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有效性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备受关注。而初中作文教学作为小学与高中的衔接,如何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实施得更为有效,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生方面。1、写作带有功利性。对初中生来说,头等大事就是中考。因而,学生写作的目的很大程度就是指向考场作文时候能拿高分。2、写作时间少。初中相较小学而言,科目增多,各科的学习任务都加重,不仅使学生能够腾出的寫作时间少,而且也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有还有时间多写多练。3、积累有限。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少,因为也就很少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同样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自然也就缺少写作必要的知识与生活积累。4、作文训练单一乏味,丧失写作兴趣。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结果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
(二)教师方面。1、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害4裂开。教师通常会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平时说到上语文课时,一般都指阅读教学。要是上作文辅导课,通常要特别说明是上“作文课”。这实际上反映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忽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2、作文评语无关痛痒。作文评语通常是无关痛痒的话,缺少一阵见血的点评。3、重视写作训练,却忽视讲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却忽视了讲评。讲评时候大多也是拿出学生范文来全班性地展示或修改,这样的讲评除了对个别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有一种鼓励外,对其他大多数学生而言,起不到真正的作用。4、出于功利心理,让学生背诵范文,套用范文。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功利心理,甚至鼓励学生背诵范文。套范文,以此来应付中考的作文。
(三)教材方面。1、课内教材。每单元后的作文训练教材通常不受重视。因每个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多与本单元阅读教材内容相关,如阅读教材是戏剧单元,往往就会搭配有一个剧本的作文训练。而这与中考的作文要求似乎毫不相关,因此教师往往就会弃之而另外择题。2、课外教材。受考试功利性的影响,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书或者是考场优秀作文等范文书大行其道,诸如“指南”、“揭密”、“宝典”一类书籍充斥书店。结果却可能是这样的书学生看得愈多愈不会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更为“假、大、空”。
(四)中考作文考查情况。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学生作文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套范文,出现雷同作文。2、缺少真情实感,充斥着“假、大、空”。3、没有文体感,选材视野不开阔。4、表达平淡,缺少文采。
这些现状不由地让我们深思,初中的作文教学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功效?若没有,该如何才能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如何让初中写作教学更有效
在钟启泉教授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让初中的写作教学更有效,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激发兴趣、提倡真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精心命题,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题目来进行训练,并且要提倡真实,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说,老师们在为学生出一个作文题的时候,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这次的作文是孩子们都能有话可说的吗?是他们喜欢写的吗?力求让学生每一次写作的时候都是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写作的。
(二)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写作教学不应与阅读教学完全分割开来,反倒可以与平时的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①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②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③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④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⑤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⑥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这六个“获得”,作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
此外,结合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利用阅读积累写作材料,做读书摘记或卡片,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三)观察积累、多加练笔。《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强调:“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的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因为作文的内容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所以,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这样才可能写出“真作文”。但是光是观察不做记录,时间一过,也就淡忘了。因此,还得让学生多练笔。《标准》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讲几篇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真实的写作不仅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而且要求这种写作实践是大量的、持续的,只有经常性坚持不懈的真实的写作,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下水、注重评讲。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试过没有,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又如何呢?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说:“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国外的作文教学,有人提出“教师是作家”的理念一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自 己就要像作家一样热爱写作,不断进行写作实践。可见,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下水”,不仅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时,教师对写作的热情态度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教师亲自下水外,对作文的讲评尽可能地进行面批。大多时候,学生对老師的评语并不是太在意,那些笼统的、无关痛痒的评语不见得对他们的写作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要真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写作困惑,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畅谈。
面批作文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和体验等,并帮助学生自己整理出清晰的行文思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创作过程,抓住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不足,从写作流程上教会学生从审题到立意的创作方法,真正让学生感觉和领会到作文的章法。但要注意的是,面批的时候,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并不是取代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思索方式等的提示下,去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文进行修改或是再创作。为了提高面批的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浏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从作文的审题,内容的叙述,立意的深浅几个方面再进行同类问题归类,然后有针对性的面批、讲评。
(五)多予鼓励、培养习惯。写作原本是一种倾吐的快乐,表达的延伸,北京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在全国不同地方做过多次实验,他发现:任一普通初中生,6分钟左右可写300字左右,13分钟可写580字左右。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子把写作当成是一种难言的痛苦呢?韩军老师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写作中暗含太多严苛的“清规戒律”。如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要“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要“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正是这些所谓的“规矩”。浇灭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多鼓励、表扬,少“规矩”。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包括阅卷),不可过于执拗、偏执、狭窄地理解和执行“作文要思想积极、健康”这个标准。学生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真诚地向老师袒露他们真实的内心、真实的困惑,是对老师的信任,我们不能贸然地用“不积极,不健康”这个标准给一个心灵真诚的学生的作文“判死刑”或者判低分。那样只能逼着学生说“积极的话”“健康的话”,造假话,编瞎话,说套话。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应以真实、朴实为上,以积极引导为上,而不是钳制学生的思维、精神和语言。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纳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写作也不例外,在整个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写作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写作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写作的起步阶段,而且影响到他一生的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则会阻碍写作才华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有效性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备受关注。而初中作文教学作为小学与高中的衔接,如何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实施得更为有效,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生方面。1、写作带有功利性。对初中生来说,头等大事就是中考。因而,学生写作的目的很大程度就是指向考场作文时候能拿高分。2、写作时间少。初中相较小学而言,科目增多,各科的学习任务都加重,不仅使学生能够腾出的寫作时间少,而且也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有还有时间多写多练。3、积累有限。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少,因为也就很少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同样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自然也就缺少写作必要的知识与生活积累。4、作文训练单一乏味,丧失写作兴趣。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结果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
