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创设合理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引导学生达到有效质疑的阶段,令质疑得到内化,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學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创设合理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质疑;知识;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创设合理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引导学生达到有效质疑的阶段,令质疑得到内化,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此,我有几点体会:
1设悬念,留疑点
小学低年级正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而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能力薄弱,提出的问题往往随意性大。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跟随学生的思维路线走,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问,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进而产生疑问。这样做对学生提问题有很强的暗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质疑的目的性。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口渴极了,当你看到这个有小半瓶水的瓶子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可是瓶子里的水又喝不到,你又有什么想法?当你想办法喝到了水,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引导学生在充分体会小乌鸦心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质疑。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核心问题便是“小乌鸦还有别的办法喝到水吗?”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获得了更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2造矛盾,激疑趣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繁杂,缺乏典型性。这是由于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课文的中心矛盾上,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议论,甚至展开争论。进而,激发了学生质疑兴趣,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童话,讲述了小公鸡和和小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的故事。鉴于故事中小公鸡的做法,我断定学生们也会对这只小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后续环节里,我先“别有用心”地设疑“你们喜欢这只小公鸡吗?”果然学生各持己见,并且争论不休,但又无法说服对方。与此同时,他们心中产生了新的疑问“究竟这只小公鸡可不可爱呢?”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弄清楚这只小公鸡虽然是不听小鸭子的劝告,偷偷下了水,差点儿被淹死,但它很有礼貌,以及把捉到的虫子分给小鸭子吃,还是值得大家喜爱的。这样学生不同的意见,共同的疑问,终于殊途同归得到了圆满的答复。
3巧点拨,解疑团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我们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学生与知识问的桥梁作用。要想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质疑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主要就来自于老师。这种成就感令他们懂得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架好这座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向知识。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暗示、点拨、讲解,使他们疑云顿消,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产生了不懂就问的决心。这样学生质疑水平达到“有效阶段”就指日可待了。如:在教学《数之歌》一课时,学生从课本中读到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桦树耐寒守北疆……但对文中没有具体介绍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却很感兴趣,纷纷提出问题。如谁为什么杨树高?为什么榕树壮?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通过充分的质疑解疑,从而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梨,问是成功的阶梯。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想问、敢问,到会问、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不但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坚定质疑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关键词】低年级;质疑;知识;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创设合理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引导学生达到有效质疑的阶段,令质疑得到内化,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此,我有几点体会:
1设悬念,留疑点
小学低年级正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而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能力薄弱,提出的问题往往随意性大。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跟随学生的思维路线走,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问,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进而产生疑问。这样做对学生提问题有很强的暗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质疑的目的性。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口渴极了,当你看到这个有小半瓶水的瓶子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可是瓶子里的水又喝不到,你又有什么想法?当你想办法喝到了水,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引导学生在充分体会小乌鸦心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质疑。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核心问题便是“小乌鸦还有别的办法喝到水吗?”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获得了更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2造矛盾,激疑趣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繁杂,缺乏典型性。这是由于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课文的中心矛盾上,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议论,甚至展开争论。进而,激发了学生质疑兴趣,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童话,讲述了小公鸡和和小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的故事。鉴于故事中小公鸡的做法,我断定学生们也会对这只小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后续环节里,我先“别有用心”地设疑“你们喜欢这只小公鸡吗?”果然学生各持己见,并且争论不休,但又无法说服对方。与此同时,他们心中产生了新的疑问“究竟这只小公鸡可不可爱呢?”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弄清楚这只小公鸡虽然是不听小鸭子的劝告,偷偷下了水,差点儿被淹死,但它很有礼貌,以及把捉到的虫子分给小鸭子吃,还是值得大家喜爱的。这样学生不同的意见,共同的疑问,终于殊途同归得到了圆满的答复。
3巧点拨,解疑团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我们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学生与知识问的桥梁作用。要想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质疑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主要就来自于老师。这种成就感令他们懂得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架好这座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向知识。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暗示、点拨、讲解,使他们疑云顿消,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产生了不懂就问的决心。这样学生质疑水平达到“有效阶段”就指日可待了。如:在教学《数之歌》一课时,学生从课本中读到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桦树耐寒守北疆……但对文中没有具体介绍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却很感兴趣,纷纷提出问题。如谁为什么杨树高?为什么榕树壮?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通过充分的质疑解疑,从而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梨,问是成功的阶梯。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想问、敢问,到会问、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不但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坚定质疑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