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茶内功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千年来,在与西方世界的对话中,茶叶始终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今天,中国茶业如何顺应变化,走出规模和产量论英雄的历史,进而创造新供给、新增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茶产业版图上,浙江的规模和产量无法与许多省份相提并论,但论质量和效益却名列前茅。以“十二五”以来的6年为例,浙江茶园总面积增长不到30万亩,但一产产值却增长了整整七成。
  专家预判,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后工业化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出现巨大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一切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设定都将被重构,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个性,也更注重符号世界的创建。
  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如何构建茶叶生产与消费的引领能力?在这方面,浙江又能给予哪些启迪?
  向“结构”要效益,而不是向规模要增长
  浙江是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尤其在茶业综合竞争力方面,一直为人称道。但浙江茶叶种植面积其实并不大,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六年时间只增加了30万亩。
  浙江资源比较匮乏,对扩大面积一直比较谨慎。改革开放后,取消统购统销,茶叶发展歧路彷徨。由于比较效益下降,生产规模一度下滑,出现抛荒、弃采,甚至改种。不断萎缩的茶产业,以及屡屡发生的卖茶难现象,让浙江陷入思考:依靠数量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依靠产品的适销对路,才能真正提高效益。
  浙江省农业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浙江提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此后变更为“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不仅没有扩大规模,而且连“提高单产”也不再提起。“外延式的规模化高增长,不仅要付出环境资源成本,而且潜藏着‘卖茶难’的社会风险!”
  因此,这么些年来,浙江从未在规模扩张上推波助澜,而一些宜茶地区,如丽水出台鼓励性政策,也仅仅是区域性的作为,从全省层面来看,恰恰弥补了茶叶恢复性增长的需要,达到了总体上的供需平衡。更多的地方则鼓励坡度高于25度,或者产能过低的茶园“退茶还林”。这也是全国性产大于销,价格下降,甚至出现滞销,但浙江茶叶“风景这边独好”,一路平稳健康发展的奥秘所在。
  后工业化时代强调经济、环境、自然协调发展,浙茶的成长与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同步前进的要求不谋而合。那么,浙江如何做到让茶叶适销对路呢?笔者调查发现,主要做法是进行各种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调整季节结构,提高春茶比重。浙江茶叶一年产三季,如果正常采摘,夏秋茶比重在六成以上。但因为春茶效益明显高于夏秋茶,浙江从理念、技术配套等方面主动引导,调整季节结构,加大春茶比例。现在在浙江,春茶占60%,夏秋茶占40%。控制总产量,缓和产销矛盾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其次是调整良种结构。无性系茶树品质优、产量高、发芽整齐,非有性系品种可比。确立名优茶战略后,浙江将龙井43、迎霜等11个品种列为重点推广良种。
  2001年,浙江省政府再次出台专项文件,加快茶树良种改良。此后十年,浙江茶园良种率从12%直接提升到了62%。在全国的“良种率”排名,浙江也从倒数,一下子蹿到了前三。
  为了适应求新、求变、求个性、求特色的时代特征,在提高良种化的同时,浙江潜心研发特色珍稀品种。最为典型的有“白叶一号”、天台黄茶、黄金芽等,个个风味独特,个性十足。像口味鲜爽的安吉白茶,其主打品种“白叶一号”占到安吉茶园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每年当地还繁育近亿株无性系良种茶苗,光白茶产业,就可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
  最后是调整机炒与手工的结构。现阶段,无论从商品流通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人工成本日益抬升的困扰来说,机械化都是必由之路。浙江自2013年启动标准化茶厂建设以来,已升级投产194条生产线,覆盖全省48个县,产值近15亿元。由于实施“机器换人”,很好地保障了浙江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化水平。但与此同时,浙江并不排斥手工炒制,那些有意为之的“非标”茶叶,往往个性鲜明,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大品牌固然诱人,“小而美”更加可行
  后工业化时代,需求的重要变化就是从物质需求转向非物质需求,继而商品服务的文化要求与精神要求也越来越强。因此,企业所供给的商品或服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所有的农产品中,茶叶是最具文化性的产品。那么现阶段,茶产业应该如何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的做法是通过创建品牌,增强茶叶的文化内涵。“在产品和市场的沟通中,品牌是唯一的桥梁和纽带。消费者只有通过品牌,才能感知产品质量和信誉。”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成灿土认为。
  在品牌建设上,浙江可谓领风气之先。首先,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一县一品”,倡导在县域层面进行茶叶品牌的整合;第二,最早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加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结构模式;第三,最早开展“十大名茶”评定,并举办各类茶事节庆活动,进行品牌推广。
