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形象在东盟的重塑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ong2006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形象也随之发生转变。东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外循环”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进一步提升在东盟的中国经济形象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明确目前中国在东盟的经济形象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优势,以及在新形势下的目标定位,对中国经济形象进行“提质升级”,加强中国经济形象在东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经济形象 东盟 国际传播
  经济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经济对于国家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经济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基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来,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快速崛起。在西方眼中的中国经济形象,曾经是以“中国崛起”为主调的、偏于正面的评价;①2013年开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外经济战略的核心”,②同时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秩序下的国际合作模式,因此引起了美国的担忧和焦虑。随着中美在经济上的实力差距逐步缩小,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逐渐发生转变,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威胁”,认为中国以经济外交为先导,要改变和挑战原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秩序和规则。故而中国经济形象已经超出了经济本身,和政治、外交、安全等其他形象紧密纠缠在一起。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经济,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美国借此联合其西方盟友不断升级对华的制裁、打压,着力推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与我国“脱钩”,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卡脖子”。鉴于此,之前我国“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为主”的模式已不可持续。2020年5月,中央基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要立足国内,发挥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激发创新潜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构独立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同时,还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重大转变,也势必会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外传播带来新的影响,提出新的要求,首當其冲会带来中国经济形象的转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如何在对外传播中重塑中国经济形象,以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舆论环境,破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围攻。
  一、新发展格局下东盟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
  2021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46.0亿美元,约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的半壁江山;从投资来看,2013至2019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1173.11亿美元,其中主要流向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④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冲击的情况下,东盟出人预料地以4.74万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额超过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最大的亮点”。⑤而中国则已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值达到了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14.7%,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⑥同时双方进出口日趋平衡,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打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双循环”的先行者。
  在当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市场萎缩,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推动所谓“去中国化”的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市场的东盟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东盟国家资源丰富,有6.4亿人口且年轻人口比例大;东盟经济多年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大多数东盟国家目前仍然处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市场潜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的异化以及当前疫情的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和多元化态势日益明显。近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东盟各国在积极承接产业(也包括资本)转移的同时也在加快调整其经济结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还将“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把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紧密结合”。⑦东盟地区将成为我国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力支点。
  二、中国经济形象在东盟国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综合各种民调以及学者的研究来看,尽管东盟各国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但依然存在以下共同看法和原因。
  首先,认为中国是有影响力的“经济强国”与积极(或者过于积极)的“合作者”。在冷战时期,由于西方对中国的诋毁以及各国对华人及华人经济的防范,东南亚的中国经济形象被贴上了“中国威胁论”的标签。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随着双方合作和了解的加深,特别是在感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负责任的表现以及对东南亚的帮助后,东盟真正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中国威胁论”逐渐被“中国机遇论”取代。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13年以来东盟各国陆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加入亚投行,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因此“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本国的经济会起到积极影响”。⑧2020年印尼外交政策协会(FPCI)对东盟10国政府官员、学者、商界人士和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显示:85%受访者对“中国-东盟未来经济合作”表示有信心。⑨但在一些东盟人士眼中同时也存在“中国太积极、太主动、规模太大、速度太快、对东道国的利益考虑不够”⑩的看法。   其次,认为中国是“竞争者”“劣质产品制造者”与“威胁者”。部分东盟国家视中国为“竞争者”,是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东盟的出口产品结构相似,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东盟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关系”,11一些东盟国家担心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入将对本国产品产生冲击;而东盟和中国都是国际资本的投资热点地区,东盟也担心国际投资被中国夺走。