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制定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和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又为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关键词]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高校毕业生 就业前景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要实现的六个基本目标任务。这不仅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智力支持。因此,《决定》的贯彻执行,不仅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广阔的前景。
一、实现和完成《决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可见,要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投入。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大学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1、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综合素质不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在我国农村近九亿人口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9%,小学程度占27.2%,初中程度占52.2%,高中程度占10.2%,中专程度占2.4%,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1%。[3]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了农村人口的84.3%,他们构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劳动力素质现状,显然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因此,要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缺口很大,而且水平不高、结构也不合理。据统計,截止2007年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五大困难: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中仍有18.7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二是全国37.9万名代课人员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三是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职后培训不足;四是大多数农村教师是通过在职进修取得最后学历;五是“学非所教”现象严重。[4]因此,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勇于创新的新型农村劳动者。这就为广大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
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3年我国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为47.7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5名,平均每7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5]从理论上讲,即使到2008年,加上15年来我国50多所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所有学生近150万,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也不过200万左右,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科技人员大约18名,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而我国则是1:1200。[6]因此,实现和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大学毕业生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弥补农村科技人才的不足。此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还会吸引其他如网络信息、数据管理、地质勘探、能源开发、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农村金融、医疗保健、养老保险、旅游、物流和公共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据有关专家分析和估计,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力度增大,中国农村人才需求量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为2971万,比2010年增加1608万,每年需要有160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农村人才中。[7]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门学习农业科技的大学毕业生,而且还拓宽了其他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为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3、发展现代农业,使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优质、高效、安全,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可是,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乡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8]因此,要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为此,《决定》提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充实农村干部队伍,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到2005年,全国农村总计有68万个行政村,有500万名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内的“村官”。[9]如果按每三年一次对“村官”进行换届选举,那么,到2020年,则需要280万左右的大学生“村官”。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乡镇公务员职务虚位以待。这又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此外,随着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大发展必将导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如果GDP增长率保持在7%-8%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700-800万个。[10]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700万个以上。因此,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乐观。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大学生到乡村就业消除了制度性障碍,解除了后顾之忧
1、《决定》关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规定,有利于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而且是其他诸如经济待遇、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虽然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户籍管理等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意见。但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而《决定》的实施,将进一步消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从而为大学生到基层、到乡村就业提供了方便。
2、《决定》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以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规定,将会消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这个规定的实施,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在城镇就业一样,不会再受到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待遇的影响。同时,随着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基层就业条件将会不断得到改善。另外,基层工作对高校毕业生个人成长的锻炼与促进,也会使基层工作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变的越来越大,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工作。
3、《决定》关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提出了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民工由大城市向乡镇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解决大城市劳动力过剩与小城镇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又会在大中城市腾出大量就业岗位,为部分大学生在大城市就业提供机会,适当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三、地方高校和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决定》精神,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11]目前,大学生就业,虽然已经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但要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笔者认为,除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之外,高等学校在育人育才和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都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决定》精神,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地方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12]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创新办学观念,确立为“三农”服务的培养目标,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做到专业及课程设置与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需要相结合,适时调整和淘汰过时专业,开设社会对人才急需的对口专业,用以满足企业、部门以及乡村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二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实习和见习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课外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断内化为工作中的知识运用、组织领导、分析解决问题、社会交往、沟通协调以及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四要做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将来追求的职业方向与目标,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
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自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全方位塑造自己,自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努力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摒弃“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和“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到祖国和人民急需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二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做好职业定位。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学历层次等方面的条件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努力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怀才不遇”的不良观念,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倾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推销自己,努力寻求发挥自己才能的理想职业和工作。三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既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博览群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既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更要主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领导、实践操作、科学思维、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将来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未来十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只要政府加强引导,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更新就业择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就業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1).
[2][11][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2—23、37、37.
[3][7]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需求与预测[J].新西部,2007,(24).
[4]中国网.农村教育面临五大困难,经费存在缺口教育质量不高.[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8-10/27/content_16673589.htm.2008-10-27.
[5]未来最需要的几类人才[EB/OL].http://zhidao.baidu.com
/question/9065244.html?si=1.
[6]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8]孙文学,张维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9]李荣.中国目前行政村总数达到68万个[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5-30.
