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与“爱”:绝望的无能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静睿的这篇小说名为《AI》,什么意思呢?一开始读者可能会不明所以,直到看到最后一句:“癌没有改变什么,爱也没有。”大概就会恍然,同时为作家机智的设置而拍掌:同样的发音覆盖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癌”与“爱”,一个通向死亡,一向通向救赎,但揭开覆盖在它们上面的枝枝蔓蔓,裸露出来的是同样灰茫绝望的质地。
  小说通过一个男性媒体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两条线索的故事:一是“我”与妻子小叶平淡如水的家庭生活。小叶被确认为乳腺癌,“我”飞往东京为她购买药品,小叶经过治疗最后康复;一是“我”与林夏长达七年的婚外情,两人最终在东京彻底分手,然后滑向各自的命运轨道。两条线索在现实与回忆中互相嵌合,两种生活彼此重叠,交织成经纬复杂、令人慨叹又不得不直面相向的冷酷荒谬的世相。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出于对孤独、疾病、无常、死亡的惧怕,拼了命地给人生做加法甚至乘法,不知疲倦地攫取一切,像周围其他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伴侣、有家庭的“稳定”生活,但到终了,这所有的温暖、爱意、抚慰、拯救,都被时光之手一层层无情地剥去了青葱美丽的外壳,惟一能够余留的,就是人无奈、无能地认识到一切皆不可靠、不可留,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被命运拨弄于股掌之上的孤儿。
  当然,《AI》并不像我提取的这么简要,它的细节是相当丰富的,那些对于生活、情感的细部打量和反复质疑在自我放弃中有一种迷人的心碎。在家庭生活里,“我”与小叶并非事事互相告知,她不告诉“我”她的博客,“我”也觉得不必要告诉她林夏的存在。在婚外情中,“我”与林夏的关系也并非干柴烈火,你侬我侬。他们相识于汶川大地震,同去唐家山采访,共同经历了震区的混乱、残破、分离以及劫后余生的好胃口、旺盛的情欲,回到北京后继续这种生活,但从未想过结婚,没有未来,不明不白就将生活过得面目全非,最后像多年夫妻一样,性不再重要。一切陷入重复性的疲沓与厌倦。
  李静睿对于现代人的情、爱、欲有着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她说她“想写人世间的软弱和犹疑”,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她那儿看到皆大欢喜,人事圆满。她写夫妻生活,并不渲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长地久,而是无情地写出即使是最纯真的爱也在岁月流淌里失掉了色彩;她寫丈夫面对妻子的“绝症”,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留在妻子身边,照顾她,关爱她,而是万分荒诞地道出,在这个绝望的过程里,只有一个人关心“我”的妻子,那就是“我”的情人;她写“我”与情人之间的分分合合,重点没有放在他们如何互相吸引、互相允诺之上,而是将这个过程拉得无比漫长:林夏与男友复合,“我”和她就分手;林夏与男友分手,我和“她”就复合。通过如此的拖沓、无聊和萎顿的反复描述,作者展示出,所谓的“爱”,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别无选择的选择。
  这种双重线索、并行的故事、互相镶嵌的细节,给小说带来了丰沛的叙事能量和空间。事实上,这种写法在李静睿那里并非偶然,她的《小镇姑娘》也是“双生花”的故事,她用这种复杂性来探索“人如何面对命运”,这在她那里是永恒的题材,她的一部长篇就命名为《微小的命运》。在她笔下,不同的命运脉络之间看似遥远,实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呼应,互相消解。
  很矛盾、很冷酷、很无望,是吧?这就是李静睿为现代人描绘的生活与命运的图景。在这个图景里,每个人都很孤单,可能有一时的好运气,但自我缠绕的焦虑从未停止,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无情碾压和收割:小叶智商奇高,对生活平静且毫无怨言,对丈夫的出轨不闻不问,却得了癌症;“我”和林夏虽然在一起长达七年,但并非因为是“灵魂伴侣”,不过是“性”和“惯性”而已。
  我们当下正在进入一个“真正的”城市文明,它所代表的富裕、便利、发达自然是很鲜亮我,但它同时带来了孤独、隔绝、茫然、痛苦,现代生活就像男主人公最喜欢坐的往返班车那样,“闲在当下,耽误上班,延迟回家”,昏昏欲睡地搭载着它“缓慢而准确”地驶向无望的未来。这是现代人的两面人生,能够认清这复杂性和冷酷性,并且毫不期待用所谓的和谐安定来稀释这绝望,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崔健在上世纪末唱出了《无能的力量》,我以为,《AI》是隔着漫长时光对“无能”的回应和延续。“无能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并用这无能来抵御无能的伤害的能力。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扎西才让,藏族,1972年生,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主席,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作品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小说选刊》《诗选刊》转载并入选《新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好文学》《中国诗歌白皮书》《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等60多部年度选本。获第四届海子诗歌奖、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首届三毛散文奖和“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
