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里互联网金融狂飙突进
阿里何时正式进军银行业一直是金融界最敏感的事。现在,马云把这种战略威胁转化为了现实:阿里金融再进一步,申请设立阿里网络银行。如果监管部门批准,将是中国金融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放入一条互联网金融鲶鱼,激活昏昏欲睡的传统银行业。
据报道,阿里金融近日正式向监管部门提交拟设立阿里网络银行的申请。相关部门已经听取阿里金融汇报,并开始着手研究网络银行。阿里成立网络银行,旨在突破无法存款、不能使用金融杠杆的最大瓶颈。
据阿里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其小微企业客户已超过20万家,他们全年平均占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实际付出的年化利率成本仅6.7%。以淘宝、天猫卖家使用最为频繁的订单贷款为例,产品利率为日息万分之五。2012年,订单贷款所有客户平均全年使用订单贷为30次,平均每次贷款时长4天,以此计算,其全年实际融资利率成本仅6%。而阿里余额宝推出的理财通道业务,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货币基金,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募集到200亿元资金,余额宝用户高达250万。
今年7月,阿里金融率先实现资产证券化,深交所宣布,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10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证监会批复,并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挂牌转让。这意味着阿里实现了部分资金周转,传统的贷款业务变成了通道业务,贷款规模扩张,阿里的通道费用也随之上升。
这条从外部杀入的鲶鱼天生带着叛逆,他们从来没有从属过传统金融业,而是专门盯住传统金融业的软肋发力,这是村镇银行、担保公司不具备的颠覆基因,后者只能作为传统银行的补充,而互联网金融能够让传统金融蜕变,他们或者改变基因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或者成为灭亡的恐龙。
传统金融业效率不高,网店遍布导致成本上升,不可能年中无休实现24小时金融服务。阿里巴巴创新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去年底透露,阿里金融现有员工290名,以此应付几十万家客户,进行全面金融服务,这样的天方夜谭只有借助核心交易平台与可靠的数据分析才能做到。由于植根于互联网,阿里小贷支持随借随还,对数据、技术的依赖大于对人工的依赖,成本更低。
阿里的竞争力核心是信用控制体系。借助于商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前端分析为贷款者进行信用评级,中端支付宝控制支付系统,后端通过信用黑名单、阻止交易等,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在阿里系统内长期交易的客户可以形成可靠而完整的信用链条,这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信用评价与信用定价,传统银行业的信用定价能力非常薄弱,反映在过度依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与政府信用上,他们很难对民间数千万家中小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定价。长三角、珠三角一旦出现经济下行,就会出现不良率快速蹿升、担保链条崩溃风险大面积蔓延等现象,因此,只有暂时停止钢贸贷款等办法加以处理。
阿里金融仍在狂飙突进,他们的瓶颈不是信用,不是客户资源不足,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没有牌照没有杠杆,像所有的金融企业一样,他们大声疾呼,伸手要政策。即使现在不给牌照,迟早会给,这是大势所趋。
阿里网络银行属性分析:一则媒介,一则金融
阿里申请网商银行有两点优势:首先可以扬长避短,不用建立实体网点,成本负担小;同时更可将本身业务优势发挥出来。另外,最近国家也在支持民间资本开办银行。因此,从战略上和时间点上来看,阿里现在提出申请都非常合适。
中国目前尚没有网络银行。美国在199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该银行得到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在因特网上提供银行金融服务。
要理解网络银行的优势,可以先反观传统银行。目前银行的对私业务有两个监管限制:一是必须设立实体网点才能发展当地客户,不仅耗费巨资成本还人为造成了各地间的“业务漫游”;二是绝大多数对私业务必须要“面签”,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面向新生代客户群的力不从心。很明显,这些限制规则并不适应目前电商快速交易的普适需求。
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银行的客户出现了“下沉”的趋势,即风险较大、规模较小的客户逐渐成为银行追逐的对象,但银行想要对这些客户进行服务,必须对其违约风险概率作出精准的分析和识别,并在体制机制、技术上作出改变。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被认为也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这种新模式会由传统银行通过内部创新来自行完成,还是会被外部力量抢先一步?
