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困惑。昔日的学子成为如今的教师,工作的性质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角色转换对新教师们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初为人师的新任教师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高校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提出了解决新教师角色转换和建立威信的方法。
【关键词】新教师 角色转换 威信形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94-02
高校新教师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在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1]。昔日的学子成为如今的教师[2],工作的性质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角色转换对新教师们提出了新要求,许多人往往产生不适应。作为初为人师的新任教师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 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高校新教师的职业信念、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和形成良好的教师威信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新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但思想仍未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要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尽快完成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
1.1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困惑
1.1.1 教师角色认识模糊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的角色,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
高校引进的新教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专业的训练,因而新教师虽然已成为一名教师,但他们对教师角色认识较为模糊,教育科学知识缺乏,不了解高校教师的特点。高校教师既应擅长传统意义上教师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更应成为一名研究者。我们的新教师进校后,较为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大学教师的科研职责,高校教师参与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和教师发展的共同需要。对新教师而言,既要过教学关,又要过学术关,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1.2 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
新教师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面临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初为人师,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因而新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适应环境开展工作上。同时,由于新教师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也不能根据所处环境相应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计划。新教师在最初的工作热情消失后,由于教学工作的忙忙碌碌,在个人学术发展上近乎停滞时,或由于工作中碰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心理上就产生失落感和迷茫感,工作上表现出消极盲目。
1.1.3 工作压力大,缺乏归属感
高校实现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的同时,也切切实实地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压力。各高校在聘任合同中都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标性要求,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轮岗位聘任的依据,新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新教师要完成工作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新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
新教师走进高校大门后,由于相当一部分新教师是从高校走向高校,对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陌生。但由于大学组织结构的特点,教师间缺少接触交流,新教师不能较快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相应环境中,会使新教师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成员未被组织接纳,心理上缺少归属感。
1.2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新教师具有角色转换的困惑,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文化及组织管理方面原因。所以,解决新教师角色转换中的困惑需要高校在教师引进的同时,重视对新教师的管理培养工作,也需要新教师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环境中,依托现有的环境,施展自己的才华。
1.2.1 岗前培训,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到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进行初步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职业基本道德,高等教育学基本知识、大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技能的基本知识。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1.2.2 树立学习榜样,建立新教师拜师制度
榜样应是可信、可亲、可敬的。每所大小学都有自己的一些教师,在某方面成为年轻教师的学习榜样。高校历来重视人才的引进,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配给相应的资金与条件,但忽视引进后的培养和指导。高校要研究年轻教师的成长规律,探索新教师的培养机制,避免重引进而轻培养的倾向。在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作上重视对新教师的引导、激励和服务。努力为新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研究学问的好环境。在每个新教师进校以后,学院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在所在学科中选择教学科研上有较高成就的老教师当导师,实行拜师制度。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使新教师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并为之努力,提高新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避免新教师在忙忙碌碌中耽误个人的发展。
1.2.3 提供教育实践,使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环境
教育实践会使新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努力扮演好社会所期望的教师角色。新教师进入新的环境中,渴望组织的关怀,希望通过同事的交流了解学校、学院及所在学科,提高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高校各级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关心并满足新教师的心理需求。在新教师入校以后,高校可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和敬业爱岗等思想教育,介绍学校、学院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教师具有主动按照学校的规划和要求而努力工作的意识和精神,使他们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2 新教师威信的形成
教师的威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的,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新教师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威信,既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2.1 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忠诚教育事业,对教师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做到严以于律己、宽厚待人、言传身教、以理服人;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能结合教学内容谈古论今,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要有较高的智力,能应付突发事件;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主动关心、爱护、体谅学生,满足学生理解和求知的需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的威信就能迅速在学生中建立起来。
2.2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威信的教师并非是没有一点错误的完人,教师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关键在于是否有坦荡的胸怀,是否敢于实事求是的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新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会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与威严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教师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严,必然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尊敬心理,最终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
(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教育水平,从而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当是知识渊博、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相一致,可以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性,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崇敬感。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8.
[2] 冯惠敏,赵黎.领新教师入门.世界教育信息,2005,1.