(二)教师方面。1、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害4裂开。教师通常会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平时说到上语文课时,一般都指阅读教学。要是上作文辅导课,通常要特别说明是上“作文课”。这实际上反映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忽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2、作文评语无关痛痒。作文评语通常是无关痛痒的话,缺少一阵见血的点评。3、重视写作训练,却忽视讲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却忽视了讲评。讲评时候大多也是拿出学生范文来全班性地展示或修改,这样的讲评除了对个别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有一种鼓励外,对其他大多数学生而言,起不到真正的作用。4、出于功利心理,让学生背诵范文,套用范文。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功利心理,甚至鼓励学生背诵范文。套范文,以此来应付中考的作文。
(三)教材方面。1、课内教材。每单元后的作文训练教材通常不受重视。因每个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多与本单元阅读教材内容相关,如阅读教材是戏剧单元,往往就会搭配有一个剧本的作文训练。而这与中考的作文要求似乎毫不相关,因此教师往往就会弃之而另外择题。2、课外教材。受考试功利性的影响,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书或者是考场优秀作文等范文书大行其道,诸如“指南”、“揭密”、“宝典”一类书籍充斥书店。结果却可能是这样的书学生看得愈多愈不会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更为“假、大、空”。
(四)中考作文考查情况。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学生作文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套范文,出现雷同作文。2、缺少真情实感,充斥着“假、大、空”。3、没有文体感,选材视野不开阔。4、表达平淡,缺少文采。
这些现状不由地让我们深思,初中的作文教学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功效?若没有,该如何才能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如何让初中写作教学更有效
在钟启泉教授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让初中的写作教学更有效,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激发兴趣、提倡真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精心命题,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题目来进行训练,并且要提倡真实,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说,老师们在为学生出一个作文题的时候,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这次的作文是孩子们都能有话可说的吗?是他们喜欢写的吗?力求让学生每一次写作的时候都是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写作的。
(二)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写作教学不应与阅读教学完全分割开来,反倒可以与平时的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①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②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③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④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⑤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⑥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这六个“获得”,作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
此外,结合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利用阅读积累写作材料,做读书摘记或卡片,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三)观察积累、多加练笔。《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强调:“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的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因为作文的内容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所以,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这样才可能写出“真作文”。但是光是观察不做记录,时间一过,也就淡忘了。因此,还得让学生多练笔。《标准》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讲几篇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真实的写作不仅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而且要求这种写作实践是大量的、持续的,只有经常性坚持不懈的真实的写作,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下水、注重评讲。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试过没有,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又如何呢?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说:“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国外的作文教学,有人提出“教师是作家”的理念一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自 己就要像作家一样热爱写作,不断进行写作实践。可见,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下水”,不仅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时,教师对写作的热情态度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教师亲自下水外,对作文的讲评尽可能地进行面批。大多时候,学生对老師的评语并不是太在意,那些笼统的、无关痛痒的评语不见得对他们的写作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要真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写作困惑,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畅谈。
面批作文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和体验等,并帮助学生自己整理出清晰的行文思路。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创作过程,抓住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不足,从写作流程上教会学生从审题到立意的创作方法,真正让学生感觉和领会到作文的章法。但要注意的是,面批的时候,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并不是取代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思索方式等的提示下,去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文进行修改或是再创作。为了提高面批的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浏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从作文的审题,内容的叙述,立意的深浅几个方面再进行同类问题归类,然后有针对性的面批、讲评。
(五)多予鼓励、培养习惯。写作原本是一种倾吐的快乐,表达的延伸,北京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在全国不同地方做过多次实验,他发现:任一普通初中生,6分钟左右可写300字左右,13分钟可写580字左右。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子把写作当成是一种难言的痛苦呢?韩军老师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写作中暗含太多严苛的“清规戒律”。如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要“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要“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正是这些所谓的“规矩”。浇灭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多鼓励、表扬,少“规矩”。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包括阅卷),不可过于执拗、偏执、狭窄地理解和执行“作文要思想积极、健康”这个标准。学生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真诚地向老师袒露他们真实的内心、真实的困惑,是对老师的信任,我们不能贸然地用“不积极,不健康”这个标准给一个心灵真诚的学生的作文“判死刑”或者判低分。那样只能逼着学生说“积极的话”“健康的话”,造假话,编瞎话,说套话。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应以真实、朴实为上,以积极引导为上,而不是钳制学生的思维、精神和语言。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纳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写作也不例外,在整个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写作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写作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写作的起步阶段,而且影响到他一生的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则会阻碍写作才华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