阿里发展网络银行已经有先发优势。旗下的支付宝,作为以账户服务为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是国内无可争议的头号交椅。而且,支付宝实质上将用户对银行的对私存款转换为了其对银行的对公存款,自身扮演了一种中间的“账户银行”。这样的话,支付宝就对银行屏蔽了用户的账户行为和交易行为,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
于是,这也构成了支付宝和商业银行的核心战略冲突,即谁都想把高价值的、精准的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悲的是,庞大的传统银行体制却无法有效应对这场竞争,甚至其各省分行、支行的公司业务部还需要不断游说支付宝们多存入一些对公存款,为此他们将毫不犹豫放弃更多对私的业务接口。
反观阿里,借助淘宝、天猫的巨额交易量,支付宝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能借由支付和交易染指贷款等金融业务,从而为自家的电商平台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将是整个阿里金融战略的自然延伸。
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一个平台型企业做大了都会逐渐挖掘出自身的(至少)两种附加属性:一是媒介属性,二是金融属性。这不仅是一种服务的增值,更是发展的必须,否则如何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同质化竞争?如今,电商平台这种技术名词早已如过江之鲫,真正能脱颖而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服务型法宝。
淘宝、天猫、阿里巴巴本身就是媒介(这与传统的理解不同,传统上认为其是电商,但其实平台上的淘宝卖家才是电商),不过在初期这种媒介主要是“对内”的,如面向平台商户的竞价排名,面向平台用户的阿里旺旺等。进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平台流量形成海量汇聚后,对外媒介的特性就得以体现了。时至今日谁也无法忽视阿里的一个公告可能给整个商业社会带来的影响了。这才是众多电商对阿里又爱又恨,却又不舍离去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在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的同时,阿里通过支付宝也很早切入了金融领域。从一开始的网络收银台、支付宝账户,到后来的快捷支付、信用支付,再到如今红红火火的阿里小贷、余额宝等,阿里已将金融服务从“义务型”平台工具升级成了电商趋之若鹜、不可或缺的经营助手,其战略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媒介、金融,看似毫不相关的属性,却在当前这则消息中有机融合为一体。是的,网络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专注于服务互联网一代的个人客户(to C)和网商企业(to B)的草根银行。这是最好的结果,也将是整个电商世界发展和转型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阿里是这样,京东也如此。从满足企业资金流转需要的供应链金融,到创办支付公司,再到拟议中的中关村银行,这些企业都在经历平台做大后的战略抉择。
阿里网络银行会是什么样子?
网络银行实际上是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阿里网络银行的最大区别是没有实体网点,没有总分支组织机构,并大量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
那么,阿里的网络银行如果成立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业态呢?
首先,阿里还是会依赖于自己的“实体”,那就是淘宝天猫等网店来开展银行业务。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因为网络社区与有形社区在金融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况且,阿里的大数据运作会甄别客户的信用水平,具有传统银行不具备的优势。加上阿里已经可以把新浪微博整合进来,那么这个力量可能就更加可观。
其次,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贷款利率。更高的存款利率已经通过余额宝进行了演练,是可以
实现的;更低的贷款利率,目前阿里金融也已经在做,所以,这种进一步收窄存贷利差的业务模式将大大冲击传统银行的运行。
再次,更为透明的业务运行。就像P2P模式一样,存款者甚至都知道自己的款项贷给了谁,因而其存款业务可能产生结构性分化,一部分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一部分则像现在流行的P2P。这样可能产生利率差异,也就是风险差异,从而产生资产买卖市场。记住,这可以是在网上进行的。
第四,打通银行与券商等其它非银机构的联系,资金将更迅速地腾挪于各种金融品种之间,这对于技术的要求会很高。一些中介类机构将不再需要,因为信息更加对称。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将区别不大。
留给传统银行的
这几个特点已经足以让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颤抖,而且,这种没有地域限制的特点将以席卷之势,将资金聚拢。这就意味着,传统银行必须转型,也就是向网络银行转型,然后大家在网络银行的层面上进行竞争,而不是传统与网络的竞争。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有机会,就看是否有决心,是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网络银行不仅是阿里们的产业增值,更是他们发展中的真实需求。换句话说,如果现在就有合适的网络银行,那阿里们也就未必要成立自己的银行了。那留给传统银行的自然就有了两个选择:一个是跳出现有机制体制,内部成立或投资成立一家专业的网络银行;另一个则是清晰认知自身的优劣势,安心做好非网络银行业务。毕竟按照二八理论,传统银行所服务的才是真正的高值客户。当从战略上“放下”那些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草根客户后,也许会对老客户产生新的理解,蕴生新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是头大老虎,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会被消灭。