[10]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关键词]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高校毕业生 就业前景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要实现的六个基本目标任务。这不仅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智力支持。因此,《决定》的贯彻执行,不仅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广阔的前景。
一、实现和完成《决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可见,要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投入。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大学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1、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综合素质不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在我国农村近九亿人口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9%,小学程度占27.2%,初中程度占52.2%,高中程度占10.2%,中专程度占2.4%,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1%。[3]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了农村人口的84.3%,他们构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劳动力素质现状,显然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因此,要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缺口很大,而且水平不高、结构也不合理。据统計,截止2007年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五大困难: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中仍有18.7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二是全国37.9万名代课人员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三是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职后培训不足;四是大多数农村教师是通过在职进修取得最后学历;五是“学非所教”现象严重。[4]因此,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勇于创新的新型农村劳动者。这就为广大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
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3年我国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为47.7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5名,平均每7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5]从理论上讲,即使到2008年,加上15年来我国50多所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所有学生近150万,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也不过200万左右,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科技人员大约18名,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而我国则是1:1200。[6]因此,实现和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大学毕业生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弥补农村科技人才的不足。此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还会吸引其他如网络信息、数据管理、地质勘探、能源开发、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农村金融、医疗保健、养老保险、旅游、物流和公共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据有关专家分析和估计,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力度增大,中国农村人才需求量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为2971万,比2010年增加1608万,每年需要有160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农村人才中。[7]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门学习农业科技的大学毕业生,而且还拓宽了其他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为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3、发展现代农业,使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优质、高效、安全,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可是,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乡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8]因此,要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为此,《决定》提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充实农村干部队伍,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到2005年,全国农村总计有68万个行政村,有500万名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内的“村官”。[9]如果按每三年一次对“村官”进行换届选举,那么,到2020年,则需要280万左右的大学生“村官”。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乡镇公务员职务虚位以待。这又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此外,随着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大发展必将导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如果GDP增长率保持在7%-8%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700-800万个。[10]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700万个以上。因此,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乐观。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大学生到乡村就业消除了制度性障碍,解除了后顾之忧
1、《决定》关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规定,有利于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而且是其他诸如经济待遇、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虽然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户籍管理等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意见。但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而《决定》的实施,将进一步消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从而为大学生到基层、到乡村就业提供了方便。
2、《决定》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以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规定,将会消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这个规定的实施,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在城镇就业一样,不会再受到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待遇的影响。同时,随着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基层就业条件将会不断得到改善。另外,基层工作对高校毕业生个人成长的锻炼与促进,也会使基层工作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变的越来越大,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工作。
3、《决定》关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提出了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民工由大城市向乡镇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解决大城市劳动力过剩与小城镇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又会在大中城市腾出大量就业岗位,为部分大学生在大城市就业提供机会,适当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三、地方高校和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决定》精神,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11]目前,大学生就业,虽然已经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但要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笔者认为,除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之外,高等学校在育人育才和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都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决定》精神,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地方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12]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创新办学观念,确立为“三农”服务的培养目标,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做到专业及课程设置与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需要相结合,适时调整和淘汰过时专业,开设社会对人才急需的对口专业,用以满足企业、部门以及乡村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二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实习和见习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课外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断内化为工作中的知识运用、组织领导、分析解决问题、社会交往、沟通协调以及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四要做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将来追求的职业方向与目标,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
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自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全方位塑造自己,自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努力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摒弃“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和“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到祖国和人民急需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二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做好职业定位。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学历层次等方面的条件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努力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怀才不遇”的不良观念,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倾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推销自己,努力寻求发挥自己才能的理想职业和工作。三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既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博览群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既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更要主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领导、实践操作、科学思维、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将来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未来十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只要政府加强引导,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更新就业择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就業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1).
[2][11][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2—23、37、37.
[3][7]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需求与预测[J].新西部,2007,(24).
[4]中国网.农村教育面临五大困难,经费存在缺口教育质量不高.[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8-10/27/content_16673589.htm.2008-10-27.
[5]未来最需要的几类人才[EB/OL].http://zhidao.baidu.com
/question/9065244.html?si=1.
[6]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8]孙文学,张维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9]李荣.中国目前行政村总数达到68万个[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5-30.
[10]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