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折中主义是由鲁拉·德希尔(Rudar Sil)和彼得·卡赞斯坦(Peter)200年共同提出,并在2010年出版的 《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 一书中正式系统地向学术界介绍的理论。该书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分析折中主义的内涵、特征、基本解释模型及其应用领域,为国际关系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分析折中主义的基本内涵
超越范式并不意味着摒弃或是无视以范式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索似乎不能通约的各类范式类理论要素之间的实质性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目的是提出对政策辩论和实际问题有用的新颖见解。分析折中主义是指试图辨析、转化并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理论中的概念、逻辑、机制等要素的研究方式。分析折中主义方法既可发扬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简约优势,又可摆脱长期困扰的范式困境。通过对不同范式内的理论元素进行分离、转化,并有选择性地整合以实现对不同理论范式的有机融通,为国际关系研究摆脱“范式困境”找到了一条出路。
(一)分析折中主义的三大特质:
一是问题提出的开放性:分析折中主义提出的研究问题具有反映现象复杂性的开放特征,而不是以改进范式研究或是填补范式研究空白为目的。范式导向研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有助于创新理论的推陈出新,有助于复杂现象的简约化与线条化等。但由此也带来不少问题,如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单一”与“简化”,从而出现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二是因果机制的多重性:分析折中主义构建的中观因果理论包含来自不同范式的多种机制和多种逻辑之间复杂的互动内容。范式研究侧重的是现实的某一特殊领域或单一因果机制,分析折中主义讨论的因果机制能够融合建构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三大竞争理论中至少两种理论的要素,可能还会融合三种理论的要素。
三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分析折中主义完成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理论观点,既切实联系学术界的争论,也密切关注决策者和实践者的现实难题。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分析折中主义反对过于抽象或呆板的基础性理论,提倡关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推崇对实践有用的知识。同时,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调适性与包容性,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做出调整,要不断推动与其他学科和知识的对话交流。
简言之,分析折中主义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原则,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导向,以范式融合为分析框架,以实践运用为终极目标,通过明确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将不同理论范式中的因果机制相结合,从而得出能对复杂现实问题更具解释力的结论。
二、分析折中主义产生的背景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表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范式争论史,始终不存在一个被所有学者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著名学者李少军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国际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它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者说具有多元性。任何单一理论范式都无法说明国际体系的全部特征,任何一种理论范式都不可能垄断国际问题的解释。因此,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在解释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不同的理论范式,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应进行范式整合。国际关系学者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将它们融合成为一种全面而一致的观点”。这种融合的目的是要形成某种综合解释方法,是为了解决各种理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问题而产生的。
三、分析折中主义的解释模型
正是在这一“范式困境”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分析折中主义正是利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以国际关系的三大主流理论范式为基点的两重视角解释模型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
(一)两重视角解释模型
如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每两条边的交汇点便是折中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具有相同的假设前提,它们关于国家本性的认识也基本一致。如此一来,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交汇点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形成汇合可以称之为“自由现实主义”。 同理,现实主义与构建主义交汇点被称为“现实建构主义”。现实建构主义运用社会学视角,“以社会人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元理论假设”,强调主体间互动特性,将权力与认同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中轴,其实质是现实主义政治世界观的建构主义形态。另外一个交汇点便是建构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融合,可称为“自由建构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共同关注观念、共有认知、自然法则和多边制度之间的互动是如何重塑行为者的身份和偏好的,以及如何在不减少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合作。
(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
仍然沿用以上的三角形模型,分析折中主义研究的区域是至少在两个连接点之间,即两种理论解释结合的分析折中主义,当然,最好是与三角形之内的部分,也就是三角形内部与三角形三条边都有交汇点的圆圈,即三种理论解释结合的分析折中主义。
通常来说,三大范式都有各自基于国际关系的属性所建立的不同核心假设,如建构主义的认同和规范、自由主义的利益和制度、现实主义的物质力量分配。折中主义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主要范式都包括相对独立的一系列内容,它们拥有不同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具体假设等与各自范式相对应的内容(异质性);二是由于范式内在的异质性,每一个范式都会产生许多具体理论,那么,当遇到一些特定的问题和政策时,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会与其他范式的观点趋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下的分析折中主义可以调和权力、制度和认同三个要素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这样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理论之间的相互排斥。正如学者考克斯所言,一个结构中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力量范畴——物质力量、制度和观念,“没有必要假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决定关系,其关系可以假定为互动关系。”由此可见,分析折中主义共提出两种解释模型,共四种解释方法。两重视角解释模型包括自由现实主义、现实建构主义、自由建构主义,而三角解释模型则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整合。不同范式间的趋同和分析方法的“融合”趋势使得范式研究得以修正和补充,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这种趋同和“融合”也为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RudraSil Katzenstein,Beyond Paradigms: Analytic Eclecticism World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2010. [美]魯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页。
[2] [美]鲁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页。
[3] 董青岭:《现实建构主义理论评述》,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8年第一期,第145-146页。