阿里何时正式进军银行业一直是金融界最敏感的事。现在,马云把这种战略威胁转化为了现实:阿里金融再进一步,申请设立阿里网络银行。如果监管部门批准,将是中国金融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放入一条互联网金融鲶鱼,激活昏昏欲睡的传统银行业。
据报道,阿里金融近日正式向监管部门提交拟设立阿里网络银行的申请。相关部门已经听取阿里金融汇报,并开始着手研究网络银行。阿里成立网络银行,旨在突破无法存款、不能使用金融杠杆的最大瓶颈。
据阿里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其小微企业客户已超过20万家,他们全年平均占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实际付出的年化利率成本仅6.7%。以淘宝、天猫卖家使用最为频繁的订单贷款为例,产品利率为日息万分之五。2012年,订单贷款所有客户平均全年使用订单贷为30次,平均每次贷款时长4天,以此计算,其全年实际融资利率成本仅6%。而阿里余额宝推出的理财通道业务,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货币基金,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募集到200亿元资金,余额宝用户高达250万。
今年7月,阿里金融率先实现资产证券化,深交所宣布,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10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证监会批复,并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挂牌转让。这意味着阿里实现了部分资金周转,传统的贷款业务变成了通道业务,贷款规模扩张,阿里的通道费用也随之上升。
这条从外部杀入的鲶鱼天生带着叛逆,他们从来没有从属过传统金融业,而是专门盯住传统金融业的软肋发力,这是村镇银行、担保公司不具备的颠覆基因,后者只能作为传统银行的补充,而互联网金融能够让传统金融蜕变,他们或者改变基因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或者成为灭亡的恐龙。
传统金融业效率不高,网店遍布导致成本上升,不可能年中无休实现24小时金融服务。阿里巴巴创新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去年底透露,阿里金融现有员工290名,以此应付几十万家客户,进行全面金融服务,这样的天方夜谭只有借助核心交易平台与可靠的数据分析才能做到。由于植根于互联网,阿里小贷支持随借随还,对数据、技术的依赖大于对人工的依赖,成本更低。
阿里的竞争力核心是信用控制体系。借助于商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前端分析为贷款者进行信用评级,中端支付宝控制支付系统,后端通过信用黑名单、阻止交易等,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在阿里系统内长期交易的客户可以形成可靠而完整的信用链条,这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信用评价与信用定价,传统银行业的信用定价能力非常薄弱,反映在过度依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与政府信用上,他们很难对民间数千万家中小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定价。长三角、珠三角一旦出现经济下行,就会出现不良率快速蹿升、担保链条崩溃风险大面积蔓延等现象,因此,只有暂时停止钢贸贷款等办法加以处理。
阿里金融仍在狂飙突进,他们的瓶颈不是信用,不是客户资源不足,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没有牌照没有杠杆,像所有的金融企业一样,他们大声疾呼,伸手要政策。即使现在不给牌照,迟早会给,这是大势所趋。
阿里网络银行属性分析:一则媒介,一则金融
阿里申请网商银行有两点优势:首先可以扬长避短,不用建立实体网点,成本负担小;同时更可将本身业务优势发挥出来。另外,最近国家也在支持民间资本开办银行。因此,从战略上和时间点上来看,阿里现在提出申请都非常合适。
中国目前尚没有网络银行。美国在199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该银行得到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在因特网上提供银行金融服务。
要理解网络银行的优势,可以先反观传统银行。目前银行的对私业务有两个监管限制:一是必须设立实体网点才能发展当地客户,不仅耗费巨资成本还人为造成了各地间的“业务漫游”;二是绝大多数对私业务必须要“面签”,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面向新生代客户群的力不从心。很明显,这些限制规则并不适应目前电商快速交易的普适需求。
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银行的客户出现了“下沉”的趋势,即风险较大、规模较小的客户逐渐成为银行追逐的对象,但银行想要对这些客户进行服务,必须对其违约风险概率作出精准的分析和识别,并在体制机制、技术上作出改变。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被认为也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这种新模式会由传统银行通过内部创新来自行完成,还是会被外部力量抢先一步?