12同时,随着东盟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加,东盟也会与中国竞争区域经贸规则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作为中国经济形象重要构成部分,部分中国企业在一些东南亚国家被看作是“环境破坏者”和“资源掠夺者”,13缺乏社会责任,同时“中国商品”“中国制造”在很多东南亚国家几乎成了假冒伪劣、质低价廉的代名词。这与我国在经济形象的“自塑”方面上存在不足有关。一方面,国内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被别有用心的外媒加以放大和扭曲;另一方面,大批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大量进入东盟,一些企业只顾追逐利润,存在产品和项目的管理和质量问题,存在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不够、吸纳当地员工不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力度不够等等问题;14还有学者指出“尽管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数量非常庞大,但多数是贸易类企业,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也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等相比,中国在品牌打造、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15“与美国相比,中国在东南亚经济软实力运用的质量上,如贸易的结构性障碍、投资产业分布不平衡、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对外援助绩效评估不显著等方面仍待进一步完善”16等等。
  近年来,中国“经济威胁论”在东盟各国再度出现。东南亚一些国家一方面希望继续从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中获利,另一方面又担心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将会对其主权产生威胁。在此过程中,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断歪曲、抹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剧了东盟国家的担忧和顾虑,使得我国在东盟的一些项目进展不顺。
  在传播层面,和日本、欧美相比,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限,在新媒体传播上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技术、手段上都落后于西方;政府、媒体、企业、学者、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大都“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
  三、当前在东盟地区的中国经济形象面临来自美、日及盟友竞争、遏制与打压
  近年来东盟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以及广阔的市场,使得美国、日本,韩国、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都更为积极参与到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对东盟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更重要的是,美国正把“印太战略”日益“实心化”,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对中国实施制衡与防范。经济领域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如在2018年7月宣布将在数字连接、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三个方面对印太地区投资1.13亿美元;2018年9月通过《善用投资促进发展法案》,旨在“加强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还联合部分西方国家,共同打造排斥中国的国际经贸阵营。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美、日、澳三国建立了“印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三方伙伴关系”,2021年6月拜登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基础设施援助计划,均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其中日本在东南亚深耕多年,从2015年开始就全力打造“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在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调查表明,在经贸合作和社会文化的维度上,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越中美。17
  通过上述一系列计划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平台,美、日等力图继续维护符合其利益的地区秩序和贸易规则,并刻意在经贸合作中加入意识形态因素。日本在东南亚推行“价值观外交”,美国强调“在‘自由、公平和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重新打造贸易和经济交流关系”18,夸大与东盟在所谓“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上的相同,企图拉拢某些东盟国家,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
  与此同时,美国及其盟友还在舆论上加大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负面议程设置,如“债务陷阱”“投资黑洞”等,把“一带一路”项目“政治化”“安全化”,指责中国有“地缘政治野心”,同时污名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抹黑中國的经济形象,进而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信任。
  四、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在东盟的中国经济形象的优势
  尽管中国在东盟的经济形象面临来自西方阵营的严峻挑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东盟的经济形象建构也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经济形象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实力,这是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底气。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大概率在不远的将来会赶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将继续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二是周边外交政策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其中“惠”,就是“惠及”,就是“富邻”,即向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这为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是人缘、地缘优势。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早在2000 多年前,双方就有文化和经贸往来,中国在东南亚有3000多万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同时作为东盟“搬不走的邻居”,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人员往来的便利、物流成本还是在边境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形式等方面都占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是发展阶段相似的优势。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同处于发展中国家,面临很多同样的发展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如何治理腐败、消除贫困等等。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做法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相较于美、日、欧盟等西方国家,中国企业、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更能为东盟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审批和运作的方式也更为灵活。这也是一些东盟国家更愿意选择中国企业与产品的重要原因。   五是发展理念及价值观上的共识优势。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的“退群”“美国优先”,以及忽视东盟的多边机制等使得其在东盟的影响力下降,同时,东盟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更不认为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符合自己的利益。东盟很多国家对美国推行的美式民主与价值观并不完全认同,也十分警惕。而中国和东盟都坚定支持区域合作、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中国并不企图改变现有国际规则和现存国际体系,而是希望“推动构建更加均衡、更具包容性和更能促进共同利益的新型国际制度”19中国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与“相互尊重主权、协商包容”的东盟精神和东盟方式不谋而合。