[3] 兰继军,李磊.论高校新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关键词】新教师 角色转换 威信形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94-02
高校新教师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在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1]。昔日的学子成为如今的教师[2],工作的性质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角色转换对新教师们提出了新要求,许多人往往产生不适应。作为初为人师的新任教师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 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高校新教师的职业信念、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和形成良好的教师威信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新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但思想仍未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要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尽快完成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
1.1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困惑
1.1.1 教师角色认识模糊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的角色,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
高校引进的新教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专业的训练,因而新教师虽然已成为一名教师,但他们对教师角色认识较为模糊,教育科学知识缺乏,不了解高校教师的特点。高校教师既应擅长传统意义上教师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更应成为一名研究者。我们的新教师进校后,较为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大学教师的科研职责,高校教师参与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和教师发展的共同需要。对新教师而言,既要过教学关,又要过学术关,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1.2 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
新教师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面临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初为人师,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因而新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适应环境开展工作上。同时,由于新教师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也不能根据所处环境相应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计划。新教师在最初的工作热情消失后,由于教学工作的忙忙碌碌,在个人学术发展上近乎停滞时,或由于工作中碰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心理上就产生失落感和迷茫感,工作上表现出消极盲目。
1.1.3 工作压力大,缺乏归属感
高校实现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的同时,也切切实实地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压力。各高校在聘任合同中都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标性要求,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轮岗位聘任的依据,新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新教师要完成工作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新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
新教师走进高校大门后,由于相当一部分新教师是从高校走向高校,对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陌生。但由于大学组织结构的特点,教师间缺少接触交流,新教师不能较快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相应环境中,会使新教师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成员未被组织接纳,心理上缺少归属感。
1.2 新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新教师具有角色转换的困惑,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文化及组织管理方面原因。所以,解决新教师角色转换中的困惑需要高校在教师引进的同时,重视对新教师的管理培养工作,也需要新教师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环境中,依托现有的环境,施展自己的才华。
1.2.1 岗前培训,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到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进行初步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职业基本道德,高等教育学基本知识、大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技能的基本知识。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1.2.2 树立学习榜样,建立新教师拜师制度
榜样应是可信、可亲、可敬的。每所大小学都有自己的一些教师,在某方面成为年轻教师的学习榜样。高校历来重视人才的引进,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配给相应的资金与条件,但忽视引进后的培养和指导。高校要研究年轻教师的成长规律,探索新教师的培养机制,避免重引进而轻培养的倾向。在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作上重视对新教师的引导、激励和服务。努力为新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研究学问的好环境。在每个新教师进校以后,学院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在所在学科中选择教学科研上有较高成就的老教师当导师,实行拜师制度。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使新教师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并为之努力,提高新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避免新教师在忙忙碌碌中耽误个人的发展。
1.2.3 提供教育实践,使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环境
教育实践会使新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努力扮演好社会所期望的教师角色。新教师进入新的环境中,渴望组织的关怀,希望通过同事的交流了解学校、学院及所在学科,提高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高校各级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关心并满足新教师的心理需求。在新教师入校以后,高校可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和敬业爱岗等思想教育,介绍学校、学院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教师具有主动按照学校的规划和要求而努力工作的意识和精神,使他们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2 新教师威信的形成
教师的威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的,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新教师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威信,既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2.1 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忠诚教育事业,对教师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做到严以于律己、宽厚待人、言传身教、以理服人;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能结合教学内容谈古论今,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要有较高的智力,能应付突发事件;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主动关心、爱护、体谅学生,满足学生理解和求知的需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的威信就能迅速在学生中建立起来。
2.2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威信的教师并非是没有一点错误的完人,教师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关键在于是否有坦荡的胸怀,是否敢于实事求是的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新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会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与威严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教师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严,必然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尊敬心理,最终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
(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教育水平,从而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当是知识渊博、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相一致,可以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性,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崇敬感。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8.
[2] 冯惠敏,赵黎.领新教师入门.世界教育信息,2005,1.
[3] 兰继军,李磊.论高校新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国成人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