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教学,发现许多老师“苦劳”甚多而“功劳”不佳,分析其原因,可将其教学情况归结为“四无”课堂,即心中无目标、讲解无边际、学生无思考、作业无选择。
1 心中无目标
是指一些人备课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检查。没有很好的思考和把握教学的目标,更没有很好的分解教学的目标。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胸无成竹”。大有一种“哪里黑了哪里歇”的意思。有的人把教材瞥上几眼,一看题目自己能做,就认为课堂已经搞定。至于学生应该达到的三维目标,却没有想过。因为没有认真备课,因而上课时知识捉襟见肘、讲解枯燥呆板、答案似是而非、课堂步履维艰。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篇课文在整体教学目标中的作用,把每个知识点都融入整体目标之中,把握整体目标,追求阶段目标。从而使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只有打好每个球,才能赢得一场球,只有用好每分钟,才能上好一节课。
2 讲解无边际
一节课一讲到底是许多人的习惯性动作。课讲完了,老师的任务也就完了,至于学生没掌握,谁也没办法。老师们有一种心理,就是讲了,就心安理得了,就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岂不知,虽然我们的老师讲的满头大汗、讲的津津有味,甚至是非常精彩,但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却不敢让人恭维。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老师们始终有一种想法,就是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老师不讲,学生凭啥能会。其实,老师讲的时候学生就没听、没动,岂不等于一节课白上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师不要只想着自己讲的痛快,而要想着法子去激励鼓励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设置问题、暴露问题、个别辅导、巩固练习上来。教学的诀窍就在于把学生都发动起来,让学生紧张的动手动脑。
3 学生无思考
一些老师不注重营造紧张思考的课堂氛围,教学组织松散无味,平铺直叙,缺乏启发性和激励性;有些人设置的目标过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知识水平,学生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有些人把课文当《圣经》念,从课本到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联系生活和现实,致使学生思维禁锢,语言枯燥;作文言之无物、空话套话连篇;有些人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举例没有逻辑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有些人停留在肤浅表面的“是不是”、“对不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思考。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没有动脑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是等着老师给解答,这样教出的学生,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也不可能有非常满意的学习成绩。
4 作业无选择
作业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效益低,把课内的任务压到了课外。有些人把布置作业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好像不布置作业,或者布置的少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人。而这样的作业常常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机械劳动的成分太多。有些老师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十遍八遍”搞的学生苦不堪言,饭吃不成、觉睡不成,过多的透支了孩子的求知欲望。最可悲的就是我们的同志还没有反思过这种做法的危害,一如既往的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更有甚者,少数人不但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还要求学生写上题目,这对学生的摧残就更甚。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老师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布置得多不如布置得精,束缚、禁锢学生不如鼓励、激发学生。
当我们许多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认为正常的时候。它却在吞噬着宝贵的时间,浪费着老师和学生的生命。我们应该下决心摒弃“四无”做法,去追求高效课堂。第一,要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绝对不只是会做书上的题目就行了,而是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做到高屋建瓴、理清思路;做到把握知识脉络,驾驭教学重点;做到新旧知识衔接、学科知识联系;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干净利索、击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稳固、学的扎实。第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就像一个人吃饭,另一个人不能代替他消化一样。课堂的主角只能是学生,老师要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碰撞、争论、思考当中辨别真伪,求取新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学的牢固。第三,追求情感认同。当代学生虽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他们的心灵还很脆弱,困惑和苦恼时时缠绕着他们,因而,他们处处需要精神光环的照耀。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同快乐、同烦恼,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培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1 心中无目标
是指一些人备课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检查。没有很好的思考和把握教学的目标,更没有很好的分解教学的目标。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胸无成竹”。大有一种“哪里黑了哪里歇”的意思。有的人把教材瞥上几眼,一看题目自己能做,就认为课堂已经搞定。至于学生应该达到的三维目标,却没有想过。因为没有认真备课,因而上课时知识捉襟见肘、讲解枯燥呆板、答案似是而非、课堂步履维艰。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篇课文在整体教学目标中的作用,把每个知识点都融入整体目标之中,把握整体目标,追求阶段目标。从而使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只有打好每个球,才能赢得一场球,只有用好每分钟,才能上好一节课。
2 讲解无边际
一节课一讲到底是许多人的习惯性动作。课讲完了,老师的任务也就完了,至于学生没掌握,谁也没办法。老师们有一种心理,就是讲了,就心安理得了,就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岂不知,虽然我们的老师讲的满头大汗、讲的津津有味,甚至是非常精彩,但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却不敢让人恭维。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老师们始终有一种想法,就是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老师不讲,学生凭啥能会。其实,老师讲的时候学生就没听、没动,岂不等于一节课白上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师不要只想着自己讲的痛快,而要想着法子去激励鼓励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设置问题、暴露问题、个别辅导、巩固练习上来。教学的诀窍就在于把学生都发动起来,让学生紧张的动手动脑。
3 学生无思考
一些老师不注重营造紧张思考的课堂氛围,教学组织松散无味,平铺直叙,缺乏启发性和激励性;有些人设置的目标过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知识水平,学生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有些人把课文当《圣经》念,从课本到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联系生活和现实,致使学生思维禁锢,语言枯燥;作文言之无物、空话套话连篇;有些人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举例没有逻辑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有些人停留在肤浅表面的“是不是”、“对不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思考。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没有动脑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是等着老师给解答,这样教出的学生,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也不可能有非常满意的学习成绩。
4 作业无选择
作业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效益低,把课内的任务压到了课外。有些人把布置作业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好像不布置作业,或者布置的少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人。而这样的作业常常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机械劳动的成分太多。有些老师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十遍八遍”搞的学生苦不堪言,饭吃不成、觉睡不成,过多的透支了孩子的求知欲望。最可悲的就是我们的同志还没有反思过这种做法的危害,一如既往的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更有甚者,少数人不但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还要求学生写上题目,这对学生的摧残就更甚。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老师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布置得多不如布置得精,束缚、禁锢学生不如鼓励、激发学生。
当我们许多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认为正常的时候。它却在吞噬着宝贵的时间,浪费着老师和学生的生命。我们应该下决心摒弃“四无”做法,去追求高效课堂。第一,要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绝对不只是会做书上的题目就行了,而是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做到高屋建瓴、理清思路;做到把握知识脉络,驾驭教学重点;做到新旧知识衔接、学科知识联系;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干净利索、击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稳固、学的扎实。第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就像一个人吃饭,另一个人不能代替他消化一样。课堂的主角只能是学生,老师要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碰撞、争论、思考当中辨别真伪,求取新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学的牢固。第三,追求情感认同。当代学生虽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他们的心灵还很脆弱,困惑和苦恼时时缠绕着他们,因而,他们处处需要精神光环的照耀。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同快乐、同烦恼,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培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