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咖啡,很多人都会想到星巴克。这家1971年才成立的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成为都市白领喜爱的休闲场所。星巴克公司的股票从1992年6月上市到2018年28年间,其市值从2.5亿美元变成了将近820亿美元。要知道,这只是一家用纸杯销售平价咖啡的公司,一杯定价也就几美元而已,何以做出这么大的成就?
确实,星巴克除了在风味和环境方面让都市年轻人趋之若鹜以外,在经营上也有一些独特的小窍门。
巧妙的赶客设计
我们都知道,星巴克看中的是都市白领中的文艺青年群体,这一群体同样也是咖啡的重度消费者。但这并不是星巴克最早的定位,在20世纪80年代末,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召集一批投资者买下星巴克,并借用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德伯格的话,提出要将星巴克定位为“第三空间”——除了办公室跟家里,你还可以去星巴克消磨时间。这个定位使得星巴克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并得以快速扩张。
然而,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可以让顾客“一杯咖啡一下午”的店,那么咖啡馆拿什么支付租金,还怎能在全球到处开花呢?所以,星巴克这个“第三空间”的设计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从一进门起,星巴克就设置了各种环节缩短顾客在店内的逗留时间:在购买阶段,星巴克咖啡饮品种类设置上尽量精简,顾客做起选择非常容易;而当顾客拿到咖啡开始慢慢品尝时,不同于一般咖啡店尽量满足顾客“舒服、温馨”的要求,星巴克的做法背道而驰——让顾客感到不舒服。如果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最佳舒适感是100分的话,那实际上光临星巴克只会让你感觉到大概60分的程度,不过于舒适,又稍有松弛。店内的装修以简单清爽、线条硬朗并不让人觉得舒适的休闲场景为主,座位专门使用一些木质椅、高脚凳、墙边桌等等不甚舒适的家具,让人无法久坐。
此外,星巴克的冷气通常比其附近的店铺温度要更低些,如果您以为这是福利,就大错特错了,这让人不舒服的温度,其实是催你买完咖啡快走。美国的星巴克甚至为汽车族新添了外卖窗口,你干脆别进店,完全麦当劳化了。
而且,不同于一般咖啡馆提供瓷杯,喝不完带不走,星巴克无论是即食还是外带,一律用纸杯包装,顾客可以随时将咖啡带走。也正是这样的服务定位,在星巴克,选择买完就走的顾客远比在店内享用的多。
所以,与其把星巴克定义成咖啡馆,倒不如说它是个咖啡便利店。
因免费而赚翻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老店星巴克也是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商家之一。中国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和微博,美国有Facebook和Twitter。在美國,星巴克曾经利用Twitter开展了一项“给全体美国人免费送咖啡喝”的活动,但实质上赚了18万美金。
你不禁会问:“既然免费,又如何能赚翻?”先来看看星巴克的这个“免费咖啡”是如何玩的:在Twitter,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免费的星巴克帐号,登陆后和Twitter绑定,然后在Twitter上发一条消息:#Tweet A Coffee @朋友的名字,意思是,“通过Twitter发送一杯咖啡”。被@的那个人,在收到Twitter的提醒后,只需要点击系统生成的链接,自动跳转到星巴克官网或APP、登陆自己的帐号(无帐号的可以立即免费注册一个),然后就能收到一杯免费咖啡的兑换码。
那么问题是:“如果都是免费的,星巴克这18万美金从何而来?”这其中的利益根源其实与市场心理学效应紧密相关:我们在收到别人的好处时,都会自然生出回报对方的意愿。结果也就是收到朋友好处的朋友,又会拉着他的朋友,甚至更多朋友一起来到星巴克,而这其中有兑换券的,却只有你,其他人当然要掏腰包,这便是心理学家说的“互惠原则”。星巴克巧妙利用了这种消费者心理,轻松赚得18万美元。一如星巴克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所说:“当我们回顾星巴克的发展和成就,我们发现,原来最好的成功是与彼此分享。”
确实,星巴克除了在风味和环境方面让都市年轻人趋之若鹜以外,在经营上也有一些独特的小窍门。
巧妙的赶客设计
我们都知道,星巴克看中的是都市白领中的文艺青年群体,这一群体同样也是咖啡的重度消费者。但这并不是星巴克最早的定位,在20世纪80年代末,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召集一批投资者买下星巴克,并借用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德伯格的话,提出要将星巴克定位为“第三空间”——除了办公室跟家里,你还可以去星巴克消磨时间。这个定位使得星巴克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并得以快速扩张。
然而,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可以让顾客“一杯咖啡一下午”的店,那么咖啡馆拿什么支付租金,还怎能在全球到处开花呢?所以,星巴克这个“第三空间”的设计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从一进门起,星巴克就设置了各种环节缩短顾客在店内的逗留时间:在购买阶段,星巴克咖啡饮品种类设置上尽量精简,顾客做起选择非常容易;而当顾客拿到咖啡开始慢慢品尝时,不同于一般咖啡店尽量满足顾客“舒服、温馨”的要求,星巴克的做法背道而驰——让顾客感到不舒服。如果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最佳舒适感是100分的话,那实际上光临星巴克只会让你感觉到大概60分的程度,不过于舒适,又稍有松弛。店内的装修以简单清爽、线条硬朗并不让人觉得舒适的休闲场景为主,座位专门使用一些木质椅、高脚凳、墙边桌等等不甚舒适的家具,让人无法久坐。
此外,星巴克的冷气通常比其附近的店铺温度要更低些,如果您以为这是福利,就大错特错了,这让人不舒服的温度,其实是催你买完咖啡快走。美国的星巴克甚至为汽车族新添了外卖窗口,你干脆别进店,完全麦当劳化了。
而且,不同于一般咖啡馆提供瓷杯,喝不完带不走,星巴克无论是即食还是外带,一律用纸杯包装,顾客可以随时将咖啡带走。也正是这样的服务定位,在星巴克,选择买完就走的顾客远比在店内享用的多。
所以,与其把星巴克定义成咖啡馆,倒不如说它是个咖啡便利店。
因免费而赚翻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老店星巴克也是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商家之一。中国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和微博,美国有Facebook和Twitter。在美國,星巴克曾经利用Twitter开展了一项“给全体美国人免费送咖啡喝”的活动,但实质上赚了18万美金。
你不禁会问:“既然免费,又如何能赚翻?”先来看看星巴克的这个“免费咖啡”是如何玩的:在Twitter,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免费的星巴克帐号,登陆后和Twitter绑定,然后在Twitter上发一条消息:#Tweet A Coffee @朋友的名字,意思是,“通过Twitter发送一杯咖啡”。被@的那个人,在收到Twitter的提醒后,只需要点击系统生成的链接,自动跳转到星巴克官网或APP、登陆自己的帐号(无帐号的可以立即免费注册一个),然后就能收到一杯免费咖啡的兑换码。
那么问题是:“如果都是免费的,星巴克这18万美金从何而来?”这其中的利益根源其实与市场心理学效应紧密相关:我们在收到别人的好处时,都会自然生出回报对方的意愿。结果也就是收到朋友好处的朋友,又会拉着他的朋友,甚至更多朋友一起来到星巴克,而这其中有兑换券的,却只有你,其他人当然要掏腰包,这便是心理学家说的“互惠原则”。星巴克巧妙利用了这种消费者心理,轻松赚得18万美元。一如星巴克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所说:“当我们回顾星巴克的发展和成就,我们发现,原来最好的成功是与彼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