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欣赏文学的环境,帮助幼儿感受美
1、直观实物性的场景手段,直接给幼儿感受美的意境。所谓直观的场景就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情景等让意境由静变动给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的感觉,为幼儿创造出美的意境。如:散文《雨中的森林》是描写雨中森林的美景,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和动植物互相帮助的心灵美。教师在活动室放置了若干棵树,抬头可见(用玻璃纸做的)雨景,低头是绿草、五颜六色的蘑菇等景物,让幼儿进入活动室仿佛置身在“雨中的森林”里,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入了散文诗的意境。又如欣赏散文诗《神奇的雨点》,在活动室周围的墙上展示出与散文诗内容一致的雨景,边播放下雨滴答滴答、沙沙沙的背景音乐,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从空中播进竹园、树林、草丛、池塘里、刹那时,长出了春笋儿、钻出蘑菇儿、开出花朵儿、游出蝌蚪儿,把幼儿带入了神奇的雨中,给幼儿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给幼儿置身在“美”的诗意画景中,很快融入了散文诗的意境中;2、运用多媒体音乐等艺术手段,帮助幼儿感受美。多媒体是利用投影仪、电脑课件、音乐等艺术手段能使幼儿很好的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觉其美的内涵,进行美感教育。在欣赏散文诗《落叶》中,投影的画面与散文诗的诗句内一致: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在配上与散文诗内容相似的音乐,仿佛听见秋风起、小河流淌声……加上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散文诗朗诵,把幼儿深深地吸引起来,使幼儿进入了散文诗的境界。欣赏散文《大地妈妈倦了》,向幼儿展示了内容相适应的幻灯,同时配上轻音乐,幼儿在音乐与画面中,仿佛看到草儿、花儿、小动物都闭上眼睛沉浸在冬天美好的梦境中,突然春娃娃蹑脚蹑脚来把她唤醒。这时,大地妈妈一定会惊奇:孩子咋都变了样儿?通过幻灯和音乐直接让幼儿感觉,较快地理解散文的内容,从而产生自然美和情感美。
二、运用多种欣赏文学手段,帮助幼儿体验美。
1、音乐式文学欣赏;2、戏剧式的文学欣赏;3、游戏式文学欣赏。
三、摄取欣赏文学的因素,拓展幼儿的想象美。
1、采用文学中拟人化的语言情境,引导想象美: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修辞手法,想象线索,以及所表达情感境界。如散文诗《雨中的森林》,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雨中的森林拟人化,使植物和动物都充满了人情味。开头句“下雨了,一群小动物到树林里躲雨,各种各样的树站得笔直,欢迎小动物。”一下子把幼儿带入雨中的森林之中,紧接着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芭蕉树的叶子比成小伞;小树叶比成小帐篷;百合花比成酒杯;小蜘蛛吐丝比成项链……”比喻句的巧妙运用,使幼儿遐想翩翩,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当听到“天晴了”时,幼儿似乎看到雨后天晴出彩虹,小动物们跨上彩虹,各自高兴地回家了。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分析句子,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散文诗内容,可启发提问:這篇散文诗讲的是什么?有哪些动物跑到森林躲雨?哪些植物帮助了小动物?是怎样帮助的?你觉得雨中的森林美吗?美在哪里?通过分析,产生共鸣,森林美在植物与小动物的互相帮助的心灵美。又如:散文诗《秋天》,作者采用比喻和形容手法来写,“黄衣”是比喻秋天梧桐叶枯黄,“红袍”是比喻秋天枫叶变红。同时,“穿黄衣”和“披红袍”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另外,散文诗中“白云”、“蓝天”、“黄衣”、“红袍”、“雪白的棉桃”、“金黄的稻谷”等词语中都含有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构成一副色彩丰富的秋景图。
2、设计文学中开放式问题,拓展想象美的空间: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进行提问,大力倡导“一问多答”,使幼儿的扩散思维及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如欣赏散文诗《彩云和风儿》,提问:“风和云为什么能干、有趣?”又如散文诗《落叶》,提问:“燕子为什么说来信了?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去?”这些问题可以拓宽想象,幼儿的回答是千姿百态的,出乎教师的意料,幼儿从中体验成功,从而获得美感。
四、多通道欣赏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美
1.肢体语言创造美:丰富肢体语言是有利于幼儿表现美,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身与心,与他人,与环境之间整体协调的快乐、舒适的状态。在表演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幼儿产生创作的冲动,达到丰富幼儿的肢体语言,积累动作经验,从此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如:诗歌表演《小树叶》中,幼儿能通过图书、影碟等知识经验的积累,把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表演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秋天中的落叶的各种形态惟妙惟肖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得栩栩如生。幼儿在自己亲身尝试表演时,大胆发挥自己想象,积累创造经验,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创作的美感。
2.绘画语言创造美:很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如描写风景、动物、人物等形象的,采用绘画的方式很容易将这些形象表现出来。例如:文学作品《小雨点》,让幼儿把“小雨点跑到地上来干什么?”要求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幼儿把小雨点画成有眼睛、耳朵、嘴巴的可爱形象,最后请幼儿拿上自己的作品来介绍给同伴听,并根据自己的作品来学习仿编散文诗,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理解感知中获得散文诗结构语言的知识,尝试进行语言材料的想象和创造。幼儿兴致勃勃的参与仿编,急于表现自己。绘画为幼儿创造美提供了条件机会。
