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作为农业大省,农作物大量产出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并且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特殊,干旱、多雨、寒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因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近些年来洪涝,寒流等灾害时有发生,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解决好农业问题,不仅是“惠农”问题,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是促进“三农”不断发展的必需之举。农业保险具有防范风险的功能,能帮助农民抵御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帮助减少损失,保障基本利益。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农业保险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保险的起源
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比较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保险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其发展进程十分迅速。虽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农业保险在中国大概有8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展农业保险,直到今天经过80多年的曲折發展,取得了当前较好的成果。
农业保险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保险经历了初期的迅猛发展、中期的停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但相比于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中国农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人均资源小国,农业小规模经营与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尽可能降低农民的风险,使其有信心继续种地。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基本现状
黑龙江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为1183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72%,居全国第一。近几十年,黑龙江的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农作物种植以个体为主并且大部分都在农村地区或者农垦总局,东北的主要农作物为大米、大豆、玉米等生长周期长极易受到旱、涝、雹、风、虫、冻等自然灾害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受天气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600万亩,成灾面积1300万亩,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6%,平均每年减产粮豆约30亿斤,造成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助农不可或缺的一项。
2005年中国首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在黑龙江正式挂牌。它的成立不仅填补了中国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黑龙江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积累了经验。2007年以来,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点商品粮食基地被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农业保险需求分析
农民对于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是其快速发展关键所在。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因此农业保险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农业起步时期,相比于过去的传统农业对保险的需求更加强烈,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相比,现代化种植以农机设备为主,农机设备价值昂贵,增加了很多投入成本,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农民的损失也会更多。所以,现代农业更加需要农业保险作为保障。但就黑龙江省整体农业保险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首先,农民普遍以种地为生,收入较低,在农民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再去额外支付保险费显然是很难接受的。其次,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同时也没接触过农业保险。虽然我国开始普惠金融政策,但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户的想法是很困难的,这也导致保险需求不高。
2.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导致其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一、农业保险的风险大,保险收费低、农民对其需求少但赔付率很高,这导致农业保险经营的公司较少。二、保险的险种很少,保险研发能力弱;农业保险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保险的种类不齐全、数量少、质量低,真正能惠及农民的险种不多。三、农业保险专门人才缺少,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保险品种这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城市不同情况去设计险种,但现在能吃苦下实地考察的人不多所以发展也相对较慢。
政策推进力度还不够
一是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不到位。农业保险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他们对农业保险的原理、运行机制、赔付规则、行业监管等均不了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需要政府作为引导开展农业保险优势的宣传引导,转变农民的认识,从心理上接受农业保险,主动积极的参与投保,政府在宣传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不足。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来说,农业保险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需要对农业保险保费进行全额或者部分补贴,这既能在发展初期让农民看到农业保险的好处。三是农业保险的监管不到位。在保费核定收取、保费返还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老百姓保险意识不强
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保险这一现代金融手段认识不足,不理解农业保险运行机理和对农业风险防控的作用。二是保险理赔时,农民不清楚保险赔付的流程、赔付的标准、赔付的依据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后续推进。
农业保险公司主动作为不够 一是农业保险的政治担当不足。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十九大的重要部署,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农业保险公司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推进农业保险与发展其他商业保险相比,投入产出比不高。
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品”属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一是加大农业保险宣传。政府具有較高的公信力,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效果好于保险公司。要重点宣传农业保险的风险防控原理和赔付标准。要以生动的案例,把农业保险投保、缴费、赔付等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农民掌握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让他们排除农业保险投保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财政收入力量,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专项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用于支持农民缴纳农业保险费用,降低农民的负担,确保保险资金用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大监管。对于欺骗农民的保险公司和个人、违规虚假宣传的行为、赔付不到位的事件要严肃处理,确保农业保险市场的合法合规运行。
引进多个保险公司,改进保险服务
黑龙江省整体从事农业保险的公司较少,适当增加农业保险公司数量,探索通过引进其他农业保险公司可以增强农业保险领域的竞争,让农民有多家保险公司选择。保险公司增多之后,农业保险投保的险种会增加,改变目前以自然灾害保险为主的情况。多家保险公司展开竞争,还会使得保费在一定程度上下降,降低财政和农民投保的保费负担。各家保险公司之间有竞争,会增加各地铺设保险网点,改进对农民的服务,优化赔付流程,提高保险公司服务农民的水平和质量。
加大农民的保险教育,促进保险意识觉醒
保险深度不足、范围不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户不了解农业保险的运作模式和规避风险的特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推介引导农民认识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二是要以村委会为主要力量,农业保险公司抽派专人进村,开展农业保险需求收集和知识宣传,了解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情况,优化保险产品。三是要开展保险案例宣讲,特别是宣讲受灾后通过保险赔付重新恢复生产、降低农业损失的案例,在农民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黑龙江省被称为“北大仓”,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基地,农业保险的良好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三农”的发展,农民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把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也可以增强农户种粮的信心。