阿里发展网络银行已经有先发优势。旗下的支付宝,作为以账户服务为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是国内无可争议的头号交椅。而且,支付宝实质上将用户对银行的对私存款转换为了其对银行的对公存款,自身扮演了一种中间的“账户银行”。这样的话,支付宝就对银行屏蔽了用户的账户行为和交易行为,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
于是,这也构成了支付宝和商业银行的核心战略冲突,即谁都想把高价值的、精准的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悲的是,庞大的传统银行体制却无法有效应对这场竞争,甚至其各省分行、支行的公司业务部还需要不断游说支付宝们多存入一些对公存款,为此他们将毫不犹豫放弃更多对私的业务接口。
反观阿里,借助淘宝、天猫的巨额交易量,支付宝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能借由支付和交易染指贷款等金融业务,从而为自家的电商平台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将是整个阿里金融战略的自然延伸。
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一个平台型企业做大了都会逐渐挖掘出自身的(至少)两种附加属性:一是媒介属性,二是金融属性。这不仅是一种服务的增值,更是发展的必须,否则如何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同质化竞争?如今,电商平台这种技术名词早已如过江之鲫,真正能脱颖而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服务型法宝。
淘宝、天猫、阿里巴巴本身就是媒介(这与传统的理解不同,传统上认为其是电商,但其实平台上的淘宝卖家才是电商),不过在初期这种媒介主要是“对内”的,如面向平台商户的竞价排名,面向平台用户的阿里旺旺等。进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平台流量形成海量汇聚后,对外媒介的特性就得以体现了。时至今日谁也无法忽视阿里的一个公告可能给整个商业社会带来的影响了。这才是众多电商对阿里又爱又恨,却又不舍离去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在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的同时,阿里通过支付宝也很早切入了金融领域。从一开始的网络收银台、支付宝账户,到后来的快捷支付、信用支付,再到如今红红火火的阿里小贷、余额宝等,阿里已将金融服务从“义务型”平台工具升级成了电商趋之若鹜、不可或缺的经营助手,其战略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媒介、金融,看似毫不相关的属性,却在当前这则消息中有机融合为一体。是的,网络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专注于服务互联网一代的个人客户(to C)和网商企业(to B)的草根银行。这是最好的结果,也将是整个电商世界发展和转型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阿里是这样,京东也如此。从满足企业资金流转需要的供应链金融,到创办支付公司,再到拟议中的中关村银行,这些企业都在经历平台做大后的战略抉择。
阿里网络银行会是什么样子?
网络银行实际上是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阿里网络银行的最大区别是没有实体网点,没有总分支组织机构,并大量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
那么,阿里的网络银行如果成立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业态呢?
首先,阿里还是会依赖于自己的“实体”,那就是淘宝天猫等网店来开展银行业务。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因为网络社区与有形社区在金融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况且,阿里的大数据运作会甄别客户的信用水平,具有传统银行不具备的优势。加上阿里已经可以把新浪微博整合进来,那么这个力量可能就更加可观。
其次,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贷款利率。更高的存款利率已经通过余额宝进行了演练,是可以
实现的;更低的贷款利率,目前阿里金融也已经在做,所以,这种进一步收窄存贷利差的业务模式将大大冲击传统银行的运行。
再次,更为透明的业务运行。就像P2P模式一样,存款者甚至都知道自己的款项贷给了谁,因而其存款业务可能产生结构性分化,一部分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一部分则像现在流行的P2P。这样可能产生利率差异,也就是风险差异,从而产生资产买卖市场。记住,这可以是在网上进行的。
第四,打通银行与券商等其它非银机构的联系,资金将更迅速地腾挪于各种金融品种之间,这对于技术的要求会很高。一些中介类机构将不再需要,因为信息更加对称。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将区别不大。
留给传统银行的
这几个特点已经足以让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颤抖,而且,这种没有地域限制的特点将以席卷之势,将资金聚拢。这就意味着,传统银行必须转型,也就是向网络银行转型,然后大家在网络银行的层面上进行竞争,而不是传统与网络的竞争。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有机会,就看是否有决心,是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网络银行不仅是阿里们的产业增值,更是他们发展中的真实需求。换句话说,如果现在就有合适的网络银行,那阿里们也就未必要成立自己的银行了。那留给传统银行的自然就有了两个选择:一个是跳出现有机制体制,内部成立或投资成立一家专业的网络银行;另一个则是清晰认知自身的优劣势,安心做好非网络银行业务。毕竟按照二八理论,传统银行所服务的才是真正的高值客户。当从战略上“放下”那些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草根客户后,也许会对老客户产生新的理解,蕴生新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是头大老虎,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会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