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已满3年、有过再融资经历的393家中小板公司再融资合计4277亿元,比首发融资2138亿元几乎多一倍,相当于上市两次中小板净融资额最高的公司中,中环股份、苏宁云商、中泰化学位居前三,资金使用效率很一般,部分公司将资金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超过3次再融资公司有25家,其中7家净利润下滑,中核钛白陷入亏损泥潭,盾安环境和大东南也已经步入下降通道,需要格外警惕净融资占市值比最大的10家公司,现在的市值很大程度上是投资人的钱堆出来的,公司本身并未创造太多价值也有公司分红额超越融资额。最早上市的新和成,分红额远高于融资额。2007年上市的金风科技回馈市场高于从中索取。如果此类中小板公司比例上升,整个市场将步入良性循环《投资者报》研究员 常阳
投资者报
12岁的中小板,上市公司780家,再融资血盆大口一直张开,且每年呈现翻倍增长态势:2013年至2015年,每年再融资额分别为473亿元、1238亿元、2240亿元,2016年以来仅两三个月融资额已经达到530亿元,按照时间进度推算,超越2015年问题不大。
如此大的融资量是否给中小板创造了财富?《投资者报》对上市超过3年、有过再融资的中小板公司进行统计,试图揭示:这些公司再融资后,利润是否就此增长;投资人投入的资金,最后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在公司的市值中;吸金与回馈是否匹配。
纳入统计样本的中小板公司共393家,再融资合计4277亿元,比首发融资2138亿元几乎多一倍,相当于上市两次。然而,所有这些公司分红仅有1046亿元,分红额是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额的1/6。
净融资最大的10家公司——频繁从市场吸金者,它们并没有高效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获得的资本并未全部投入到实体经济中,部分趴在账上购买理财产品。从公司利润变化看,再融资并未提高公司利润,超过3次再融资的公司共25家,其中7家占比近1/3的公司利润呈下降态势,资金流入到这类公司并没有增厚利润,这些公司是财富的侵蚀者。
这些案例说明,对于不能回馈市场,不能增厚公司价值的再融资吸金鬼,管理层应适当对其收紧再融资准绳,甚至让其远离市场。
净融资额前10家中5家做银行理财
以再融资额减掉分红,得出再融资净额,该数值为正,表示公司上市之后,从市场中拿走的资金超过回馈给投资人的资金。对有的公司来说,公开上市,只是开启了从市场吸金的第一步,后面的金光大道是不断从市场吸金,是否有实业需要,拿到资金再说,有富余,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净融资(再融资-分红)最大的10家公司(表1:净融资最大10家公司),依次是中环股份(002129)、苏宁云商(002024)、中泰化学(002092)、格林美(002340)、联络互动(002280)、大康牧业(002505)、爱康科技(002610)、传化股份(002010)、荣盛发展(002146)、康得新(002450),这些公司累计再融资高达627亿元,分红却只有68亿元,分红额占再融资额的1/9,也即,这些公司将从市场中再融资得到的资金全部还给市场,还有90%的路要走。
对比58亿元的首发融资,再融资额是首发融资的10.8倍。可以这样说,当他们首发上市时,只是刚刚走完了从市场中吸金的第一步。吸金之后,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10家公司中,有5家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净融资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最高3家是2007年上市的中环股份、2004年上市的苏宁云商、2006年的中泰化学,这3家中,就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
净融资额最多的是2007年上市的中环股份,再融资是首发融资的15倍。此公司2007年4月首发上市,2008年5月第一次定向增发,2012年、2014年、2015年各有一次,除了第一次募集资金低于首发额,后面三次每一次都数倍于首发额,四次下来,合计募集资金87.89亿元。
虽然分红频次还比较高,上市9年有5次分红,但分红额度少得可怜,有1次是每股7分钱,两次每股3分钱,两次每股1分钱,合计分红0.75亿元,分红额不及再融资额的1/10。如此高额融资,实际有多少投入到实业中只有公司自己最清楚,投资人能看到的是,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计投入5.9亿元,公司公告中多数是某笔理财产品到期,再度认购新的理财产品。
