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图片编辑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专业影像媒体,图片编辑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环节。如果把一期摄影杂志看作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视觉筵席的话,讨论图片编辑多少有点把后厨开放给食客参观的意味。而且读者通常希望在影像媒体里欣赏到更多优秀摄影作品,但是讨论图片编辑自然需要围绕个案进行大量文字阐述,这与读者通常的期待和阅读习惯多少有些距离。做一个图片编辑专题,不啻是一次冒险。
  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照片拍摄和传播的极大便捷,同时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于是乎人人都是摄影师,同时也是信息发布者。但是太多的摄影者只专注于如何拍照,缺乏理解、运用,从而有效地传播这些照片的策略。面对当下如此海量的影像,照片究竟如何取舍?如何合理地呈现?照片与照片之间、照片与文字之间、照片与不同传播媒介之间如何相互激荡,从而发掘和放射出新的意义空间?……诸多困扰着摄影者的问题,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问题:照片应该怎么进行编辑。
  几番讨论之后,编辑部决定这个险值得冒。3个月前,本刊编辑兵分几路,采访约稿。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李媚这样从事图片编辑工作近40年的编辑大家,她的编辑经验和经历既是传统媒体黄金时代图片编辑工作的重要个案,也是图片编辑如何助推中国当代摄影生態演进的感性注释。新闻媒体历来是照片的重要传播渠道,专题介绍了中新社、《中国日报》社两家国家级新闻机构的摄影采编工作方式,还介绍了腾讯、澎湃SixTone居于新媒体平台以受众为中心的图片编辑策略,共同呈现了当下新闻传媒多元的图片编辑样态。摄影书是照片展陈的重要载体,图片编辑的个性与公众性经常能在摄影书中同时得到充分呈现。英国的麦克出版社(MACK)和国内的假杂志近年来编辑了不少优秀摄影书,颇受业界关注。在专题中,麦克出版社以多本摄影书编辑为例,阐释了以内容为驱动的编辑理念;假杂志介绍了一本容纳有多条展开线索的摄影书的编辑过程。专题还介绍了日本摄影师佐内正史,他的多本作品集由他自己创办的独立出版机构编辑出版。他把摄影比作经由想象力可以通达任何地方的哆啦A 梦任意门,摄影书的编辑成为表达摄影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拍摄的自然延伸。展览策划也与图片编辑密不可分,专题约请了策展人王晓松,以多个当代艺术展为例,撰文探讨了当代艺术展览中图片编辑与现场的关系,尤其是在策展领域图像编辑功能的立体应用。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网络媒介,从报纸到图书,再到展览,十多个中外机构和个人提供的数十个图片编辑个案汇集到了本期这个名为“快门声响之后”的专题里。在专题中,图片编辑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有关照片的工作环节和技巧,更是一种自觉的图片意识。
  本期的“本土”栏目推出的甘肃摄影师吴平关历时30年拍摄的“西北偏北”系列,他的作品从传统的纪实摄影出发,力图在平实的场景里呈现个体生命体验与历史积淀的纹理。在自述中,他特别谈到了编辑这些影像时所经历的无数次艰难取舍与判断。
  本期“现场”重点介绍了7月在上海举办的“逝者如斯:江河、影像与记忆”摄影展,参展者王景春、陈杰、郭现中、吴俊松都是中国报道摄影领域各有成就的资深摄影师,他们分别对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进行了深度的影像考察。策展人郑梓煜应本刊之约,撰文介绍了展览策划过程,也谈及了传统新闻/纪实摄影在转型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坚守与探索。
  “现场”栏目还推出了本刊海外特约撰稿人董宇翔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存在:新摄影2018》展评,他认为这届展览回归了摄影的经典,但是对数字技术的忽视延宕了摄影的人文回归之路。即使对“新摄影”展这样以敏锐洞察当代影像发展潮流而著名的展览而言,如何是摄影迫切的“新”,仍然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问题。
  无论“老”还是“新”,无论传统还是当代,所有有关摄影的讨论,其实都在应和我们这期专题讨论的话题:在快门声响之后,照片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中国摄影》编辑部
其他文献
假如真有这样一双好奇的眼睛,  那么像贺小雷、李苏、韩小京这样一群朋友是能够引起视线停留的——  他们都已不是毛头小伙子,却依旧身姿矫健;  他们衣着平常,举止间却气宇不凡;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事业,本可以擦肩而过,却产生了相互依存的情感联系。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他们宿命中沾了爱马的机缘。    马鞍上的男人友谊     如果把三个人的马术交流过程比作一所房屋,那么贺小雷那样的激烈性子就适合当
期刊
在我近十年的人类学学习中,田野调查(fieldwork)恐怕是课上讲得最多、课余最常思考的概念了。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包括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深入到被研究对象的生活中,通过直接积累经验和信息,来达到了解某一人群或事件的目的。作为一种广义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被广泛运用于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而作为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在很大程度
