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具有以善描的画笔渲染祖国壮丽的山河。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后人确认他完全成熟的阶段被奉为「诗圣」。白居易对写诗歌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性和全力表现的独善之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苏轼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词、赋、书法、绘画、散文、烹饪等皆精创作。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后人评价他是天下千古文豪。
关键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1.题解: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他是唐朝伟大的具有强列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就其诗篇作品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它是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纵观他一生,人格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以善描的画笔渲染祖国壮丽的山河。被后人誉为“诗仙”。
正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本诗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游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吸引着读者。游客在他乡的人,谁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白天忙于事务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在心头泛起波澜;此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游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美景。
2.题解: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是唐朝伟大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了解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人。他对乐府诗创作促成了新乐府时期的发展。杜甫在五七律上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突出显著了他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被奉为「诗圣」。
正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春望》写于(757)是一首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的主旋律,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3.题解: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唐朝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正文:《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主要空灵浑成,对仗得体,此体材少见佳作。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此诗是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佳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是具有对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描写野草生命的历使语言之美,后四句着重描写其共时语言之美。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4.题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被后人誉为千古文豪。
正文:《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本诗创作于(1077)诗人写景状物的高妙之处往往在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化动为静的功力。以往前人写月,常常着眼于月之静态之美,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而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华丽,意味深长。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他才能写出“今生今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样的诗句,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对前途未卜的一种隐忧。
结语:中秋节是团圆、快乐的日子,四位诗人是用不同语言不同动作书写对明月的感怀描写的,李白是用仰望天空;杜甫是利用加急;白居易彩用江上;苏轼以化动为静比喻;不同的笔法来描绘的。
关键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1.题解: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他是唐朝伟大的具有强列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就其诗篇作品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它是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纵观他一生,人格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以善描的画笔渲染祖国壮丽的山河。被后人誉为“诗仙”。
正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本诗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游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吸引着读者。游客在他乡的人,谁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白天忙于事务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在心头泛起波澜;此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游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美景。
2.题解: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是唐朝伟大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了解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人。他对乐府诗创作促成了新乐府时期的发展。杜甫在五七律上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突出显著了他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被奉为「诗圣」。
正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春望》写于(757)是一首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的主旋律,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3.题解: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唐朝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正文:《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主要空灵浑成,对仗得体,此体材少见佳作。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此诗是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佳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是具有对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描写野草生命的历使语言之美,后四句着重描写其共时语言之美。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4.题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被后人誉为千古文豪。
正文:《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本诗创作于(1077)诗人写景状物的高妙之处往往在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化动为静的功力。以往前人写月,常常着眼于月之静态之美,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而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华丽,意味深长。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他才能写出“今生今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样的诗句,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对前途未卜的一种隐忧。
结语:中秋节是团圆、快乐的日子,四位诗人是用不同语言不同动作书写对明月的感怀描写的,李白是用仰望天空;杜甫是利用加急;白居易彩用江上;苏轼以化动为静比喻;不同的笔法来描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