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1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数,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扣人心弦。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因此,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投入感情,进入角色,先受到教材的启迪和熏陶,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故乡。
2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使学生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3 教师要以情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作者看到“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白杨 “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
4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只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常常令人心驰神往。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内涵。
1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数,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扣人心弦。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因此,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投入感情,进入角色,先受到教材的启迪和熏陶,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故乡。
2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使学生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3 教师要以情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作者看到“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白杨 “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
4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只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常常令人心驰神往。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