苏宁云商净融资额排名亚军,再融资超过首发额27倍,最近一次再融资是2012年,募集资金47亿元,投向门店建设、物流中心等等。但是,作为曾经的大牛股,自2011年攀上48亿元净利润顶峰之后,以后几年依次是26亿元、3亿元、8亿元、8亿元,净利润处于下滑通道中。同中环股份类似,苏宁也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中泰化学净融资额排名季军,再融资比首发额多8倍,却是净利润下滑最多的公司。此公司2006年上市,在2008年、2010年两次增发后,2013年9月完成最近一次增发,融资15.99亿元,累计再融资64亿元,减掉分红,净融资57.11亿元。
然而,中泰化学2014年的净利润冲高到3.32亿元后,2015年全年净利润只有0.08亿元,不及2014年利润的零头,公司预告2016年一季度盈利2000万至5000万元,按照上限算,2016年全年净利润也难达到2014年的水平。今年3月,公司向大股东申请12亿元的财务资助,显然2013年的增发募集资金已然所剩无几。现在,公司申请再度融资27.6亿元进行资产重组。虽然这些募集资金来自于机构投资人,但这些机构投资者早晚会把至少27.6亿元成本的股票卖到二级市场上,最终买单者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
7家公司3次再融资 难挡利润下滑
使用股权融资,哪怕是购买理财产品也能增厚净利润。但实际上,有着3次以上再融资的25家公司中,有7家占比接近1/3的公司净利润下滑(表2:多次再融资难挡净利下滑),未能增厚利润。 这7家分别为:中核钛白(002145)、海特高新(002023)、盾安环境(002011)、大东南(002263)、格林美(002340)和中泰化学(002092)。中核钛白2015年已经亏损1.31亿元,陷入亏损泥潭,而盾安环境和大东南已经步入下降通道,需要格外警惕。
中核钛白已经不是第一次亏损。2011年,公司亏损1.98亿元,之后一直呈现微利状态,2012全年净利润只有3000万元,然后开始了定增自救行动,近三年连续定向增发,时间分别是2013年2月、2014年11月、2015年9月,前两次分别募集6.3亿元和4亿元,募集资金用途尚是实业投资加补充流动资金。2015年这次融资7.55亿元,募资用途直接变成“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净额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可见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在2013年就已经显露出来,这说明公司产品销售和原材料购买已经是入不敷出。现在看来,增发输血的自救效果一般,2015年直接亏损1.31亿元。
尚未亏损的盾安环境和大东南的业绩也在下降通道中,何时步中核钛白后尘只是时间问题。盾安环境2004年上市,2007年、2009年、2011年、2016年进行了四次定向增发,合计募资36.65亿元,扣除分红,再融资净额30.2亿元。前两次融资,置入资产投资新项目,最近两次都包含补充流动资金,可见公司流动资金使用已是捉襟见肘,但观察公司净利润变化情况,从2012年至2015年,净利润分别为2.98亿元、2.12亿元、1.26亿元、0.82亿元,几乎是节节败退的趋势,每年下降都在30%左右。最近一次定增在今年3月份刚刚完成,盘中不时跌破定增价格,是否参与定增是机构投资者的事,对于股票的实际价值,二级市场会根据公司情况给出合理估值,参与这样的定增,机构投资人能否全身而退,令人担忧。
大东南2008年上市,一直处于微利状态,2012年亏损0.56亿元,2013年、2014年、2015年净利润都在1000万元附近,但也呈递减状态,分别为0.15亿元、0.12亿元、0.10亿元。公司在2010年、2011年、2015年共实施了3次定向增发,合计募资24.86亿元,减掉分红,净募资20.03亿元。但是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效果不及预期,2010年募资投入到“年产6万吨新型功能性BOPET包装薄膜建设项目、年产1.2 万吨生态型食品用(BOPP/PP)复合膜技改项目、年产8000吨耐高温超薄电容膜项目的累计实现收益均低于承诺效益20%以上,其中年产6万吨新型功能性BOPET包装薄膜建设项目、年产1.2 万吨生态型食品用(BOPP/PP)复合膜技改项目累计亏损。”就在前期投资失败,近期利润下滑趋势中,公司又在运作第四次定向增发募资20亿元,建设锂离子储能动力电池,证监会已经受理,并有两次行政反馈意见。此行业投资前景如何难以预料,现在同时再投资建设此类生产线的公司就有成飞集成、骆驼股份、猛狮科技、雄韬集团、中天科技等多家公司,众多项目达产后,利润情况是否能够挽回公司颓势仍未可知。
靠融资吹大市值
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和再融资获得资金后,其效果或多或少都会从市值中体现。净融资额占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表3:净融资占市值最大10家公司)中,既包括前面所讲净融资额大、净利润下滑至亏损边缘的中泰化学,也有融资后购买理财产品的中环股份。
