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或一家企业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随着一种适合本国或本企业生态环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比如欧洲的ISO管理体系、美国的六西格玛和日本的丰田TPS模式,都是在本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中国在走过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后,当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我们必须回答: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什么?答案只能是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是制度流程与人的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当下,中国企业的制度建设已不是最大问题,制度建立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执行它,却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可以使企业回归良知,避免因没有道德标准而出现危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会得到员工、社会和生存环境的长久忠诚和信任,使企业利益长久化,使企业基业长青。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是开放的管理模式,它不是要摒弃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把中国优秀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加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是对西方科学模式的完善与补充,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艺术性,是中国的人文情怀“情、理、法”的完美体现。
西风东渐·西方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中国迅速传播,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管理学者对中国企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升温。但是如何衡量和阐明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对中国企业及其管理者产生的影响,是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开放之初,西方管理思想和工具就开始进入中国,引进西方管理有利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也有借鉴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劳动者与企业大多是人身依附与行政关系,而以自由与效率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则是以合同与法制来约束劳资关系的。西方管理思想中用工制度科学化,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对于改变中国长期的大锅饭状态、更好地使用和激励人才有推动作用。另外科学管理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人治的主观与随意因素,建立法制,强调效率,推行规范,是走出国门的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吴育林,1997)。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要求,中国的落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中国有后发优势,被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也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
中国三十余年的转型至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复兴,正在面临做出必要抉择的重要关口。复兴这一问题包含着特殊意义,在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普遍性中带有独特的中华文明属性。西方人普遍持有的观点是西方文明的存在和主导已经足够,中国只需要按照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路径走下去并且严格模仿即可。这种单一性的观点曾经非常时髦和具有说服力,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即使在允许多元化的西方国家内也难免受到质疑,西方的发展特点并不一定能够取代其它地方发展的必然途径。跳出以上单线性发展的理念,才可以谈到复兴的问题,即中国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确立下一个重要的里程标志,并参照西方和美国等外在因素和经验。这一非西方路径的思考,在二十一世纪初才成为可能,西方和美国的巨大内部漏洞充分暴露,让人吃惊和质疑,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成型稳定和无可置疑。
中国正在摆脱超级大国和西方强国的束缚遏制,思想上的束缚依然存在,但确凿无疑的现实最有说服力,足以支持最新萌发的自信心,为文明的复兴提供充分的理据,不再局限于模仿和赶超,与此相对应,西方对中国的上升势头也有必要调整心态和对策。
博弈与社会
贯穿于本书的主题是: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作为理性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天性使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但社会的进步只能来自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共赢,才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这就是我们应有的集体理性。但是,基于个体理性的决策常常与集体理性相冲突,导致所谓“囚徒困境”的出现,不利于所有人的幸福。
除了个体利益之外,妨碍人与人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知识有限。即使到今天,尽管人类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已大大增加,真正做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我们有关人类自身的知识仍然不足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最佳途径。让普通人接受自然科学的知识相对容易,但接受社会科学的知识很难。我们短视、傲慢、狭隘、自以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不明白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正是由于我们的无知,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许多看似利益的冲突,实际上是理念的冲突。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杰出的成就也许就是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研究理性人如何在互动的环境下决策。事实上,博弈论真正关注的是如何促进人类的合作。囚徒困境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克服囚徒困境的思路。只有理解了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
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本书讨论的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的成见相关。然而,对过失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诋毁人类智慧,这就如同关注疾病并非否定健康一样。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体健康的,他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也是恰当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
本书的目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至少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全球大趋势
理查德·卡斯威尔的这本书揭露了诸多的地球危机,如全球变暖、疾病、饥荒、社会歧视、资源掠夺和生态失衡等发生的根源。本书最要和所有人分享一种新的意识:科学研究与精神内省的新融合将如何推进人类家园走向光明未来的。
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生态系统失衡所构成的威胁,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绝望。然而巨大的危机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机会……巨变所带来的机会也可能推进人类走进下一个时代。
大趋势,有可能发生改变。瓦解也非百分之百注定,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我们还未完全走上这条末路。如果人类能从与我们面临的威胁亟须合作的需求下苏醒,带着一丝紧迫感活着,带着一丝对彼此共同未来的承诺负责任地行动着,我们仍能够能够走上一条重生之路。
最富有的国家所拥有的跨国公司的持续扩张只会导致悲惨的生活—苦难、社会不公正和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冲突,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工业发展会带来多重冲击,包括引发洪水、干旱、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碳排放、贫富差距的增加,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贫民窟,还有多元化公司的瓦解和并购造成的失业率。基于财务和物质所得,对全球经济和文化的预测不容乐观。