  比照“立顿”,浙江能否同样创建出此类驰名世界的大品牌?浙江人普遍认为,“立顿”固然值得学习和效仿,但这种工厂化、标准化统一生产的产品,属于工业化时代的需求,适应的是快速消费需求。而中國茶叶由于地理、气候、品种、工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仅浙江全省就有48个茶叶主产区,每个地方的茶叶都各具特色,这正是品牌个性化、差异化定位所不可或缺的优势。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一定是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立顿”的价值,只是作为诸多品牌形态中的一种。
  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资深茶人阮浩耕等专家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普遍持此观点。他们认为:“我们固然要有自己的‘立顿’,但也没有必要削足适履。我们要研究学习的,应该是个性化特征的世界表达。”
其他文献
6月4日,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大广良村华牛有机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在收获黑小麦。  芒种将至,该合作社引进种植的200亩黑小麦喜获丰收,并以6元/公斤的价格被外地企业订购,每亩黑小麦比普通小麦多收入1300多元。据悉,黑小麦具有耐寒抗冻、抽穗整齐、抗病虫害等优点,其蛋白質质量优良、氨基酸种类齐全,明显优于普通小麦,
期刊
时下,浙江省楊梅主产区的温州市进入杨梅采摘高峰期,果农抓住晴好天气加紧采摘。
期刊
近年来,广东品牌农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在品牌农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让广东名优农产品走出去,且走得远、走得好,广东不少企业、合作社在大力推动名牌农产品走出去方面做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为农产品如何走出去破题  自2014年以来,广东省农业厅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
期刊
近年來,河北省枣强县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实施“合作社+农户”、“设施农业+旅游”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开辟出一条脱贫创收新路径。目前,该县大棚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让5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期刊
前几天,一则“塑料大米”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塑料袋放进机器,一颗颗像米一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据称,这是假大米制作过程揭秘。然而,“有图未必有真相”,当地食药监工作人员辟谣,这种设备叫塑料造粒机,本来就是加工塑料颗粒的,生产成本比大米还高,没人会赔本当米卖。  这些年,类似的“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毒豆芽”“毒西瓜”等事件不时冒出来,弄得人心惶惶。有关部门对近年疑似农产品质量事件盘点发现,许多
期刊
编者按: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层抓起,县域是重中之重。基层监管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石,是日常监管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加强源头管控、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保障公众农产品消费安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广袤的乡镇地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内容、状态是怎样的?在与监管对象打交道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哪些期待?  “今天要去草莓基地采样,我要
期刊
5月16日,湖南祁阳土杂猪批发价每公斤13元。虽然连年遭遇猪价的起伏不定,但这样的猪肉价格还是让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祁阳县养殖大户苏老板“心凉了半截”,他做了一个决定,待这批家猪出栏之后,改养地方特色香猪。  “请今天给我运头香猪肉来,直接送往餐馆让顾客试吃,顾客喜欢吃,市场受欢迎,我就养香猪。”前不久,湖南株洲龙头企业老板陈桂明给郴州的藏香猪养殖大户龙云振打电话,多年从事食品加工的他意图在养殖生产上
期刊
家住新疆吐番市鄯善县赛尔克甫村村民玉努斯·尼亚孜,一家5口人只有一亩葡萄地,要供3个孩子上学,生活十分困难。2011年,玉努斯·尼亚孜遭遇了一场车祸,花了19万元治病,家里负债累累。他家被列为赛尔克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农民的收入比较微薄而且单一,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这对本来经济就比较难发展起来的农村更是火上浇油,农村里的贫困户更是有增无减。努力增加农村的经
期刊
春天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高寨村巾帼金刺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启菊正招呼着游客,迎来送往,满脸笑容,灿烂如花。这是她带领村民种植金刺梨、发展乡村旅游的动人瞬间。  五年前,赵启菊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扎根在大山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引进了金刺梨,并和石明英、石林芬组建了巾帼金刺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高寨村逐梦小康的新路。  “刚开始,我们三个人凑了10万元,租了
期刊
随着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中药产业成为不少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因野生南药的品质及数量难以控制,过量的人工采摘野生资源将造成大量的野生物种灭绝。因此,由采摘野生药材向人工种植转变已成南药发展趋势。近年来,南药牛大力因其独有的营养价值和稳定的药效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一度货缺价扬,极大刺激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兴起了一股牛大力种植热潮。牛大力在众多南药品种中一枝独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