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退出,不管是大宗交易还是二级市场,最终买单者一定是二级市场。现在公司的市值就是二级市场给予的估值,如果融资额占市值比例较高,则公司价值多数是公司依靠外延融资获得,而非内延自生,后劲难言乐观。
净融资占市值最大的前10公司,上市时间最早的是德豪润达(002005),这是第一批上市的中小板公司,上市后,三次再融资,加上首发,减去分红,合计净融资47亿元,公司总市值85.6亿元,净融资占到了市值55%,简直就是投资人的资金将这家公司吹大。
同期上市8家公司,市值过两百亿者有4家,靠的是内生型发展。而分红额超过融资的公司也有3家,德豪润达却成为同龄中净融资额最大、市值偏小的公司。资金交予这样的公司,公司管理层就没有发挥资金的放大市值效应,是牺牲资金效率者,资源配置中,资金就该避开这样的公司。现在,公司正在运作第四次再融资,融资额35亿元。
上市最晚的爱康科技,融资却要“不甘落后”。2011年上市,2014年完成第一次定向增发,融资9.6亿元。今年3月21日,刚完成第二次融资38.3亿元,现在公司市值116亿元,加上IPO,市场给予的资金占到了市值的47.59%。
9家公司净分红50.63亿元
中小板中只有9家公司分红额超越融资,净分红额合计达50.63亿元。这些公司除了IPO融资外,多数再融资仅有一次,也多数是200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
从市场融资,回馈市场才是王道。净分红的公司中(表4:中小板仅有的净分红公司),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就有3家,分别是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002001)、伟星股份(002003)、华兰生物(002007)。上市最晚的是2007年的露天煤业(002128)和金风科技(002202)。
新和成是中小板第一股,2004年5月上市,首发融资4.02亿元,2010年定向增发融资11.5亿元,从此之后再无融资动作。但是,公司上市12年来,分红12次合计28亿元,累计分红额超过融资额12.47亿元。按照首发融资算,新和成已经将从市场融到的资金返还7次,几乎是“连本带息”地回馈市场,固然首发时大股东不出钱,分红时大股东照拿不误,也是将首发参与者的钱全部还回。看公司股价,前复权时,股价是负值,也就意味着,上市首日买入,到现在,市价20元左右,由于分红逐年降低成本,现在成本已经为负值,如果都是这样的公司,中小板综指(399101)远不止现在的点位。
金风科技2007年12月上市,在这些公司中上市最晚,比其早上市的中小板公司有201家,按照风力发电的行业看,并不是暴利行业,上市融资3.47亿元,但上市9年,分红9次,年年是现金分红,累计分红37.46亿元,按照大股东持股20%比例匡算,将有29.97亿元、8.6倍于首募的资金流向市场,即使是加上2005年的再融资,净分红额也达15.99亿元 。■
投资者报
12岁的中小板,上市公司780家,再融资血盆大口一直张开,且每年呈现翻倍增长态势:2013年至2015年,每年再融资额分别为473亿元、1238亿元、2240亿元,2016年以来仅两三个月融资额已经达到530亿元,按照时间进度推算,超越2015年问题不大。
如此大的融资量是否给中小板创造了财富?《投资者报》对上市超过3年、有过再融资的中小板公司进行统计,试图揭示:这些公司再融资后,利润是否就此增长;投资人投入的资金,最后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在公司的市值中;吸金与回馈是否匹配。
纳入统计样本的中小板公司共393家,再融资合计4277亿元,比首发融资2138亿元几乎多一倍,相当于上市两次。然而,所有这些公司分红仅有1046亿元,分红额是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额的1/6。
净融资最大的10家公司——频繁从市场吸金者,它们并没有高效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获得的资本并未全部投入到实体经济中,部分趴在账上购买理财产品。从公司利润变化看,再融资并未提高公司利润,超过3次再融资的公司共25家,其中7家占比近1/3的公司利润呈下降态势,资金流入到这类公司并没有增厚利润,这些公司是财富的侵蚀者。
这些案例说明,对于不能回馈市场,不能增厚公司价值的再融资吸金鬼,管理层应适当对其收紧再融资准绳,甚至让其远离市场。
净融资额前10家中5家做银行理财
以再融资额减掉分红,得出再融资净额,该数值为正,表示公司上市之后,从市场中拿走的资金超过回馈给投资人的资金。对有的公司来说,公开上市,只是开启了从市场吸金的第一步,后面的金光大道是不断从市场吸金,是否有实业需要,拿到资金再说,有富余,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净融资(再融资-分红)最大的10家公司(表1:净融资最大10家公司),依次是中环股份(002129)、苏宁云商(002024)、中泰化学(002092)、格林美(002340)、联络互动(002280)、大康牧业(002505)、爱康科技(002610)、传化股份(002010)、荣盛发展(002146)、康得新(002450),这些公司累计再融资高达627亿元,分红却只有68亿元,分红额占再融资额的1/9,也即,这些公司将从市场中再融资得到的资金全部还给市场,还有90%的路要走。
