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方式。作文就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让读者耳目一新,让读者百读不厌,“亮”作文是主要的标志。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亮”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关键环节。审题不清,写作容易“跑题”。如三年级的《一件有趣的事》的写作,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从题目中抓化关键词,以抓住写作要求,明确写作重点,掌握写作的体裁。
《一件有趣的事》这个文题,内涵三个“要素”——“一件”“有趣”、中心词是“事”,而不是“人”,把握了这些要素,写作才有针对性,才能抓住主题,明确写作重心,才不会“偏题”“走题”。
二、培养“立意”的能力
“立意”是写作的重心。“立意能力”就是明确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什么、怎么写,都会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拿到作文题、看到写作材料,脑中一片空白的现象不罕见,最后,东拼西凑,找几篇作文选而借鉴几句、摘抄几段而上交的也数不胜数,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文不成文”、要么“文不符题”、要么“空洞无物”。指导学生立意,应注意四点。
1.应有积极意义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顾此失彼,立意不够深远,主题不够鲜明,不能注意到立意的积极方面的内涵。如《一件难忘的事》注重一件事的叙述,忽视文章中心的提炼和升华。在作文指导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总这件事得到什么启发、受到什么教育。如一个学生叙述自己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太太躺在大路上,好心上前扶起,可是老太太说是他撞到了她,要送去医院,不然就和家长说,赔500元……在文章的结尾,小作者竟然说:经历了这件事,我再也不会做好事了,都说“好人有好报”,我做好事,就得赔500元,谁还敢做好事呀!
虽然是小作者的“内心的独白”,也是一次“反思”,但与“正能量”不相吻合,教师应从正面引导这个学生“立意”,虽然这次遇到了“碰瓷”,助人为乐的初衷不会改变,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伸出友谊之手,让爱心传递。
这件难忘的事,叙述清楚,主题鲜明、积极。应力避“灰色作文”,否则,作文的可读性、实用性会大打折扣。
2.中心应单一
小学生由于认知等特点,对于文章的中心的确立不够明确和具体,有时中心多个,冲淡文章的“灵魂”。因此,在指导写作时,务必提醒学生主体鲜明、具体,中心单一。
如小学生的作文《书包里的争执》这篇童话作文,体裁是童话,是“借物喻人”,通过想象书包里的文具“比力量的大小”“比贡献的大小”,说明一个道理:人人都要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能刻意强求,鲜花有鲜花的芬芳、小草有小草的嫩绿,只要努力,只要尽力,足以无怨无悔,主题也可以是不要攀比,做好自己就行。如果这两个主题并重,小学生是做不到的,就是成人的文章,
3.立意应符合题意
小学生的作文容易“跑题”“偏题”,“立意”与文章的主题不相符,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吻合。
如《书包里的争执》的作文,如果中心的揭示、文章的点题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将背着“母爱”一路前行,显然,立意不符合题意。如果以“母爱”为中心词的文章,这样的点题、文章的中心的确立则恰到好处。
三、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常见的毛病有:
(1)材料多,信手拈来,不加挑选,头绪纷杂,材料堆积;
(2)所选的材料在运用上,不分主次,没有详略,有时,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3)材料缺乏典型性、平淡无奇,不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文章的主题。
为此,在选材方面,教师应根据这些方面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在选材注意避免以上的不足,落实下面几点。
1.所选材料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所选材料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就是应根据文章的中心而选择。如以“一个熟悉的人”为主题的作文,应指导学生自己熟悉的人很多,如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等等,他们的可写的事情很多,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发生许多事,究竟写什么事,应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的一件或者两件,如写的是我熟悉的人——妈妈,想突出妈妈的勤劳的,选择妈妈是怎样勤劳的事例,想突出妈妈乐于助人的,要选取一件说明妈妈帮助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这样,材料才能够服务于主题。
2.选择真实、新颖、独特的材料,使文章增添感染力
写人记事的文章,每一个人可写的事绝不是一件,教师应引导学生写最关键、最真实、最新颖、最独特的材料,以给文章增添感染力和魅力。如写一次经历的事为主题的话题作文,如果学生选择写《一个难忘的事》,一个学生的习作的开头:我经历了一个令我难忘的“恶作剧”,这件事,至今令我铭记在心。文题开头直奔主题,具有诱惑力,使读者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果在选材上再精心选择,令自己难忘的事很多,而文章的开头“恶作剧”为选材和中心定下了基调。选材必须与这个主题相关。这个学生再者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个事发生发展的经过,以及这件事的特殊性——恶作剧,使文章独具感染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如果几件事、几个人并重并行,材料重点不突出,“鱼目混杂”,会给人感觉混乱。
四、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文章明确了主题、审清了题意,选好材料后,更关键在于组材,组材的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行文是否流畅,反应出谋篇布局的能力的大小。
首先,开头应直入主题,点明文章中所写的是谁,简明扼要地说一下是什么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感受;中间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应具体、详实、有条理地敘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注重细节描写,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等,是叙述更加生动、扣人心弦;文章的结尾,应短粗有力,犹如“豹尾”,有“四两拔千斤”之力,可以引用歌曲、名人名言等结束全文,为文章增添亮点、为文章增值。
此外,除了上文提到的指导策略以外,教师还应注重作文训练的层次性、方法的新颖性、过程的评价性等等,注重从说开始,注重读对写的作用,坚持读写结合,再持之以恒地辅之以法,学生定会思路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写出字字珠玑、篇篇瑰丽的佳作。
一、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关键环节。审题不清,写作容易“跑题”。如三年级的《一件有趣的事》的写作,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从题目中抓化关键词,以抓住写作要求,明确写作重点,掌握写作的体裁。
《一件有趣的事》这个文题,内涵三个“要素”——“一件”“有趣”、中心词是“事”,而不是“人”,把握了这些要素,写作才有针对性,才能抓住主题,明确写作重心,才不会“偏题”“走题”。
二、培养“立意”的能力
“立意”是写作的重心。“立意能力”就是明确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什么、怎么写,都会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拿到作文题、看到写作材料,脑中一片空白的现象不罕见,最后,东拼西凑,找几篇作文选而借鉴几句、摘抄几段而上交的也数不胜数,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文不成文”、要么“文不符题”、要么“空洞无物”。指导学生立意,应注意四点。
1.应有积极意义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顾此失彼,立意不够深远,主题不够鲜明,不能注意到立意的积极方面的内涵。如《一件难忘的事》注重一件事的叙述,忽视文章中心的提炼和升华。在作文指导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总这件事得到什么启发、受到什么教育。如一个学生叙述自己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太太躺在大路上,好心上前扶起,可是老太太说是他撞到了她,要送去医院,不然就和家长说,赔500元……在文章的结尾,小作者竟然说:经历了这件事,我再也不会做好事了,都说“好人有好报”,我做好事,就得赔500元,谁还敢做好事呀!
