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一年级学习“统计”一课时,我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展开调查和统计,先让学生报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苹果、桔子、香蕉、西瓜、猕猴桃、荔枝、桃子、梨,同时我将这些水果的图片一一贴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有序地在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下面贴上一个五角星,最后根据每种水果所得五角星的多少,就可以统计出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通过以上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很快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加强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
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动手、动脑,使之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了。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观察教室门窗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服、蝴蝶、汽车、桌子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高高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克有多重,一千克又有多重。让学生课后去超市、小卖部,调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身感受物品的重量等。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评价过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评价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我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这些鼓励的话语能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更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巨匠康托尔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中的知识。只有把数学从课堂融入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一年级学习“统计”一课时,我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展开调查和统计,先让学生报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苹果、桔子、香蕉、西瓜、猕猴桃、荔枝、桃子、梨,同时我将这些水果的图片一一贴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有序地在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下面贴上一个五角星,最后根据每种水果所得五角星的多少,就可以统计出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通过以上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很快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加强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
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动手、动脑,使之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了。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观察教室门窗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服、蝴蝶、汽车、桌子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高高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克有多重,一千克又有多重。让学生课后去超市、小卖部,调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身感受物品的重量等。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评价过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评价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我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这些鼓励的话语能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更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巨匠康托尔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中的知识。只有把数学从课堂融入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