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现政治认同核心目标的策略研究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既是社会成员的自身需求,也是维护巩固现行政治体系的重要基础。文章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价值、任务、内容、过程和发展,论证了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基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规律,文章从教师、学生主客体两个角度,从内容、方法和教学反馈三个环节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对策举措。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实现“三全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准确界定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身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等显著优势。思政课教师应踊跃参与专业课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主动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平台、参与建立课程思政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积极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属性的网络意识形态,成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关键之举。文章从着力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科学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两个层面研究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策略选择,提出要从“坚持政治性、彰显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大众化”四个维度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从着力打造扁平化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和切实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责任体系三个方面科学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源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与网络建设的完备,其应用覆盖范围之广、涉及面之深前所未有。当前形势下,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着深刻影响。厘清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结合教育实践中的各个元素,更好地选取适合的微话语内容净化好网络阵地,构建正向透明的微平台解决好大学生的知行矛盾,培养教育主客体的微参与能力形成价值认同,提升舆情信息微监管的公信力规范网络管理,是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重要向度。
采用隐藏文档范式决策任务,探究群体成员社会动机一致性对决策的影响及问责的促进作用。实验1通过社会动机启动,考察全员合作、多数合作、多数利己、全员利己四种群体的信息分享及决策正确率。结果发现,合作动机成员比例越高,群体信息分享和决策质量越好,信息分享在成员社会动机与决策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少数利己成员的存在对合作成员的信息分享产生负面影响。实验2检验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对多数利己、全员利己群体决策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两种问责方式均促进了群体的信息分享与决策质量。本研究深化了社会动机影响群体决策的机制及促进
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其教育目标是夯实思想基础、练就综合能力、涵育优良品德,其方法论原则包括坚持理论认知与躬行实践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是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应在坚持系统思维、效用思维、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机制、学习教育机制、激励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构建路径,其中,组织领导机制是前提、学习教育机制是核心、激励监督机制是保障,三者相互联结、相互支撑、互为条件,共同服务于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建设。
伴随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实践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师角色转换等维度,探讨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学生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作为人类理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工具理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法则,而价值理性却被人们忽视和淡忘。这种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文化中的价值理性被压缩,其功效性和实用化特征渐渐凸显。在发展高校文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齐头并进,才能推动高校文化健康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深刻的学理意蕴与时代价值。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应遵循“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目标要求,坚持政治为本、内容为王、方法有效的原则,开创党史学习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