乓球赛前心理准备进行探讨,使学生在赛前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节,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关键词:乒乓球 赛前心理 教学实践
运动心理学指出:“现代运动竞赛不仅要消耗运动员很大的体力,而且还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好,即使身体、技术训练很好的运动员也不能在比赛中取胜。”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靠平时养成的。体育教学的环节是培养这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说要提高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经常忽视方法和手段,导致效果不佳。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针对一堂教学比赛课,我想应该这样做:在比赛之前应指导学生制定赛前心理准备计划。这段时期思想准备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运动员提高各种心理能力,稳定情绪,尽快地适应比赛。本文把赛前心理准备分为制定比赛前心理准备计划和比赛前热身心理准备两部分进行探讨。
二、制定比赛前心理准备计划
在比赛开始之前,在自己的头脑中应有一个比赛计划,一整套基本的比赛战略指导是绝对必要的,计划是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没有计划就像行驶到十字路口的驾驶员没有地图一样。制定赛前心理准备计划分为两步,计划的第一步是应指导学生分析对手的心理、技术、战术和身体的优势和弱势。例如:
1.对手搓球实力如何;2.对手发球如何;3.对手接发球如何;4.对手的正手攻击威力如何;5.对手的反手攻击威力如何;6.对手喜欢打直线还是斜线;7.对手在关键时刻表现怎样;8.对手的体能状况如何;9.对手的球拍性能如何。
经过分析,学生发现:
1.对手喜欢加力搓球;2.对手的发球很好;3.对手的接发球一般;4.对手喜欢大力攻球;5.对手的正手很好但不稳定;6.对手的反手不好;7.对手有时会打出不可思议的球;8.对手喜欢打直线球;9.对手关键时刻的表现一般;10.对手体能很好;11.对手的球拍性能正常。
第二步根据对手的情况,学生制定自己的比赛计划
1.发上旋与侧旋并结合假动作发不同的球。2.用长胶接对方发球。3.减力击球,造成对手失误。4.给对手不同类型的正手球。
5.压住对手的反手。6.不被对手个别的球所影响。7.有规律的打对手的反手直线,用斜线挡住对手的进攻。8.关键时刻要有变化。
9.力求快速解决比赛,注重前三板。10.利用自己球拍的性能影响对手。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重新制定和改变比赛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是新的计划必须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赛前的热身阶段
比赛前的热身阶段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热身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生理上的运动机能,而且也能够在心理上对对手有威慑作用。赛前的心理热身主要包括:
1.增强信心,减少紧张
2.调整速度、力量、恢复平衡
3.熟悉环境条件、场地
4.尽可能多了解对手
在赛前的练习中应注意利用表象重现进行准备。运动员产生一种动作表象总是随着产生实践这种动作的神经冲动,这时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就会兴奋,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恢复,这种兴奋就会传至相应的肌肉引起难以察觉的动作。这种效应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动力定型,从而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情景,将使运动员逐渐恢复到最佳竞技状态。
表象重现训练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准备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运用语言的暗示和回忆,使运动员重现过去成功的运动表象。在赛前,教师要求运动员通过回忆战胜对手的比赛情景。例如,在强手面前毫不畏缩,每一分都进行拼搏并取得胜利的情景,重现这样的情景有助于运动员保持情绪的稳定,充满信心地参加比赛。
在赛前的练习中,教师应要求运动员重现自己的动作表象,体会技术、战术感觉。例如,主动发力击球的时间顺序与肌肉感觉等,这样做有助于比赛中的主动发力,可以用轻吊、旋转等来找到感觉和打球的距离。
比赛的场地条件、观众氛围、灯光其实对双方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运用的好,就可以为我们服务。
通过赛前的练习多了解一下对手的习惯,主要是心理习惯,乒乓球的比赛很大程度是心理的比赛。“战胜对手的自信是通过迫使对手失误,而不是全部靠自己获取,没有什么比失误那样能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并且打击对手的斗志”,“进入你的对手的头脑”是一种境界。
最后可以用一些语言和行为的手段对对手进行干扰。例如,发现对手的动作很流畅,那么就通过语言刻意使对方注重某一个细节,把对手的原来的感觉、简单的流畅的击球,引到一个固定的线路上去。自己则放慢节奏,使对手不适应。非语言的行为例如:带昂贵的球拍,穿短衫和黑袜子,穿昂贵的球衣。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四、结语
一场乒乓球比赛的胜负对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重要,但学生在学习自己制定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我院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和指导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问题,同时也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提醒进行相应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全面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人民体育出版社《乒乓球》[M].1988.6 213-221
2.周京兰,李莉.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J].《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1999.2