对比58亿元的首发融资,再融资额是首发融资的10.8倍。可以这样说,当他们首发上市时,只是刚刚走完了从市场中吸金的第一步。吸金之后,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10家公司中,有5家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净融资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最高3家是2007年上市的中环股份、2004年上市的苏宁云商、2006年的中泰化学,这3家中,就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
净融资额最多的是2007年上市的中环股份,再融资是首发融资的15倍。此公司2007年4月首发上市,2008年5月第一次定向增发,2012年、2014年、2015年各有一次,除了第一次募集资金低于首发额,后面三次每一次都数倍于首发额,四次下来,合计募集资金87.89亿元。
虽然分红频次还比较高,上市9年有5次分红,但分红额度少得可怜,有1次是每股7分钱,两次每股3分钱,两次每股1分钱,合计分红0.75亿元,分红额不及再融资额的1/10。如此高额融资,实际有多少投入到实业中只有公司自己最清楚,投资人能看到的是,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计投入5.9亿元,公司公告中多数是某笔理财产品到期,再度认购新的理财产品。
苏宁云商净融资额排名亚军,再融资超过首发额27倍,最近一次再融资是2012年,募集资金47亿元,投向门店建设、物流中心等等。但是,作为曾经的大牛股,自2011年攀上48亿元净利润顶峰之后,以后几年依次是26亿元、3亿元、8亿元、8亿元,净利润处于下滑通道中。同中环股份类似,苏宁也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中泰化学净融资额排名季军,再融资比首发额多8倍,却是净利润下滑最多的公司。此公司2006年上市,在2008年、2010年两次增发后,2013年9月完成最近一次增发,融资15.99亿元,累计再融资64亿元,减掉分红,净融资57.11亿元。
然而,中泰化学2014年的净利润冲高到3.32亿元后,2015年全年净利润只有0.08亿元,不及2014年利润的零头,公司预告2016年一季度盈利2000万至5000万元,按照上限算,2016年全年净利润也难达到2014年的水平。今年3月,公司向大股东申请12亿元的财务资助,显然2013年的增发募集资金已然所剩无几。现在,公司申请再度融资27.6亿元进行资产重组。虽然这些募集资金来自于机构投资人,但这些机构投资者早晚会把至少27.6亿元成本的股票卖到二级市场上,最终买单者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
7家公司3次再融资 难挡利润下滑
使用股权融资,哪怕是购买理财产品也能增厚净利润。但实际上,有着3次以上再融资的25家公司中,有7家占比接近1/3的公司净利润下滑(表2:多次再融资难挡净利下滑),未能增厚利润。 这7家分别为:中核钛白(002145)、海特高新(002023)、盾安环境(002011)、大东南(002263)、格林美(002340)和中泰化学(002092)。中核钛白2015年已经亏损1.31亿元,陷入亏损泥潭,而盾安环境和大东南已经步入下降通道,需要格外警惕。
中核钛白已经不是第一次亏损。2011年,公司亏损1.98亿元,之后一直呈现微利状态,2012全年净利润只有3000万元,然后开始了定增自救行动,近三年连续定向增发,时间分别是2013年2月、2014年11月、2015年9月,前两次分别募集6.3亿元和4亿元,募集资金用途尚是实业投资加补充流动资金。2015年这次融资7.55亿元,募资用途直接变成“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净额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可见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在2013年就已经显露出来,这说明公司产品销售和原材料购买已经是入不敷出。现在看来,增发输血的自救效果一般,2015年直接亏损1.31亿元。
尚未亏损的盾安环境和大东南的业绩也在下降通道中,何时步中核钛白后尘只是时间问题。盾安环境2004年上市,2007年、2009年、2011年、2016年进行了四次定向增发,合计募资36.65亿元,扣除分红,再融资净额30.2亿元。前两次融资,置入资产投资新项目,最近两次都包含补充流动资金,可见公司流动资金使用已是捉襟见肘,但观察公司净利润变化情况,从2012年至2015年,净利润分别为2.98亿元、2.12亿元、1.26亿元、0.82亿元,几乎是节节败退的趋势,每年下降都在30%左右。最近一次定增在今年3月份刚刚完成,盘中不时跌破定增价格,是否参与定增是机构投资者的事,对于股票的实际价值,二级市场会根据公司情况给出合理估值,参与这样的定增,机构投资人能否全身而退,令人担忧。
