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纲领性文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教师处在“学者”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那么,教师的观念如何更新,教师的角色怎样转变呢?这里我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一、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必须明确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行,给学生更多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教学需要确定指导范围与程度,帮助学生制定确切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同时要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还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再一个是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
为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挑战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和服务,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合作者,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管理者和合作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安排好学生具体学习内容,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尤其检查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更像一个“质检员”。这样,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强势让学生无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互教互学,教师的角色必须变“管理者”、“质检员”为“合作者”。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先前的“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转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地位。
其次,教师应该是实践上的管理者和合作者。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习合作者的角色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进行学习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2)把自己当做学生,把学生当老师,允许学生提问质疑;(3)明确自己参与者的身份,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错误的感情和想法;(4)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与不足。
三、教师将由“倒水人”转变为“挖泉人”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隐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然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有的教师问而不答,故作高深深沉状,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往往使学生“敬而远之”。
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倒水人”。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实,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知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因此,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助一臂之力。
四、教师将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书匠”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不转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爱心使者”,因为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人,用真心感化人。
一、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必须明确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行,给学生更多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教学需要确定指导范围与程度,帮助学生制定确切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同时要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还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再一个是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
为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挑战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和服务,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合作者,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管理者和合作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安排好学生具体学习内容,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尤其检查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更像一个“质检员”。这样,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强势让学生无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互教互学,教师的角色必须变“管理者”、“质检员”为“合作者”。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先前的“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转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地位。
其次,教师应该是实践上的管理者和合作者。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习合作者的角色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进行学习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2)把自己当做学生,把学生当老师,允许学生提问质疑;(3)明确自己参与者的身份,敢于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错误的感情和想法;(4)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与不足。
三、教师将由“倒水人”转变为“挖泉人”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隐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然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有的教师问而不答,故作高深深沉状,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往往使学生“敬而远之”。
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倒水人”。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实,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知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因此,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助一臂之力。
四、教师将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书匠”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不转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爱心使者”,因为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人,用真心感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