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课堂上举起手来,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追求,而且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标志,更是学生信心与求知欲望的体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课堂场景是,学生原本举起的手,在教师的折腾与忽视下悄悄放下。语文课应是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唇枪舌剑的舞台,但现在有些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悦耳声音。
  刚进小学时,绝大多数孩子不是沉默寡言的,可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不愿回答问题的情况?是什么让他们在原本应该放飞心灵的语文课堂上不愿意开口说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教师问题设计的不足。
  一、 教师问题设计的常见弊病
  (一) 通篇扫读满堂问
  现在的语文课堂,总有这样一种模式:教师从自己解读的角度出发,找到一篇文章的切入点,然后整节课就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展开,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在某些段落中找,找得差不多了,再总结文章主题,最后来一个小结结束全文的教学。如《老王》的教学,教师通过“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受写这篇文章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到文章中“愧怍”一词,再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接下去就是分析人物,在文章中一处处地找描写老王的句子,边找边体会。教师以为学生找到了就是理解了,以为学生在说了就是主动在学了。王荣生教授对此类课堂作了深刻的分析:“阅读真的是我们发一个指令让学生去找到那个地方吗?学生找到了这个地方就真的理解了吗?不同的学生散乱地找不同的地方,就代表学生个体理解了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 围绕知识传授按部就班问
  当前的语文教学仍重知识传授,对课文的解读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独特理解。不仅教师的教学环节一样,而且学生的回答也一样;不仅课堂导入一样,而且课堂小结也一样。如《变色龙》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外乎如下步骤:先是介绍变色龙或小说知识,介绍契诃夫,落实字词,概括情节尤其是主人公判案的经过(变了几次,判了几次);然后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最后又无一例外地用“一个荒唐的警官,一条可怜的小狗,一个无辜的人,一群可笑的看客,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的故事”这段话进行总结。在学生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表现得惊人地一致,不能不引人深思。
  现在的学生,手头也有许多参考资料,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安排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于是,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听讲,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感兴趣,那么课堂上出现比较安静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 不考虑学生实情自顾自问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情感的,其次才是知识的。而情感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对哪些内容是盲点,需要教师作深入分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到了什么程度心中无底,那么设计的问题再怎么环环相扣,学生也只是被动回答。即使偶尔学生有真实的声音,但最后还是要照着教师的理解来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二、 让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师生互动、生生互助是生动课堂的共同特征。最生动的课堂,是那种能让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举手回答问题的课堂。语文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课堂上响起学生的话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 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思维跟进
  语文课缺乏生机,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课的思维含量不够。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畅游在文字的海洋中,而不是无序地朗读或是无条理地乱答。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学生无从回答,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齐读,企图通过读来找到答案,但由于问题指向不甚明确,读只是一种形式,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内容。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设计主问题。主问题能贯穿全文的教学,是教师熟透教材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1. 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主问题的设计可以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展开,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平险”一词,设计了主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为什么要写山的高大、险峻?愚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平险”?“平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周围人的态度如何?事情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平险”展开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 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抓住词中的“狂”字提问:让学生围绕“狂”字解读,如狂在何处、狂的用意何在等等。通过一步步引导、品读,学生可以读到词人的“狂态其表,狂想其里”。他自称老夫,打猎场面壮观,装束威武,豪气冲天,即使两鬓已白,又有何妨?从这“狂”可以读到他的内心世界:渴望杀敌报国,渴望得到重用,却无法实现。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先把密州的事做好……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而且了解了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 以情境化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
  有了思维含量的主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化的提问,能触发学生情思,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阅读的基础上,引起相关的联想,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1. 以创意导入类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用“赏美图”的方式导入:出示紫藤萝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让学生说说它们像什么。初一学生很富想象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像葡萄,像垂柳,像玉米,像珠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比较它们与瀑布的区别:瀑布除了形似外,还有一种神似,即紫藤萝花像瀑布一样很有气势,很有活力。这样,后面的教学就围绕两个意象展开:把整体开花的紫藤萝比做“瀑布”,把单独盛开的花比作“帆”,“流着流着”贯穿全文,同时也启发学生,在阅读时从题目入手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 以情境创设类提问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变色龙》一文的教学,如果只纠缠于情节变了几次、主人公是什么性格,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不高。如果能创设一个情境并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梳理情节后,可以设计“穿越时空”环节,让学生化身为一名记者,去采访作品中的人物对此事件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他们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也就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了。
  (三) 以针对性的追问让学生敞开心扉
  有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后,并不代表学生真正读懂了。此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进行针对性提问。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一文的教学,如果仅从现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来看,童话不是初三年级的教学重点,通过童话找到爱情的真谛也不难。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似懂非懂。如何让学生在浅显的童话中读到深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追问。作者给女儿写信的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学生读到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就是“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说出他们的疑惑:怎样才算有智慧,是不是有了智慧就一定能找到幸福呢?爱情真的是如此美好吗?这比我们平时叫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能”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能够在字里行间领悟到:爱情是美好的,但必须是等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选取怎样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怎样的活动来实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死气沉沉的课堂当然不好,但表面繁荣的课堂不是我们的追求。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让我们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同时,不忘解读学生,精心设问,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举起手来。
其他文献
一、教学背景  在教学《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的《不同历史资料的利用》时,笔者发现学生学得很无味。参考了他人的教学设计之后,笔者决定用故事、核心问题和文献资料为纽带进行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一,通过一个故事性、探索性较强的案例来体现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第二,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论从史出”,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用史料来
期刊
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建立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如何有效利用区域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一定的合作平台与运作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用,变一校资源为全区共享,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
期刊
在素质教育实施十几年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学校还难以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可现在学校抓教学质量,家长、教师还是
期刊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人民进行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学校、家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重视的,特别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缺失严重。据报载,南京的一些中小学生正积极投身于一场“盖章运动”。南京市学校有项规定,要求中小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前去雨花台、梅园新村、孙中山纪念馆、江东门纪念馆、市博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但是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又有突破,反映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新课程改革设置的所有课程中,最能体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当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期刊
课堂要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探索真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课堂的资源。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教师能预见的,教师能正确引导;有些是教师预想不到的,这些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权威和教学水平的挑战,可它恰恰暴露了学生知识的缺陷、思维的漏洞,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危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契机、转机和生机所在。教师
期刊
【名师档案】黄国龙,浙江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镇海中学副校长,宁波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宁波市中学物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宁波大学兼职教授,镇海区教育学会、名师联谊会副会长。曾荣获宁波市第一层次领军拔尖人才、宁波市“4321”人才、宁波市名教师、宁波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宁波市首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黄国龙积极探索研究物理教学模式和物
期刊
记 者 孙校长,您好!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嘉兴一中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同时,嘉兴一中大胆革新,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多元化发展”的理念,您能否对这一理念的内涵给我们作个介绍?  孙国虎 好的。“多样化办学,多元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主要有两层涵义:一、“多样化办学”是指学校办学多样化,针对的是学校层面;二、“多元化发展”是指学生培养多元化,针对的是学生层面。两者结合,
期刊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教学如何让学生由认知活动层面提升到生命活动层面?笔者以为,生成性课堂的构建非常重要。下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相关问题。  一、 更新观念,解放生成制约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位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走进课堂,就会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支配自己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精心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