鲁迅的手书在拍卖市场可谓“一字千金”,完整篇章的文稿更是罕见。在鲁迅逝世80周年暨诞辰135周年之际,一份珍贵的鲁迅文稿日前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的2016西泠秋拍巡展上亮相。这份鲁迅手书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四页二开文稿上,还有周作人题跋。《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最早、费时最长、最为重视的著作之一。全书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古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是研究唐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人或事,他与你相近,带着你内心最深处的期盼,与岁月交好,与自己对话。他似一树花开,或是安静或是热烈,或淡然或璀璨,这细小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你内心的向往,如繁花静待的倒影,纤尘不染。  我靠着斑驳的时光,轻倚未擦拭干净的薄窗,闲望灰尘在阳光下流动的痕迹。岁月静好,莫过如此。  偶然间低头,望楼下来来往往的人,各自手上都拎着刚刚挑选好的年货,要是彼此碰上了,就停下来,聊上几句,
作家王跃文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关于经典小说的定义,我们完全可以去翻翻教科书。但是,我不想重复定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好小说。最起码的,好小说必须要讲好一个故事。这中间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故事要好,二是故事要讲得好。当然,有些作家觉得小说应该淡化故事,这种观点我是不同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探索,有淡化故事和去故事的潮流。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但探索有成败之别。所谓小说淡化故事的尝试显然不是
格非日前接受采访,当被问及如何把握小说叙述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时,格非说:小说在描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与历史学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小说家似乎更关注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更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和特殊的情感和生活氛围。至于说到历史真相,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以前认为,小说家完全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用所谓的当代经验介入历史,去揣度、虚构历史情境是天经地义的。但我现在不这么看。小说的虚构
以小说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池莉,近日出版她人生第一部诗集《池莉诗集·69》。诗集精选2015年以前,池莉“从小”以来创作的69首代表诗作。读者也许可以从这些诗歌中,讀懂池莉数十年来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洞见。虽然很少公开发表诗歌,但在池莉看来,“诗歌就像水和空气,对于我来说非同小可”。她说:“文学对我而言意味着我活着,是居住的空间。诗歌相当于窗外花园中的植物、小虫,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和我心灵沟通的点点滴
日前《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后,陈彦称:获奖对于一个创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十几岁爱上文学,后来把精力主要放在舞台剧创作上了。十年前写第一部长篇《西京故事》,算是一种回归。后来又写了《装台》,《主角》是第三部长篇。从内心讲,我并没想到要去冲刺某个奖,只是写了自己浸泡过几十年的生活,那个“浸泡池”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剧院,4个演出团,还有一个创作研究中心。我干过专业编剧
2018年,黄咏梅以《父亲的后视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她擅长写小城的边缘人,写在废墟上重建精神世界的人间世相。她对底层人生及其隐痛的领悟超越了她的生活经验和身份。在她近期的小说里出现了“猫元素”,这一点儿也不意外。从她开始养那只碧绿眼睛雪白皮毛的叫做二冬的英俊猫少年起,她作为小说家的格局就已经被暗暗地挪动了。想想吧,一个怀抱着心爱的猫儿子读书写作的作家,与一个怀中空无一物的作家,两相比较,谁
戴来,女,1972年10月生,苏州人。著有《练习生活练习爱》《鱼说》《亮了一下》《关系》《一、二、一》《外面起风了》等书二十余本。作品入选多种选刊选本,部分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曾获首届春天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短篇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现供职于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  周 聪:来姐你好,很感激能有个机会和你聊聊。在我的印象中,你好像是一个很少“抛头露面”的作家,
日前,英国乃至全球最权威的非虚构类文学奖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公布了2017年入围名单,12部入围作品主题相当多样化,涵盖了传记、历史、科学等,提名作者中不乏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大奖获得者。历史类方面,入围的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解说西蒙·沙玛的作品《犹太人的故事》。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寻找历史的痕跡,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此外,亲子关系也是热门话题,美国书评人大奖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