虽然是小作者的“内心的独白”,也是一次“反思”,但与“正能量”不相吻合,教师应从正面引导这个学生“立意”,虽然这次遇到了“碰瓷”,助人为乐的初衷不会改变,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伸出友谊之手,让爱心传递。
这件难忘的事,叙述清楚,主题鲜明、积极。应力避“灰色作文”,否则,作文的可读性、实用性会大打折扣。
2.中心应单一
小学生由于认知等特点,对于文章的中心的确立不够明确和具体,有时中心多个,冲淡文章的“灵魂”。因此,在指导写作时,务必提醒学生主体鲜明、具体,中心单一。
如小学生的作文《书包里的争执》这篇童话作文,体裁是童话,是“借物喻人”,通过想象书包里的文具“比力量的大小”“比贡献的大小”,说明一个道理:人人都要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能刻意强求,鲜花有鲜花的芬芳、小草有小草的嫩绿,只要努力,只要尽力,足以无怨无悔,主题也可以是不要攀比,做好自己就行。如果这两个主题并重,小学生是做不到的,就是成人的文章,
3.立意应符合题意
小学生的作文容易“跑题”“偏题”,“立意”与文章的主题不相符,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吻合。
如《书包里的争执》的作文,如果中心的揭示、文章的点题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将背着“母爱”一路前行,显然,立意不符合题意。如果以“母爱”为中心词的文章,这样的点题、文章的中心的确立则恰到好处。
三、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常见的毛病有:
(1)材料多,信手拈来,不加挑选,头绪纷杂,材料堆积;
(2)所选的材料在运用上,不分主次,没有详略,有时,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3)材料缺乏典型性、平淡无奇,不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文章的主题。
为此,在选材方面,教师应根据这些方面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在选材注意避免以上的不足,落实下面几点。
1.所选材料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所选材料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就是应根据文章的中心而选择。如以“一个熟悉的人”为主题的作文,应指导学生自己熟悉的人很多,如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等等,他们的可写的事情很多,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发生许多事,究竟写什么事,应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的一件或者两件,如写的是我熟悉的人——妈妈,想突出妈妈的勤劳的,选择妈妈是怎样勤劳的事例,想突出妈妈乐于助人的,要选取一件说明妈妈帮助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这样,材料才能够服务于主题。
2.选择真实、新颖、独特的材料,使文章增添感染力
写人记事的文章,每一个人可写的事绝不是一件,教师应引导学生写最关键、最真实、最新颖、最独特的材料,以给文章增添感染力和魅力。如写一次经历的事为主题的话题作文,如果学生选择写《一个难忘的事》,一个学生的习作的开头:我经历了一个令我难忘的“恶作剧”,这件事,至今令我铭记在心。文题开头直奔主题,具有诱惑力,使读者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果在选材上再精心选择,令自己难忘的事很多,而文章的开头“恶作剧”为选材和中心定下了基调。选材必须与这个主题相关。这个学生再者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个事发生发展的经过,以及这件事的特殊性——恶作剧,使文章独具感染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如果几件事、几个人并重并行,材料重点不突出,“鱼目混杂”,会给人感觉混乱。
四、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文章明确了主题、审清了题意,选好材料后,更关键在于组材,组材的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行文是否流畅,反应出谋篇布局的能力的大小。
首先,开头应直入主题,点明文章中所写的是谁,简明扼要地说一下是什么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感受;中间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应具体、详实、有条理地敘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注重细节描写,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等,是叙述更加生动、扣人心弦;文章的结尾,应短粗有力,犹如“豹尾”,有“四两拔千斤”之力,可以引用歌曲、名人名言等结束全文,为文章增添亮点、为文章增值。
此外,除了上文提到的指导策略以外,教师还应注重作文训练的层次性、方法的新颖性、过程的评价性等等,注重从说开始,注重读对写的作用,坚持读写结合,再持之以恒地辅之以法,学生定会思路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写出字字珠玑、篇篇瑰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