(吉林财经大学)
农业保险的起步与发展
农业保险的起源
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比较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保险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其发展进程十分迅速。虽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农业保险在中国大概有8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展农业保险,直到今天经过80多年的曲折發展,取得了当前较好的成果。
农业保险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保险经历了初期的迅猛发展、中期的停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但相比于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中国农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人均资源小国,农业小规模经营与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尽可能降低农民的风险,使其有信心继续种地。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现状及需求分析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基本现状
黑龙江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为1183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72%,居全国第一。近几十年,黑龙江的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农作物种植以个体为主并且大部分都在农村地区或者农垦总局,东北的主要农作物为大米、大豆、玉米等生长周期长极易受到旱、涝、雹、风、虫、冻等自然灾害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受天气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600万亩,成灾面积1300万亩,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6%,平均每年减产粮豆约30亿斤,造成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助农不可或缺的一项。
2005年中国首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在黑龙江正式挂牌。它的成立不仅填补了中国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黑龙江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积累了经验。2007年以来,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点商品粮食基地被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农业保险需求分析
农民对于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是其快速发展关键所在。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因此农业保险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农业起步时期,相比于过去的传统农业对保险的需求更加强烈,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相比,现代化种植以农机设备为主,农机设备价值昂贵,增加了很多投入成本,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农民的损失也会更多。所以,现代农业更加需要农业保险作为保障。但就黑龙江省整体农业保险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首先,农民普遍以种地为生,收入较低,在农民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再去额外支付保险费显然是很难接受的。其次,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同时也没接触过农业保险。虽然我国开始普惠金融政策,但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户的想法是很困难的,这也导致保险需求不高。
2.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导致其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一、农业保险的风险大,保险收费低、农民对其需求少但赔付率很高,这导致农业保险经营的公司较少。二、保险的险种很少,保险研发能力弱;农业保险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保险的种类不齐全、数量少、质量低,真正能惠及农民的险种不多。三、农业保险专门人才缺少,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保险品种这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城市不同情况去设计险种,但现在能吃苦下实地考察的人不多所以发展也相对较慢。
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政策推进力度还不够
一是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不到位。农业保险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他们对农业保险的原理、运行机制、赔付规则、行业监管等均不了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需要政府作为引导开展农业保险优势的宣传引导,转变农民的认识,从心理上接受农业保险,主动积极的参与投保,政府在宣传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不足。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来说,农业保险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需要对农业保险保费进行全额或者部分补贴,这既能在发展初期让农民看到农业保险的好处。三是农业保险的监管不到位。在保费核定收取、保费返还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老百姓保险意识不强
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保险这一现代金融手段认识不足,不理解农业保险运行机理和对农业风险防控的作用。二是保险理赔时,农民不清楚保险赔付的流程、赔付的标准、赔付的依据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后续推进。
农业保险公司主动作为不够 一是农业保险的政治担当不足。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十九大的重要部署,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农业保险公司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推进农业保险与发展其他商业保险相比,投入产出比不高。
对其发展的建议
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品”属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一是加大农业保险宣传。政府具有較高的公信力,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效果好于保险公司。要重点宣传农业保险的风险防控原理和赔付标准。要以生动的案例,把农业保险投保、缴费、赔付等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农民掌握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让他们排除农业保险投保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财政收入力量,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专项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用于支持农民缴纳农业保险费用,降低农民的负担,确保保险资金用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大监管。对于欺骗农民的保险公司和个人、违规虚假宣传的行为、赔付不到位的事件要严肃处理,确保农业保险市场的合法合规运行。
引进多个保险公司,改进保险服务
黑龙江省整体从事农业保险的公司较少,适当增加农业保险公司数量,探索通过引进其他农业保险公司可以增强农业保险领域的竞争,让农民有多家保险公司选择。保险公司增多之后,农业保险投保的险种会增加,改变目前以自然灾害保险为主的情况。多家保险公司展开竞争,还会使得保费在一定程度上下降,降低财政和农民投保的保费负担。各家保险公司之间有竞争,会增加各地铺设保险网点,改进对农民的服务,优化赔付流程,提高保险公司服务农民的水平和质量。
加大农民的保险教育,促进保险意识觉醒
保险深度不足、范围不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户不了解农业保险的运作模式和规避风险的特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推介引导农民认识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二是要以村委会为主要力量,农业保险公司抽派专人进村,开展农业保险需求收集和知识宣传,了解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情况,优化保险产品。三是要开展保险案例宣讲,特别是宣讲受灾后通过保险赔付重新恢复生产、降低农业损失的案例,在农民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 语
黑龙江省被称为“北大仓”,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基地,农业保险的良好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三农”的发展,农民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把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也可以增强农户种粮的信心。
(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