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体质下降该怪谁?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和体育,不能承担全部责任,但也绝对摆脱不了自己的责任。提高学生的体质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的,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关键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增强体质
浙江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在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的各项身体素质中,耐力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13~22岁学生,近10年持续下降。那么,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又如何?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对此,我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象一:体育课时,800米跑下来就呕吐、晕倒的人大有人在。在开会的时候,有的学生站立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轻则脸色苍白,重则晕倒。3月份,我校被区防疫站确认为乙型流感爆发,过去两周每天上报的病例最多达300多人,接近全校学生的四分之一;最严重的班级达到半数之多。
现象二:师:平时体育锻炼的时间有多少?生甲:不太多,一周才两节体育课。师:平时自己锻炼吗?生乙:作业多得很,晚上回家都是在屋子里。生丙:我平时几乎不怎么锻炼,就是体育课锻炼一会。问:锻炼时间少的原因是什么?生丙:有的时候是学习作业多,也没时间锻炼;有的时候是懒得很,就不想动,想动也不知道动什么;父母对锻炼也不强调,家长也不关心体育,学习好就可以了。
现象三:我校现有30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学校有一个300米标准田径场、九个标准篮球场,12个室外乒乓球桌,器材室各种器材一应俱全;但这些场地器材的使用率都不高,下午课后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几个学生在锻炼,显得很冷清。
现象四:在毕业班课时紧的情况下,作业量不断增加,加之模拟考不断袭来,体育课更是被忽略不计,常变成语文课、数学课等,进行相应的补习。学生无奈地说,本来上了初中以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就比较少,体育课几乎成为了惟一可以比较正规系统锻炼体质的时间,现在就连这么一点时间都被挤占了。
当一个个胖墩或“豆芽菜”从眼前滑过的时候,令我感到更加担忧。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些中学生能承受建设祖国所需要的体力和精力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由于高考、中考的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看重的是分数,轻视的是德育,丢掉的是体育。大量的配套读物、各种音响教材、没完没了的试卷练习,使学生整天忙碌于题海之中,甚至双休日也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几乎为零。据调查,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16%,且从初一到初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
原因二: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行动上的误导和影响,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仅仅是建立在精神或是在感官的刺激上,宁可做体育竞赛的观众而不愿意做体育锻炼的参与者。据调查,中学生对体育意识支配下的体育行为发现,被动参与型、消极参与型居然占人数的65%。
原因三:学校组织下午第四节上课,下课就已经4点30,5点清校。学生一下课就急着值日打扫、等车回家。造成运动场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从原来的人多地少到现在的地多人少;且体育活动器材学校怕丢失,怕难管理,只限上体育课使用,不借给学生。
原因四: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仍然是唱着课程改革的赞歌,教着过去规定的内容,没有按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厌恶体育课。
学生体质下降该怪谁?学校教育和体育,不能承担全部责任,但也绝对摆脱不了自己的责任。
对策一:学校要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让家长在子女养育、教育问题上应走出“重营养,重学习,轻运动”的误区,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体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对策二: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体育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材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对策三:教师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要进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更应该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项目。
对策四:1.设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向学生及家长提出健康指导意见和建议。2.采取男女分班教学,在强调“快乐体育”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如男生喜欢对抗激烈、竞争性强的体育项目,而女生则对气氛活跃的游戏、体操、舞蹈等项目比较有兴趣。因此,男女分班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竞争意识。3.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表示:“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体育是外部环境,家庭则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最后,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关键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增强体质
浙江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在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的各项身体素质中,耐力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13~22岁学生,近10年持续下降。那么,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又如何?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对此,我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象一:体育课时,800米跑下来就呕吐、晕倒的人大有人在。在开会的时候,有的学生站立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轻则脸色苍白,重则晕倒。3月份,我校被区防疫站确认为乙型流感爆发,过去两周每天上报的病例最多达300多人,接近全校学生的四分之一;最严重的班级达到半数之多。
现象二:师:平时体育锻炼的时间有多少?生甲:不太多,一周才两节体育课。师:平时自己锻炼吗?生乙:作业多得很,晚上回家都是在屋子里。生丙:我平时几乎不怎么锻炼,就是体育课锻炼一会。问:锻炼时间少的原因是什么?生丙:有的时候是学习作业多,也没时间锻炼;有的时候是懒得很,就不想动,想动也不知道动什么;父母对锻炼也不强调,家长也不关心体育,学习好就可以了。
现象三:我校现有30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学校有一个300米标准田径场、九个标准篮球场,12个室外乒乓球桌,器材室各种器材一应俱全;但这些场地器材的使用率都不高,下午课后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几个学生在锻炼,显得很冷清。
现象四:在毕业班课时紧的情况下,作业量不断增加,加之模拟考不断袭来,体育课更是被忽略不计,常变成语文课、数学课等,进行相应的补习。学生无奈地说,本来上了初中以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就比较少,体育课几乎成为了惟一可以比较正规系统锻炼体质的时间,现在就连这么一点时间都被挤占了。
当一个个胖墩或“豆芽菜”从眼前滑过的时候,令我感到更加担忧。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些中学生能承受建设祖国所需要的体力和精力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由于高考、中考的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看重的是分数,轻视的是德育,丢掉的是体育。大量的配套读物、各种音响教材、没完没了的试卷练习,使学生整天忙碌于题海之中,甚至双休日也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几乎为零。据调查,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16%,且从初一到初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
原因二: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行动上的误导和影响,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仅仅是建立在精神或是在感官的刺激上,宁可做体育竞赛的观众而不愿意做体育锻炼的参与者。据调查,中学生对体育意识支配下的体育行为发现,被动参与型、消极参与型居然占人数的65%。
原因三:学校组织下午第四节上课,下课就已经4点30,5点清校。学生一下课就急着值日打扫、等车回家。造成运动场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从原来的人多地少到现在的地多人少;且体育活动器材学校怕丢失,怕难管理,只限上体育课使用,不借给学生。
原因四: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仍然是唱着课程改革的赞歌,教着过去规定的内容,没有按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厌恶体育课。
学生体质下降该怪谁?学校教育和体育,不能承担全部责任,但也绝对摆脱不了自己的责任。
对策一:学校要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让家长在子女养育、教育问题上应走出“重营养,重学习,轻运动”的误区,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体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对策二: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体育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材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对策三:教师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要进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更应该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项目。
对策四:1.设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向学生及家长提出健康指导意见和建议。2.采取男女分班教学,在强调“快乐体育”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如男生喜欢对抗激烈、竞争性强的体育项目,而女生则对气氛活跃的游戏、体操、舞蹈等项目比较有兴趣。因此,男女分班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竞争意识。3.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表示:“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体育是外部环境,家庭则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最后,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