  除此,也应看到,中国与东盟良好的合作基础、东盟在我国“外循环”中地位的提升以及今后双方广阔的合作共赢前景,为构建良好的中国经济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调。东盟是我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经过30年风雨同行,双方已经共同摸索出平等协商、共同应对危机的合作共赢之道。今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种类会继续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扩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东盟对中国的贸易在集成电路、能源、农产品等方面将显著增加,20双方贸易互补性会进一步增强而竞争性会进一步缩小;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红利持续释放以及RCEP的逐步实施,东盟还将更多地分享我国巨大的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致辞中,明确提出了双方今后合作的四个重点和方向,即“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提升抗疫合作,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表明未来双方经济合作将迈向更多领域、更高层次,出现更多亮点。
  五、中国经济形象在东盟“提质升级”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东盟的经济形象应发挥优势,从经济实力、发展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目标定位的“提质升级”
  经济实力和地位方面,在继续展现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强国形象的同时,打造我国新发展阶段“潜力大”“优势多”、世界经济复苏引擎的“贡献者”形象。
  在发展模式上,突出打造中国当下创新引领、自强自立、“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形象,同时注重塑造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和积极推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开放型大国的形象。
  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展示我国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社会公平正义、民生全面保障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企业和产品方面,突出我国的优势,打造“质优价廉”“环保高效”“科技先进”的企业和产品形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高质量、负责任的有力“竞争者”形象。
  在投資和经贸合作上,打造东盟经济的“机遇提供者”形象、“互利共赢”“讲情谊,讲道义”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形象,以及地区合作规范、秩序的构建者和引领者形象。
  发展理念和价值观上,坚持多边主义与全球化,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共同理念,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提升和改进中国经济形象的路径
  1.强大自身,做好“自塑”,不断完善和提升中国经济形象
  提升中国经济形象“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只有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才能为中国经济形象塑造提供内在动力与自信;另一方面,实力强大的中国才能给东盟带来更多机会和利益。
  做好自己的事还意味着针对之前中国经济形象中存在的问题反躬自省,修正不足,补齐短板。如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应从以往追求规模与速度向追求质量与效益转变,注重对接对象国的发展战略;在东南亚的中国企业应注意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社会责任等等,可以针对东南亚市场,生产质优价廉又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中国产品,打造中国品牌,加强企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美誉度。
  2.完善顶层设计,多主体、全方位共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经济形象
  改变目前各个传播主体单打独斗的状况,借鉴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公共外交的做法,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企业、政府、媒体、专家学者、民间志愿者、边民等相互配合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立体传播机制,更要注意明确各主体的职责,有经费,有培训,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深入基层,做实做细,潜移默化,共同打造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经济形象。
  3.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发展故事”,塑造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中国经济形象
  作为山水相连的邻居,东盟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日益富裕,也密切关注中国的各种“发展故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消除贫困的做法。当前,东南亚很多国家都面临疫情困境,贫困率、失业率增加,经济发展受阻。对此,中国经济形象塑造也应乘势而为,回应东盟各国对于抗击疫情、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关切和需求,讲述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做法,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与人物,讲述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东南亚各国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同时,坚持正确义利观,针对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以及与中国“竞争”的担心,强调“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以及必要时的以义为先,彰显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色,增强感召力。
  另外,无论是对东盟国家的担忧和误解,还是对在某些东盟国家媒体上的错误言论或转载自西方的对中国经济形象别有用心、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的抹黑,都应及时进行有理有据、态度鲜明的回击,敢于突出自己的优势,不怕与他国进行公开的、客观的比较,维护中国经济形象和国家利益。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东盟各国新媒体研究”(项目编号:18AXW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易文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大学东盟传媒暨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许正林:《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第96页。
  ②王跃生:《世界经济“双循环”、“新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新视野》2015年第6期,第12-18页。
  ③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leaders/2020-07/21/c_1126267575.htm,2020年7月21日。
  ④方慧、宋玉洁:《东道国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 43国的考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1 卷第5期,第33-52页。
  ⑤翟:《东南亚将成为“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的融合区》,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 ydyl.jiangsu.gov.cn/art/2020/10/28/art_76369_9550357.html,2020年10月28日。
  ⑥海關总署:《二季度我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大多数实现增长》,金投网,http:// forex.cngold.org/fxb/c5359317.htm,2020年7月14日。