3.刘雪凯,陈千山.安徽体育科技[J]. 《谈乒乓球运动赛前及期间的心理调控》2004.3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乒乓球 赛前心理 教学实践
运动心理学指出:“现代运动竞赛不仅要消耗运动员很大的体力,而且还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好,即使身体、技术训练很好的运动员也不能在比赛中取胜。”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靠平时养成的。体育教学的环节是培养这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说要提高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经常忽视方法和手段,导致效果不佳。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针对一堂教学比赛课,我想应该这样做:在比赛之前应指导学生制定赛前心理准备计划。这段时期思想准备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运动员提高各种心理能力,稳定情绪,尽快地适应比赛。本文把赛前心理准备分为制定比赛前心理准备计划和比赛前热身心理准备两部分进行探讨。
二、制定比赛前心理准备计划
在比赛开始之前,在自己的头脑中应有一个比赛计划,一整套基本的比赛战略指导是绝对必要的,计划是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没有计划就像行驶到十字路口的驾驶员没有地图一样。制定赛前心理准备计划分为两步,计划的第一步是应指导学生分析对手的心理、技术、战术和身体的优势和弱势。例如:
1.对手搓球实力如何;2.对手发球如何;3.对手接发球如何;4.对手的正手攻击威力如何;5.对手的反手攻击威力如何;6.对手喜欢打直线还是斜线;7.对手在关键时刻表现怎样;8.对手的体能状况如何;9.对手的球拍性能如何。
经过分析,学生发现:
1.对手喜欢加力搓球;2.对手的发球很好;3.对手的接发球一般;4.对手喜欢大力攻球;5.对手的正手很好但不稳定;6.对手的反手不好;7.对手有时会打出不可思议的球;8.对手喜欢打直线球;9.对手关键时刻的表现一般;10.对手体能很好;11.对手的球拍性能正常。
第二步根据对手的情况,学生制定自己的比赛计划
1.发上旋与侧旋并结合假动作发不同的球。2.用长胶接对方发球。3.减力击球,造成对手失误。4.给对手不同类型的正手球。
5.压住对手的反手。6.不被对手个别的球所影响。7.有规律的打对手的反手直线,用斜线挡住对手的进攻。8.关键时刻要有变化。
9.力求快速解决比赛,注重前三板。10.利用自己球拍的性能影响对手。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重新制定和改变比赛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是新的计划必须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赛前的热身阶段
比赛前的热身阶段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热身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生理上的运动机能,而且也能够在心理上对对手有威慑作用。赛前的心理热身主要包括:
1.增强信心,减少紧张
2.调整速度、力量、恢复平衡
3.熟悉环境条件、场地
4.尽可能多了解对手
在赛前的练习中应注意利用表象重现进行准备。运动员产生一种动作表象总是随着产生实践这种动作的神经冲动,这时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就会兴奋,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恢复,这种兴奋就会传至相应的肌肉引起难以察觉的动作。这种效应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动力定型,从而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情景,将使运动员逐渐恢复到最佳竞技状态。
表象重现训练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准备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运用语言的暗示和回忆,使运动员重现过去成功的运动表象。在赛前,教师要求运动员通过回忆战胜对手的比赛情景。例如,在强手面前毫不畏缩,每一分都进行拼搏并取得胜利的情景,重现这样的情景有助于运动员保持情绪的稳定,充满信心地参加比赛。
在赛前的练习中,教师应要求运动员重现自己的动作表象,体会技术、战术感觉。例如,主动发力击球的时间顺序与肌肉感觉等,这样做有助于比赛中的主动发力,可以用轻吊、旋转等来找到感觉和打球的距离。
比赛的场地条件、观众氛围、灯光其实对双方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运用的好,就可以为我们服务。
通过赛前的练习多了解一下对手的习惯,主要是心理习惯,乒乓球的比赛很大程度是心理的比赛。“战胜对手的自信是通过迫使对手失误,而不是全部靠自己获取,没有什么比失误那样能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并且打击对手的斗志”,“进入你的对手的头脑”是一种境界。
最后可以用一些语言和行为的手段对对手进行干扰。例如,发现对手的动作很流畅,那么就通过语言刻意使对方注重某一个细节,把对手的原来的感觉、简单的流畅的击球,引到一个固定的线路上去。自己则放慢节奏,使对手不适应。非语言的行为例如:带昂贵的球拍,穿短衫和黑袜子,穿昂贵的球衣。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四、结语
一场乒乓球比赛的胜负对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重要,但学生在学习自己制定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我院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和指导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问题,同时也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提醒进行相应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全面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人民体育出版社《乒乓球》[M].1988.6 213-221
2.周京兰,李莉.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J].《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1999.2
3.刘雪凯,陈千山.安徽体育科技[J]. 《谈乒乓球运动赛前及期间的心理调控》2004.3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