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阅读则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训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部分。现今,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训练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充分注重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其阅读能力和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有所感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实现学生阅读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明确阅读目标
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课文内容先行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确定阅读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任务教学法为学生设置阅读任务。
例如在讲解《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需要明确此篇文章的阅读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认识现今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以便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使学生逐渐走向最终目标,实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以导语提升学生积极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的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的特征,新课的导语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之前,便对阅读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导语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导语。导语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首歌、一幅画、一个谜语,甚至是一个问题。
例如在讲解《雨》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下雨的声音,或是向学生展示下雨时的图片,并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更进一步了解下雨时的庄稼、风、雨水都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文的阅读训练中。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利用兴趣作为其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要求的合理调整,以免要求过高使学生的积极性被打消,或是要求过低引起学生的对阅读训练的轻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能够符合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阅读要求。
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即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懂一句话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断句,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这句话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就需要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段或是一整篇文章,并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实现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四、增加学生阅读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阅读的机会很少,阅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学习上成绩的下降和学习积极性的消减。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精讲多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刻体会其中的感情,余下的部分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一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几个人自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得出结果后在进行适当的指导,补充不足之处。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并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在轻松的气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五、以情境创设感受作者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多读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以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教师可以在每次阅读训练中,选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音乐或是视频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教学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所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带入到文章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解《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庐山的特色风光和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象,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以及写作的意图,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与地理或是名胜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将要阅读的内容,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个地方或是这个名胜具体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逐渐改变策略,不再对学生进行启发,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思维的灵活运用。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师需要在小组讨论中起到引导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叙述完毕后,在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在评价时,要求教师对表述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对表述略有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七、结论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不断完善改进。明确阅读目标,精心设计导语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并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锦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13-214
[2]高晓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5,4(4):198-199
[3]邓报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76-7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充分注重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其阅读能力和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有所感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实现学生阅读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明确阅读目标
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课文内容先行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确定阅读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任务教学法为学生设置阅读任务。
例如在讲解《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需要明确此篇文章的阅读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认识现今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以便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使学生逐渐走向最终目标,实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以导语提升学生积极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的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的特征,新课的导语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之前,便对阅读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导语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导语。导语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首歌、一幅画、一个谜语,甚至是一个问题。
例如在讲解《雨》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下雨的声音,或是向学生展示下雨时的图片,并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更进一步了解下雨时的庄稼、风、雨水都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文的阅读训练中。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利用兴趣作为其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要求的合理调整,以免要求过高使学生的积极性被打消,或是要求过低引起学生的对阅读训练的轻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能够符合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阅读要求。
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即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懂一句话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断句,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这句话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就需要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段或是一整篇文章,并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实现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四、增加学生阅读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阅读的机会很少,阅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学习上成绩的下降和学习积极性的消减。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精讲多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刻体会其中的感情,余下的部分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一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几个人自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得出结果后在进行适当的指导,补充不足之处。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并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在轻松的气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五、以情境创设感受作者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多读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以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教师可以在每次阅读训练中,选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音乐或是视频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教学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所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带入到文章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解《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庐山的特色风光和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象,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以及写作的意图,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与地理或是名胜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将要阅读的内容,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个地方或是这个名胜具体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逐渐改变策略,不再对学生进行启发,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思维的灵活运用。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师需要在小组讨论中起到引导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叙述完毕后,在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在评价时,要求教师对表述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对表述略有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七、结论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不断完善改进。明确阅读目标,精心设计导语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并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锦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13-214
[2]高晓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5,4(4):198-199
[3]邓报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