  ⑦田原:《中国—东盟贸易“含金量”十足》,中国经济网,http://paper.ce.cn/jjrb/ html/2021-02/02/content_437462.htm,2021年2月2日。
  ⑧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2017年度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分析报告——以东盟六国为调查对象》,《对外传播》2017年第12期,第33-35页。
  ⑨《知名智库民调:东盟民众高度肯定中国-东盟合作》,中新网, http://www. chinanews.com/gj/2020/11-04/9330308.shtml,2020年11月4日。
  ⑩薛力:《东亚国家如何看待 “一带一路”——基于对东亚八国精英的访谈》,《东南亚研究》2019年第5期,第124-158页。
  11转引自冯悦、曹云华:《地区秩序演变中的中国-东盟关系——评“中国分裂东盟论”》,《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3期,第1-16页。
  12同⑧。
  13彭伟步、黄江勤:《媒体舆论裹挟下缅甸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非华裔民众的态度调查》,《公共外交季刊》2020年第4 期冬季号,第7-14页。
  14同⑧。
  15同11。
  16郑一省、陈俊源:《软实力研究的新突破评<远亲与近邻——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东南亚研究》2017 年第 4 期,第144-157页。
  17周方冶:《中美战略博弈下的东南亚“地缘引力结构”解析:路径与方法》,《云南社会科学》2020 年第5期,第63-71页。
  18《彭斯副总统在第六届美国—东盟峰会上的讲话》,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网站,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remarks-by-vice-president-penceat-the-6th-u-s-asean-summit/,2018 年11月16日。
  19郭延军:《今天,东盟的价值更加凸显》,《环球时报》2021 年7月12日,第15版。
  20李鸿阶、张元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前瞻》,《亚太经济》2021年第1期,第90-97页。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际传播人才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重要战略储备性人力资源,建设梯次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完备、衔接有序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对国际传播人才进行持续培养培训,努力构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期刊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大约东经82度,南有尼雅,北有沙雅。  100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写道:“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假如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金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阿诺德·汤因比也曾说:“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出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  而我,有幸出生在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新疆沙雅。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
期刊
【内容提要】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存在不同的形式,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三种,即赞扬、敌意和模糊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政外交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某些西方国家政客对中国共产党给予世界的贡献视而不见,相反却大肆诋毁、抹黑我党,充满敌意与仇恨。同时,国际社会诸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了解,处于模糊状态。要使国际社会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我黨自身树立良好的
期刊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學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
期刊
【内容提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从人才选拔、课程设计、培养流程制定、求职就业、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案进行系统升级。在培养理念上,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拥有全球视野,同时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招生环节,选拔兼具家国情怀和跨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环节,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目标完善课程
期刊
【内容提要】 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需要大力培养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企业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结合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现状、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国内外现有资源,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有四种路径:外部延揽专业传播人才、内部培训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企业高校联培机制、优化国际传播专业设置。  【关键词】企业传播 国际传播
期刊
【内容提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海军拉开了“走出去”的序幕。近年来,中国海军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行动经验,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同时,不断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给该议题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展示大国军队形象、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实际效果。新时代,
期刊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发表重要讲话,为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文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工作的重点内容、重点路径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阐释,希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深入思考做好相
期刊
【内容提要】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的视角不断下沉,地方涉外新闻报道日益频繁,市县级新闻单位作为重要的基层国际传播主体,不断从广袤的中国大地汲取独具特色的养分,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注入鲜活、生动、各具代表性的地方动能。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签约投资昆山,是一次典型的涉外经济新闻报道。昆山各新闻单位立足地域特点,坚持受众意识,优先关注“看什么、给谁看、谁愿看”的问题。采写团队加强深入沟通,强化共
期刊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的“5·31”重要讲话重塑我国的国际传播观和新闻范式。我国新闻教育亟需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我国新闻教育需要在国际上争取独立平等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人文叙事“准学者”。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新闻教育需要清晰的定位和课程改革。  【关键词】国家战略 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  一、“5·31”重要讲话重塑国际传播观和新闻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主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