如何在地球的巨变中走进人类的新时代,用意识,没错就是用意识!意识改变世界,刻不容缓。人类正处在这个关键的大危机时刻。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是制度流程与人的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当下,中国企业的制度建设已不是最大问题,制度建立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执行它,却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可以使企业回归良知,避免因没有道德标准而出现危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会得到员工、社会和生存环境的长久忠诚和信任,使企业利益长久化,使企业基业长青。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是开放的管理模式,它不是要摒弃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把中国优秀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加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是对西方科学模式的完善与补充,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艺术性,是中国的人文情怀“情、理、法”的完美体现。
西风东渐·西方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中国迅速传播,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管理学者对中国企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升温。但是如何衡量和阐明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对中国企业及其管理者产生的影响,是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开放之初,西方管理思想和工具就开始进入中国,引进西方管理有利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也有借鉴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劳动者与企业大多是人身依附与行政关系,而以自由与效率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则是以合同与法制来约束劳资关系的。西方管理思想中用工制度科学化,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对于改变中国长期的大锅饭状态、更好地使用和激励人才有推动作用。另外科学管理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人治的主观与随意因素,建立法制,强调效率,推行规范,是走出国门的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吴育林,1997)。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要求,中国的落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中国有后发优势,被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也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
中国三十余年的转型至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复兴,正在面临做出必要抉择的重要关口。复兴这一问题包含着特殊意义,在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普遍性中带有独特的中华文明属性。西方人普遍持有的观点是西方文明的存在和主导已经足够,中国只需要按照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路径走下去并且严格模仿即可。这种单一性的观点曾经非常时髦和具有说服力,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即使在允许多元化的西方国家内也难免受到质疑,西方的发展特点并不一定能够取代其它地方发展的必然途径。跳出以上单线性发展的理念,才可以谈到复兴的问题,即中国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确立下一个重要的里程标志,并参照西方和美国等外在因素和经验。这一非西方路径的思考,在二十一世纪初才成为可能,西方和美国的巨大内部漏洞充分暴露,让人吃惊和质疑,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成型稳定和无可置疑。
中国正在摆脱超级大国和西方强国的束缚遏制,思想上的束缚依然存在,但确凿无疑的现实最有说服力,足以支持最新萌发的自信心,为文明的复兴提供充分的理据,不再局限于模仿和赶超,与此相对应,西方对中国的上升势头也有必要调整心态和对策。
博弈与社会
贯穿于本书的主题是: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作为理性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天性使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但社会的进步只能来自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共赢,才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这就是我们应有的集体理性。但是,基于个体理性的决策常常与集体理性相冲突,导致所谓“囚徒困境”的出现,不利于所有人的幸福。
除了个体利益之外,妨碍人与人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知识有限。即使到今天,尽管人类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已大大增加,真正做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我们有关人类自身的知识仍然不足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最佳途径。让普通人接受自然科学的知识相对容易,但接受社会科学的知识很难。我们短视、傲慢、狭隘、自以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不明白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正是由于我们的无知,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许多看似利益的冲突,实际上是理念的冲突。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杰出的成就也许就是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研究理性人如何在互动的环境下决策。事实上,博弈论真正关注的是如何促进人类的合作。囚徒困境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克服囚徒困境的思路。只有理解了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
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本书讨论的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的成见相关。然而,对过失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诋毁人类智慧,这就如同关注疾病并非否定健康一样。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体健康的,他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也是恰当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
本书的目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至少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全球大趋势
理查德·卡斯威尔的这本书揭露了诸多的地球危机,如全球变暖、疾病、饥荒、社会歧视、资源掠夺和生态失衡等发生的根源。本书最要和所有人分享一种新的意识:科学研究与精神内省的新融合将如何推进人类家园走向光明未来的。
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生态系统失衡所构成的威胁,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绝望。然而巨大的危机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机会……巨变所带来的机会也可能推进人类走进下一个时代。
大趋势,有可能发生改变。瓦解也非百分之百注定,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我们还未完全走上这条末路。如果人类能从与我们面临的威胁亟须合作的需求下苏醒,带着一丝紧迫感活着,带着一丝对彼此共同未来的承诺负责任地行动着,我们仍能够能够走上一条重生之路。
最富有的国家所拥有的跨国公司的持续扩张只会导致悲惨的生活—苦难、社会不公正和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冲突,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工业发展会带来多重冲击,包括引发洪水、干旱、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碳排放、贫富差距的增加,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贫民窟,还有多元化公司的瓦解和并购造成的失业率。基于财务和物质所得,对全球经济和文化的预测不容乐观。
如何在地球的巨变中走进人类的新时代,用意识,没错就是用意识!意识改变世界,刻不容缓。人类正处在这个关键的大危机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