[4][美]鲁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8-30页。
[5] [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一、分析折中主义的基本内涵
超越范式并不意味着摒弃或是无视以范式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索似乎不能通约的各类范式类理论要素之间的实质性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目的是提出对政策辩论和实际问题有用的新颖见解。分析折中主义是指试图辨析、转化并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理论中的概念、逻辑、机制等要素的研究方式。分析折中主义方法既可发扬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简约优势,又可摆脱长期困扰的范式困境。通过对不同范式内的理论元素进行分离、转化,并有选择性地整合以实现对不同理论范式的有机融通,为国际关系研究摆脱“范式困境”找到了一条出路。
(一)分析折中主义的三大特质:
一是问题提出的开放性:分析折中主义提出的研究问题具有反映现象复杂性的开放特征,而不是以改进范式研究或是填补范式研究空白为目的。范式导向研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有助于创新理论的推陈出新,有助于复杂现象的简约化与线条化等。但由此也带来不少问题,如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单一”与“简化”,从而出现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二是因果机制的多重性:分析折中主义构建的中观因果理论包含来自不同范式的多种机制和多种逻辑之间复杂的互动内容。范式研究侧重的是现实的某一特殊领域或单一因果机制,分析折中主义讨论的因果机制能够融合建构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三大竞争理论中至少两种理论的要素,可能还会融合三种理论的要素。
三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分析折中主义完成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理论观点,既切实联系学术界的争论,也密切关注决策者和实践者的现实难题。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分析折中主义反对过于抽象或呆板的基础性理论,提倡关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推崇对实践有用的知识。同时,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调适性与包容性,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做出调整,要不断推动与其他学科和知识的对话交流。
简言之,分析折中主义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原则,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导向,以范式融合为分析框架,以实践运用为终极目标,通过明确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将不同理论范式中的因果机制相结合,从而得出能对复杂现实问题更具解释力的结论。
二、分析折中主义产生的背景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表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范式争论史,始终不存在一个被所有学者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著名学者李少军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国际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它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者说具有多元性。任何单一理论范式都无法说明国际体系的全部特征,任何一种理论范式都不可能垄断国际问题的解释。因此,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在解释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不同的理论范式,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应进行范式整合。国际关系学者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将它们融合成为一种全面而一致的观点”。这种融合的目的是要形成某种综合解释方法,是为了解决各种理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问题而产生的。
三、分析折中主义的解释模型
正是在这一“范式困境”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分析折中主义正是利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以国际关系的三大主流理论范式为基点的两重视角解释模型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
(一)两重视角解释模型
如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每两条边的交汇点便是折中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具有相同的假设前提,它们关于国家本性的认识也基本一致。如此一来,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交汇点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形成汇合可以称之为“自由现实主义”。 同理,现实主义与构建主义交汇点被称为“现实建构主义”。现实建构主义运用社会学视角,“以社会人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元理论假设”,强调主体间互动特性,将权力与认同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中轴,其实质是现实主义政治世界观的建构主义形态。另外一个交汇点便是建构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融合,可称为“自由建构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共同关注观念、共有认知、自然法则和多边制度之间的互动是如何重塑行为者的身份和偏好的,以及如何在不减少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合作。
(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
仍然沿用以上的三角形模型,分析折中主义研究的区域是至少在两个连接点之间,即两种理论解释结合的分析折中主义,当然,最好是与三角形之内的部分,也就是三角形内部与三角形三条边都有交汇点的圆圈,即三种理论解释结合的分析折中主义。
通常来说,三大范式都有各自基于国际关系的属性所建立的不同核心假设,如建构主义的认同和规范、自由主义的利益和制度、现实主义的物质力量分配。折中主义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主要范式都包括相对独立的一系列内容,它们拥有不同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具体假设等与各自范式相对应的内容(异质性);二是由于范式内在的异质性,每一个范式都会产生许多具体理论,那么,当遇到一些特定的问题和政策时,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会与其他范式的观点趋同。综合性的三角解释模型下的分析折中主义可以调和权力、制度和认同三个要素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这样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理论之间的相互排斥。正如学者考克斯所言,一个结构中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力量范畴——物质力量、制度和观念,“没有必要假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决定关系,其关系可以假定为互动关系。”由此可见,分析折中主义共提出两种解释模型,共四种解释方法。两重视角解释模型包括自由现实主义、现实建构主义、自由建构主义,而三角解释模型则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整合。不同范式间的趋同和分析方法的“融合”趋势使得范式研究得以修正和补充,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这种趋同和“融合”也为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RudraSil Katzenstein,Beyond Paradigms: Analytic Eclecticism World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2010. [美]魯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页。
[2] [美]鲁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页。
[3] 董青岭:《现实建构主义理论评述》,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8年第一期,第145-146页。
[4][美]鲁拉德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林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8-30页。
[5] [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