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药物口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运用较多,而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少见报道。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和电针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卫生所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0-04/2004-06在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卫生所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门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针药治疗组23例,年龄(67±4)岁;药物对照组23例,年龄(66±5)岁。方法①针药治疗组在西药阿法骨化醇、钙尔奇D口服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悬钟。抽取血塞通注射液,快速刺入上述穴位1.67~3.33cm。每次取两穴,每穴2mL,1次/d,双侧轮流取穴。电针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2H z,30m in/次,1次/d。穴位注射和电针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5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6个月。西药口服α维生素D30.5μg/d,口服,1次/d;钙尔奇D片,1片口服,1次/d,连续服用6个月。②药物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口服,具体服用方法同针药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骨密度测定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L2~4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L2~4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腰椎部骨密度比较治疗6个月后,针药治疗组患者的L2~4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提高[(0.829±0.049),(0.791±0.043)g/cm2(t=2.80,P<0.01)]。药物对照组患者的L2~4骨密度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0.813±0.051),(0.788±0.048)g/cm2(t=1.7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变化量比较,针药治疗组大于药物对照组[(0.038±0.020),(0.025±0.025)g/cm2(t=1.95,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股骨部骨密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穴位注射结合电针能够更显著地提高患者腰椎部的骨密度,达到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但股骨部的骨密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可能与股骨部缺乏丰富的血液循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