大东南2008年上市,一直处于微利状态,2012年亏损0.56亿元,2013年、2014年、2015年净利润都在1000万元附近,但也呈递减状态,分别为0.15亿元、0.12亿元、0.10亿元。公司在2010年、2011年、2015年共实施了3次定向增发,合计募资24.86亿元,减掉分红,净募资20.03亿元。但是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效果不及预期,2010年募资投入到“年产6万吨新型功能性BOPET包装薄膜建设项目、年产1.2 万吨生态型食品用(BOPP/PP)复合膜技改项目、年产8000吨耐高温超薄电容膜项目的累计实现收益均低于承诺效益20%以上,其中年产6万吨新型功能性BOPET包装薄膜建设项目、年产1.2 万吨生态型食品用(BOPP/PP)复合膜技改项目累计亏损。”就在前期投资失败,近期利润下滑趋势中,公司又在运作第四次定向增发募资20亿元,建设锂离子储能动力电池,证监会已经受理,并有两次行政反馈意见。此行业投资前景如何难以预料,现在同时再投资建设此类生产线的公司就有成飞集成、骆驼股份、猛狮科技、雄韬集团、中天科技等多家公司,众多项目达产后,利润情况是否能够挽回公司颓势仍未可知。
靠融资吹大市值
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和再融资获得资金后,其效果或多或少都会从市值中体现。净融资额占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表3:净融资占市值最大10家公司)中,既包括前面所讲净融资额大、净利润下滑至亏损边缘的中泰化学,也有融资后购买理财产品的中环股份。
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退出,不管是大宗交易还是二级市场,最终买单者一定是二级市场。现在公司的市值就是二级市场给予的估值,如果融资额占市值比例较高,则公司价值多数是公司依靠外延融资获得,而非内延自生,后劲难言乐观。
净融资占市值最大的前10公司,上市时间最早的是德豪润达(002005),这是第一批上市的中小板公司,上市后,三次再融资,加上首发,减去分红,合计净融资47亿元,公司总市值85.6亿元,净融资占到了市值55%,简直就是投资人的资金将这家公司吹大。
同期上市8家公司,市值过两百亿者有4家,靠的是内生型发展。而分红额超过融资的公司也有3家,德豪润达却成为同龄中净融资额最大、市值偏小的公司。资金交予这样的公司,公司管理层就没有发挥资金的放大市值效应,是牺牲资金效率者,资源配置中,资金就该避开这样的公司。现在,公司正在运作第四次再融资,融资额35亿元。
上市最晚的爱康科技,融资却要“不甘落后”。2011年上市,2014年完成第一次定向增发,融资9.6亿元。今年3月21日,刚完成第二次融资38.3亿元,现在公司市值116亿元,加上IPO,市场给予的资金占到了市值的47.59%。
9家公司净分红50.63亿元
中小板中只有9家公司分红额超越融资,净分红额合计达50.63亿元。这些公司除了IPO融资外,多数再融资仅有一次,也多数是200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
从市场融资,回馈市场才是王道。净分红的公司中(表4:中小板仅有的净分红公司),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就有3家,分别是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002001)、伟星股份(002003)、华兰生物(002007)。上市最晚的是2007年的露天煤业(002128)和金风科技(002202)。
新和成是中小板第一股,2004年5月上市,首发融资4.02亿元,2010年定向增发融资11.5亿元,从此之后再无融资动作。但是,公司上市12年来,分红12次合计28亿元,累计分红额超过融资额12.47亿元。按照首发融资算,新和成已经将从市场融到的资金返还7次,几乎是“连本带息”地回馈市场,固然首发时大股东不出钱,分红时大股东照拿不误,也是将首发参与者的钱全部还回。看公司股价,前复权时,股价是负值,也就意味着,上市首日买入,到现在,市价20元左右,由于分红逐年降低成本,现在成本已经为负值,如果都是这样的公司,中小板综指(399101)远不止现在的点位。
金风科技2007年12月上市,在这些公司中上市最晚,比其早上市的中小板公司有201家,按照风力发电的行业看,并不是暴利行业,上市融资3.47亿元,但上市9年,分红9次,年年是现金分红,累计分红37.46亿元,按照大股东持股20%比例匡算,将有29.97亿元、8.6倍于首募的资金流向市场,即使是加上2005年的再融资,净分红额也达15.9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