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外商直接投资中,主要存在投资流向不合理、企业技术外溢效应不理想、民族企业出口空间受挤压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加强对外企进口的管理,并努力为出口贸易创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外资;直接投资;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35-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投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新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出口产业结构尚待优化
  一是出口产品中属于加工贸易的比重过大,且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并在1995年达到49.5%。而外资企业大多从事加工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额一直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50%以上,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外资比较集中的服装、纺织、玩具、塑料、家具、金属制品、仪器仪表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等行业,其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而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尽管有所上升,但到2003年也不过7%。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企业自身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长远发展。
  (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不理想,影响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1.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的倾向愈加显著。自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尤其是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速度明显加快,独资和控股经营已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新兴工业领域,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超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数量增加较多。这种依靠巨额资本、技术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
  2.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往往通过内部市场将技术转移给其子公司,严格控制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取得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后,才会真正转让先进技术。甚至在转让技术时,还附以限制再转让等合同条款,令中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联动的愿望难以实现。
  3.中国市场和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不足。这既是由于对消化吸收的投入不足、原有技术力量的限制、相关行业配套支持能力有限,又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体制改革,特别是微观企业的体制改革滞后。
  4.外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而加工贸易又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一方面,加工贸易委托加工的本质特征、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及加工贸易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决定了其在促进先进技术实质性转移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波及效果差,中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低,不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对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弱,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既削弱外贸竞争力,又妨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尽管从整体上看,中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明显改善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但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中国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已经受到了严重挤压。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加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加额的比重每年都超过50%,而且大多数年份都超过70%。又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已超过80%,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已超过50%。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总出口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之势。1996年,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尚占1/3,而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约12%。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作为中国民族企业主体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窘境:国有企业因机制等障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原有的出口市场逐渐被外商投资企业蚕食、侵吞,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1.明确产业调控方向。一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高新科技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支柱产业。三是引导外资投向中国出口战略型产业,如创汇农业、机电化工、服务贸易、高新科技产业等,提高出口创汇型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优化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扩大外汇收入、实现国际收支良性循环。
  2.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这包括需要制定适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以保证国家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
  3.优化调控机制。主要体现在调控增量结构、存量结构,同时要促进存量调控机制与增量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1.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使外企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一要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二要完善产品市场,以此培育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跨国公司和中国国内企业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三要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法治环境,尤其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四要实行政策优惠和倾斜。
  2.增强中国吸纳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需要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双方建立供应商或分包商的关系,国内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形成产业链,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不断延伸,让外资企业的技术在华生根、成长。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人才资源。
  3.建设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树立对技术转移的吸收、消化、创新的新观念。二需要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中的问题。三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吸纳和创新技术奠定人才基础。
  (三)加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的管理
  为逐步改变中国主要作为外资低成本加工基地的面貌,使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或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转换,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住进口关,特别对以实物投资方式进口的二手设备更要加强商检、严格审查。同时,引导、调整和改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口商品结构,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型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从而有利于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增强出口品竞争力。并且,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使内资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技术反求获利。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以先进的资本货物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出口产品的整体优化。
  (四)加快体制改革,为出口贸易创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当前,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逐步创造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全体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强调控,实现出口市场的理性、有序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贸易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此外,国内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要在加速改革的同时,在政策和行动上积极配合外资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努力与其建立广泛而稳固的产业链关系,以逐步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的生产和交换网络并占据相对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
  责任编辑 邹顺桥
其他文献
1999年上海全球论坛上,“欲称霸全球先逐鹿中国”这10个大字引人注目.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有赢家也有输家,赢家有一个共同的口号:“我们是中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M
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发动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中共韶关地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
上海瀛赛拉磁性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原上海磁性材料厂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与日本陶瓷株式会社成立于1991年的中小型中日合资企业,现有员工400多人。近几年来,由于受激烈市场竞争,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仲裁协议;(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虽然该条规定了申请仲裁必须有“具体”的仲裁请求,但法律或者司法解释目前并未对“具体”作出明确规定或者给出一定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仲裁协议;仲裁请求  一、不同种类的诉的“具体”仲裁请求分析  对于“具体”仲裁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进入新世纪,面对高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生意场上,昔日合伙人自立门户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一位家装老板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副手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职场达人,本有留才
期刊
从羊脖岭流出的岷江,在没有都江堰前,性子是暴烈的。稍不如意,它就会挟着滚滚洪流,咆哮上岸,为害生灵。岷江两岸的百姓,饱受水患之苦。秦昭襄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6年,蜀地迎来
“维谢格拉德集团”是由中欧四国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曾经并不寻求关注,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但近期其与欧盟就某些核心原则和价值观问题发生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