1、直观实物性的场景手段,直接给幼儿感受美的意境。所谓直观的场景就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情景等让意境由静变动给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的感觉,为幼儿创造出美的意境。如:散文《雨中的森林》是描写雨中森林的美景,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和动植物互相帮助的心灵美。教师在活动室放置了若干棵树,抬头可见(用玻璃纸做的)雨景,低头是绿草、五颜六色的蘑菇等景物,让幼儿进入活动室仿佛置身在“雨中的森林”里,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入了散文诗的意境。又如欣赏散文诗《神奇的雨点》,在活动室周围的墙上展示出与散文诗内容一致的雨景,边播放下雨滴答滴答、沙沙沙的背景音乐,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从空中播进竹园、树林、草丛、池塘里、刹那时,长出了春笋儿、钻出蘑菇儿、开出花朵儿、游出蝌蚪儿,把幼儿带入了神奇的雨中,给幼儿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给幼儿置身在“美”的诗意画景中,很快融入了散文诗的意境中;2、运用多媒体音乐等艺术手段,帮助幼儿感受美。多媒体是利用投影仪、电脑课件、音乐等艺术手段能使幼儿很好的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觉其美的内涵,进行美感教育。在欣赏散文诗《落叶》中,投影的画面与散文诗的诗句内一致: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在配上与散文诗内容相似的音乐,仿佛听见秋风起、小河流淌声……加上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散文诗朗诵,把幼儿深深地吸引起来,使幼儿进入了散文诗的境界。欣赏散文《大地妈妈倦了》,向幼儿展示了内容相适应的幻灯,同时配上轻音乐,幼儿在音乐与画面中,仿佛看到草儿、花儿、小动物都闭上眼睛沉浸在冬天美好的梦境中,突然春娃娃蹑脚蹑脚来把她唤醒。这时,大地妈妈一定会惊奇:孩子咋都变了样儿?通过幻灯和音乐直接让幼儿感觉,较快地理解散文的内容,从而产生自然美和情感美。
二、运用多种欣赏文学手段,帮助幼儿体验美。
1、音乐式文学欣赏;2、戏剧式的文学欣赏;3、游戏式文学欣赏。
三、摄取欣赏文学的因素,拓展幼儿的想象美。
1、采用文学中拟人化的语言情境,引导想象美: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修辞手法,想象线索,以及所表达情感境界。如散文诗《雨中的森林》,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雨中的森林拟人化,使植物和动物都充满了人情味。开头句“下雨了,一群小动物到树林里躲雨,各种各样的树站得笔直,欢迎小动物。”一下子把幼儿带入雨中的森林之中,紧接着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芭蕉树的叶子比成小伞;小树叶比成小帐篷;百合花比成酒杯;小蜘蛛吐丝比成项链……”比喻句的巧妙运用,使幼儿遐想翩翩,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当听到“天晴了”时,幼儿似乎看到雨后天晴出彩虹,小动物们跨上彩虹,各自高兴地回家了。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分析句子,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散文诗内容,可启发提问:這篇散文诗讲的是什么?有哪些动物跑到森林躲雨?哪些植物帮助了小动物?是怎样帮助的?你觉得雨中的森林美吗?美在哪里?通过分析,产生共鸣,森林美在植物与小动物的互相帮助的心灵美。又如:散文诗《秋天》,作者采用比喻和形容手法来写,“黄衣”是比喻秋天梧桐叶枯黄,“红袍”是比喻秋天枫叶变红。同时,“穿黄衣”和“披红袍”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另外,散文诗中“白云”、“蓝天”、“黄衣”、“红袍”、“雪白的棉桃”、“金黄的稻谷”等词语中都含有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构成一副色彩丰富的秋景图。
2、设计文学中开放式问题,拓展想象美的空间: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进行提问,大力倡导“一问多答”,使幼儿的扩散思维及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如欣赏散文诗《彩云和风儿》,提问:“风和云为什么能干、有趣?”又如散文诗《落叶》,提问:“燕子为什么说来信了?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去?”这些问题可以拓宽想象,幼儿的回答是千姿百态的,出乎教师的意料,幼儿从中体验成功,从而获得美感。
四、多通道欣赏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美
1.肢体语言创造美:丰富肢体语言是有利于幼儿表现美,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身与心,与他人,与环境之间整体协调的快乐、舒适的状态。在表演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幼儿产生创作的冲动,达到丰富幼儿的肢体语言,积累动作经验,从此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如:诗歌表演《小树叶》中,幼儿能通过图书、影碟等知识经验的积累,把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表演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秋天中的落叶的各种形态惟妙惟肖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得栩栩如生。幼儿在自己亲身尝试表演时,大胆发挥自己想象,积累创造经验,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创作的美感。
2.绘画语言创造美:很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如描写风景、动物、人物等形象的,采用绘画的方式很容易将这些形象表现出来。例如:文学作品《小雨点》,让幼儿把“小雨点跑到地上来干什么?”要求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幼儿把小雨点画成有眼睛、耳朵、嘴巴的可爱形象,最后请幼儿拿上自己的作品来介绍给同伴听,并根据自己的作品来学习仿编散文诗,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理解感知中获得散文诗结构语言的知识,尝试进行语言材料的想象和创造。幼儿兴致勃勃的参与仿编,急于表现自己。绘画为幼儿创造美提供了条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