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香港受到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百姓的日子趋紧,他们对政府有些怨言。日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接受议员责询时,有些议员很不客气,提出了一些刁钻的问题。
一个半小时里,曾荫权回答了22名议员的提问。开始他回答问题时情绪还算稳定。当一位议员告诉特首近来民望下跌,可以与下滑的股市相比较时,曾荫权流露出不悦的神情,他大声叹气,而后伸手从西装左边内袋抽出一张粉红色小卡片,匆匆看了一眼,又将小卡片放回西装,待情绪平稳了才回答问题。
另一议员最后问他会否放弃亲疏有别的思维,曾荫权听罢,脸色一沉,转过身,再次抽出那张粉红色小卡片,扫了一眼,再将小卡片放回口袋。他在回答此问题时,尽管神色凝重,但还算平静。大家都看到,曾荫权是发怒了,不过他尽力把怒气压下去。
第二天,公众议论最多的是:那张小卡片上写的是什么,为何能让他强忍怨愤?据他身边的人透露,卡片上写的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的名言——最大的缺点是坏脾气;最低劣的感觉是怨恨;最宝贵的礼物是宽恕;最愉悦的感觉是内心平静。
曾荫权口袋里的卡片上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对曾荫权克制愤怒确实起了作用。
曾荫权无疑属于明智的人。他超乎常人的自制力和意志力,正是他成功的品质。所以,从制怒入手,牵住“牛鼻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那么成功就将突显而出。(据《新华社》)
苏东坡吃错药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黄州一带正在闹瘟疫,苏东坡从一位巢姓医生手里得到一个祖传秘方“圣散子”,照方熬药,大量分发,流行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所全活者,至不可数”。苏东坡十分推崇“圣散子”的神奇疗效,便亲自撰文加以推广。在他眼中,圣散子简直可以包治各类疑难杂症,就算没病,不问男女老少,每天煮上一剂,空腹喝上一盏,也可“饮食备常,百疾不生。”
其实,世上从来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个道理,平常情况下,人们是懂的,可一旦遇到名人推介,就有可能脑袋发热,放松警惕,轻信盲从,结果往往是吃了大亏。据陈无择《三因方》中记载,“宣和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这就是说,换了个时间和地点,“圣散子”不但没能救人,反成了追魂夺命的杀手。
同样的方子,为什么会医出这么截然不同的结果来呢?原来,圣散子的用药,主要是针对风寒湿邪的,黄州瘟疫正是寒疫,可谓对症下药;而永嘉和京城这两次流行的是 “暑燥疫”、“湿热疫”,用圣散子来治,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医死人才怪呢!
据史书记载,苏东坡虽是文人、政治家,却酷爱医术,背了一肚子药方,常给人开方抓药,自己生病也不请大夫,而是自己给自己开方子。有这样一则轶闻,一次苏东坡到黄庭坚家做客,刚刚到,仆人就匆匆赶来请他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嘲弄他,就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中药)。”苏东坡头也不回,应声而答:“奈这事(苹果、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可见他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对中草药十分熟悉。
然而,苏东坡毕竟不是专业治医,也谈不上精通医术,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或许不在话下,遇到疑难顽症,就难免有看走眼、下错药的时候。这要是普通人,影响力小,倒也没什么大碍,可坏就坏在他是名人,加上他对自己的医术又过分自信,极力鼓吹,所以闹得他的“粉丝们”都对他深信不疑,悲剧就这样酿成了。
苏东坡晚年历经磨难,从被贬斥的琼州回到常州后,酷暑天里发病,急泻不止,病情恶化。可自以为精通医术的他,却不以清热解暑之剂来医此热毒之症,反而选用温补之药,大吃人参、茯苓、黄茋等补药,结果很快就丢了命。可悲的是,直到生命终结之前,他都没有明白自己给自己开错了药方,反而对朋友说:“此而不愈,在天也!”
(据《北京青年报》卢荻秋 /文)
一个半小时里,曾荫权回答了22名议员的提问。开始他回答问题时情绪还算稳定。当一位议员告诉特首近来民望下跌,可以与下滑的股市相比较时,曾荫权流露出不悦的神情,他大声叹气,而后伸手从西装左边内袋抽出一张粉红色小卡片,匆匆看了一眼,又将小卡片放回西装,待情绪平稳了才回答问题。
另一议员最后问他会否放弃亲疏有别的思维,曾荫权听罢,脸色一沉,转过身,再次抽出那张粉红色小卡片,扫了一眼,再将小卡片放回口袋。他在回答此问题时,尽管神色凝重,但还算平静。大家都看到,曾荫权是发怒了,不过他尽力把怒气压下去。
第二天,公众议论最多的是:那张小卡片上写的是什么,为何能让他强忍怨愤?据他身边的人透露,卡片上写的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的名言——最大的缺点是坏脾气;最低劣的感觉是怨恨;最宝贵的礼物是宽恕;最愉悦的感觉是内心平静。
曾荫权口袋里的卡片上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对曾荫权克制愤怒确实起了作用。
曾荫权无疑属于明智的人。他超乎常人的自制力和意志力,正是他成功的品质。所以,从制怒入手,牵住“牛鼻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那么成功就将突显而出。(据《新华社》)
苏东坡吃错药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黄州一带正在闹瘟疫,苏东坡从一位巢姓医生手里得到一个祖传秘方“圣散子”,照方熬药,大量分发,流行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所全活者,至不可数”。苏东坡十分推崇“圣散子”的神奇疗效,便亲自撰文加以推广。在他眼中,圣散子简直可以包治各类疑难杂症,就算没病,不问男女老少,每天煮上一剂,空腹喝上一盏,也可“饮食备常,百疾不生。”
其实,世上从来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个道理,平常情况下,人们是懂的,可一旦遇到名人推介,就有可能脑袋发热,放松警惕,轻信盲从,结果往往是吃了大亏。据陈无择《三因方》中记载,“宣和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这就是说,换了个时间和地点,“圣散子”不但没能救人,反成了追魂夺命的杀手。
同样的方子,为什么会医出这么截然不同的结果来呢?原来,圣散子的用药,主要是针对风寒湿邪的,黄州瘟疫正是寒疫,可谓对症下药;而永嘉和京城这两次流行的是 “暑燥疫”、“湿热疫”,用圣散子来治,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医死人才怪呢!
据史书记载,苏东坡虽是文人、政治家,却酷爱医术,背了一肚子药方,常给人开方抓药,自己生病也不请大夫,而是自己给自己开方子。有这样一则轶闻,一次苏东坡到黄庭坚家做客,刚刚到,仆人就匆匆赶来请他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嘲弄他,就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中药)。”苏东坡头也不回,应声而答:“奈这事(苹果、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可见他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对中草药十分熟悉。
然而,苏东坡毕竟不是专业治医,也谈不上精通医术,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或许不在话下,遇到疑难顽症,就难免有看走眼、下错药的时候。这要是普通人,影响力小,倒也没什么大碍,可坏就坏在他是名人,加上他对自己的医术又过分自信,极力鼓吹,所以闹得他的“粉丝们”都对他深信不疑,悲剧就这样酿成了。
苏东坡晚年历经磨难,从被贬斥的琼州回到常州后,酷暑天里发病,急泻不止,病情恶化。可自以为精通医术的他,却不以清热解暑之剂来医此热毒之症,反而选用温补之药,大吃人参、茯苓、黄茋等补药,结果很快就丢了命。可悲的是,直到生命终结之前,他都没有明白自己给自己开错了药方,反而对朋友说:“此而不愈,在天也!”
(据《北京青年报》卢荻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