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现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理念和原则,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实践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共同点,但是其在培养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情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区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发展中,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多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因此,科学系统地建立起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一)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而普通高等院校其教学的课程设置遵循现有的知识体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多的职业性因素,在培养学生时,受市场发展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针对性也更强,往往是单一方面的人才,就业常常受到限制。
(二)实践性
受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性和职业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教学时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实践课占总体课程的比重,重视对学生职业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职教育中获益[1]。
二、高职教育质量监控的原则理念
(一)公正公开性
任何规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在设置监管系统时,应该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起来也需要公正客观,除此之外,在监管系统的人员配置问题上,也應该做到公正,在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进行监管评估的同时,也应请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人员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如在评教过程中,要求至少95%的学生参与评教,并根据大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去掉一些个人情绪突出的评价,再进行教师的评估和审核,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公正性。
(二)全面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监控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监控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是应该对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教学质量合格。另一方面,教学涉及到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不能只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进行监控,而是要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
(三)可行性
作为监控体系,在制定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检查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在实践中摸索出系统的监控体系,例如,可以设立试点学校,对于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试点,还可以在不同的试点学校实行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确定最终的可行性监控体系理论,并根据教学监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监控体制,更新监控体系构建理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2]。
三、高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出现了人员管理和监控程序上的一些问题。首先,在人员管理上,目前高职的任课教师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甚至没有上岗资格证便开始授课,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应该在教师正式工作之前对聘请的教师进行考核,并请他们进行试讲,在完成对应聘教师的资格审核之后才能正式排课,对于非教学岗位的督导等岗位,应该派人定期检查其工作报告,并对其中的疑点进行确认,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改正。建立起完整的奖惩体系来提高教师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监控程序上,应该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理念进行细化,不仅要对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监管,同时也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后学习评估进行监管,不仅要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监管,也要防止投机取巧,认认真真把握好对监管人员的管理。
作为学校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与保证,教育资源应该得到重点监控,除上述提到对人员管理的监控,还应该注意在经费和硬件管理上的监管,对经费的来去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和发票信息等证据,对于教学硬件应该加以管理,在每次维护之后都应该对教学硬件的使用情况和磨损情况进行评估,如果遇到不当操作,还应及时解决,延长教学硬件的使用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和宣传栏设置专栏,注明近期学校教育经费的去向,并开设咨询电话,供对经费去向存疑的人进行询问,此外,还可以开设举报信箱,让群众参与到经费的监管中来,可以极大地防止相关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贪污行为。
总 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质量监控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进行区分,根据其具有的特点,科学的制定监控体系,并且严格按照监控程序实施,才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和稳定进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李海英(1980-),女,甘肃张掖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洪,唐丽娟.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评析——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5.
[2]吴亚萍.从教学常规管理走向课程管理——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9,(5):144-14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共同点,但是其在培养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情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区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发展中,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多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因此,科学系统地建立起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一)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而普通高等院校其教学的课程设置遵循现有的知识体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多的职业性因素,在培养学生时,受市场发展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针对性也更强,往往是单一方面的人才,就业常常受到限制。
(二)实践性
受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性和职业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教学时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实践课占总体课程的比重,重视对学生职业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职教育中获益[1]。
二、高职教育质量监控的原则理念
(一)公正公开性
任何规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在设置监管系统时,应该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起来也需要公正客观,除此之外,在监管系统的人员配置问题上,也應该做到公正,在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进行监管评估的同时,也应请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人员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如在评教过程中,要求至少95%的学生参与评教,并根据大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去掉一些个人情绪突出的评价,再进行教师的评估和审核,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公正性。
(二)全面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监控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监控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是应该对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教学质量合格。另一方面,教学涉及到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不能只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进行监控,而是要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
(三)可行性
作为监控体系,在制定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检查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在实践中摸索出系统的监控体系,例如,可以设立试点学校,对于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试点,还可以在不同的试点学校实行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确定最终的可行性监控体系理论,并根据教学监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监控体制,更新监控体系构建理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2]。
三、高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出现了人员管理和监控程序上的一些问题。首先,在人员管理上,目前高职的任课教师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甚至没有上岗资格证便开始授课,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应该在教师正式工作之前对聘请的教师进行考核,并请他们进行试讲,在完成对应聘教师的资格审核之后才能正式排课,对于非教学岗位的督导等岗位,应该派人定期检查其工作报告,并对其中的疑点进行确认,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改正。建立起完整的奖惩体系来提高教师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监控程序上,应该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理念进行细化,不仅要对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监管,同时也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后学习评估进行监管,不仅要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监管,也要防止投机取巧,认认真真把握好对监管人员的管理。
作为学校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与保证,教育资源应该得到重点监控,除上述提到对人员管理的监控,还应该注意在经费和硬件管理上的监管,对经费的来去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和发票信息等证据,对于教学硬件应该加以管理,在每次维护之后都应该对教学硬件的使用情况和磨损情况进行评估,如果遇到不当操作,还应及时解决,延长教学硬件的使用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和宣传栏设置专栏,注明近期学校教育经费的去向,并开设咨询电话,供对经费去向存疑的人进行询问,此外,还可以开设举报信箱,让群众参与到经费的监管中来,可以极大地防止相关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贪污行为。
总 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质量监控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进行区分,根据其具有的特点,科学的制定监控体系,并且严格按照监控程序实施,才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和稳定进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李海英(1980-),女,甘肃张掖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洪,唐丽娟.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评析——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5.
[2]吴亚萍.从教学常规管理走向课程管理——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9,(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