期刊
要说最羡慕乐手的地方,除了其他显而易见的肤浅原因之外,是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巡回演出为理由四处表演和游玩,动不动就绕地球一圈。在宣传自己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卖专辑、积累表演经验、修炼一个潇洒的旅人灵魂。但其实想一想,身为一个摄影人也不差,你可以向以支持艺术家创作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申请经费,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拍摄自己的项目,也可以申请艺术家驻地计划,去别的国家以创作为由短居。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出版人,以
期刊
“哼!哈!哼!哈!”这不是周杰伦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领唱《双截棍》,而是Henry带着30多位大汗淋漓的会员,在斯琴格日乐《故乡》的亢奋音调中,竭尽全力地踩着脚下的车蹬,向spinning最大阻力难度冲刺。     spinning魔鬼     “坚持!坚持!还有15秒。左、右!左、右!”  “给我你们最high的喊叫——哼!哈!哼!哈!”   “好了!结束了!今天大家都非常棒。现在把阻力调到最低,
期刊
采访手记: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约到杨绵绵的采访,是在她两场会议中间的休息时间,地点在她下榻的宾馆里,本想和她聊聊事业女性的悲喜及家庭等方面的软性话题,然而她说得更多的还是海尔和张瑞敏,意味深长的聊着她在海尔的这20年,以及和张瑞敏共同搭档的这20年。     跟他一起“下海”创业    1982年,我被调到青岛家电公司工作,任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当时张首席(张瑞敏)任家电公司副经理。那时正是改革
期刊
他是一位战绩显赫的车手,也是一位长袖善舞的成功商人,更是一位赛车运动的造星高手。  他,便是FRD方程式运动推广有限公司(FRD)行政总裁马汉华。     造星高手    马汉华出身香港,1985年他在香港淘得第一桶金、成立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之后,把生意的触角更多延伸到大陆与海外。商海拼杀多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马汉华在保险、贸易、娱乐、玩具业等多个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真正让马汉华声名鹊起
期刊
本土作家乔瑜新作《大生活》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这本用四川方言描写成都人生活的书,吸引了王朔、冯小刚两位文学影视界的大腕出手写序。王朔说,这是一部“奇书”;冯小刚说,这本书“得靠你去悟”。   乔瑜1954年6月出生于重庆,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他的新书《大生活》,以成都人的生活为背景,以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城市平民柳东的眼光来看这个社会。柳东身处逆境,却处处帮助那些比他更弱小、更不幸
期刊
觀看,是人类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辨认、记忆和分析逐渐形成了逻辑,种种逻辑延伸出去,慢慢建立了对这个世界形象的感知。而观看的前提,除了健全的视觉系统,还要有光。2018年5月2日至10月14日,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举办了展览《光之形:摄影与抽象艺术百年》(Shape Of Light: 100 Years of Photography and Abstract
期刊
近段时间来,中国的IT界可谓新闻不断,中国网络的第二次浪潮已经显形。在这个过程当中,博客作为活跃在网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博客网的创始人兼CEO,方兴东是最早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近段时间来,中国的IT界可谓新闻不断,中国网络的第二次浪潮已经显形。在这个过程当中,博客作为活跃在网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博客网的创始人兼CEO,方兴东是最早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期刊
自称17岁的温婉大约没有想到,她会在2018年的初夏,因一段只有15秒钟的视频,经历冰火两重天。这段在地下车库录制的蹦迪视频,在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上发布一周内,便为温婉收割了上千万粉丝。像所有一夜爆红的“素人”一样,她的私生活迅速被好事者端到公众视线之下:辍学、整容、混乱的感情生活……并有所谓的以图为证。这一切遭到了当事人的否认,但很快,抖音屏蔽了“温婉”两个字。网民猜测,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私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