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秋,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不可一世的德国、日本战败。按照《雅尔塔协定》,战败国将由战胜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占领。在日本,由于中国将陷入内战,民国政府无暇派兵遂由美国独占,而德国则由上述四国分而治之。战胜国受联合国之托在战败国建立了最高军事管制机构,管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战后重建等一切方面的事宜。当时的共识是要吸取一战后的教训,决不能让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具体措施就是分割占领,军事管制。1949年9月西方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1949年10月苏占区部分成立了民主德国,冷战格局也由此形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促使美国还政日本,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我国于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两次发表声明不承认这个和约——编者注),美日又变成了战略同盟。
从1945年到1952年,对日、德来说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时期,从政治、法律、经济、外交、文化上均留下了被占领的历史印记,而这时期两国生产的工业品上也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图1),特别是在出口的照相机上。在日本为“Made in Occupied Japan”(译为:被占领时的日本国生产),在德国则是“US Zone”(美国占领区)、“USSR Occupied”(苏联占领)、“France Occupied”(法国占领)等,本文将分两部分分别介绍日本、德国在被占领时期的相机工业及产品,以飨读者。
一,日本被占领时期的相机工业
所谓日本被占领时期是指1945年8月(昭和20年)美军占领日本本土到1952年4月(昭和27年)美国对日和平条约即《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和《日美安全条约》的缔结、军事管制结束,共计近7年时间。其间,美国在日本设立了驻日盟军总部(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为GHQ)(图2)。实质上替日本政府行使主权,经济上的策略重点为非军事化、民主化。恢复、发展工业的原则是严格控制重工业和军工及能源产业,重点扶植新发展仅用于民生的“和平产业”,照相机即属于此。
二战前,日本的相机工业在德国相机工业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批闻名于世的相机公司,如佳能、尼康、美能达、柯尼卡等等,在战前已生产出了诸如KWANON(观音)、Hanzas Canon(汉斯·佳能)、玛米亚、美能达等著名相机及Nikkor(尼克尔)镜头。这些产品现已成为收藏市场中不可多见的珍品。
1940年1月,日本政府为战争需要,曾下令相机生产只限于军事使用。战后日本一片废墟,工业生产全部崩溃,1946年才陆陆续续地恢复相机生产,像著名的佳能公司在御手洗先生带领下于当年10月生产出SⅡ型(仿徕卡Ⅲ)相机(1946年10月佳能公司获得了为驻日同盟军生产民用产品的许可)。到1949年这款相机共生产7500台,每一台的底部都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的字样,全部供应驻日美军和出口。1949年4月,佳能公司又生产出一部具有三级可变性(有效基线长/0.67倍=25mm、1.0倍=37.5mm、1.5倍=56mm)联动测距的SⅡB相机(后被称为“ⅡB”)(图3)。
这款相机也是高仿徕卡Ⅲ系列,外形的区别只在于机身两边的圆弧形被改为菱形,更显棱角分明。此相机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双重像合测距仪,随机组件中有一个正负镜片,可以旋转以更改取景器放大率,机身左侧倒片轴下设一拨杆,可设置三种放大率,有F(普通)、1×、1.5×三挡取景放大倍率选择,从0.67倍到1.5倍变换,以适应50、100、135毫米镜头的焦距。作为佳能特有的兼容交换镜头的规格,这个系统被此后的佳能35毫米联动测距仪所沿用。机身用压铸工艺制造,精度和效率较以前机型大大提高。该型机标配了Serenar(意为“清澈”)50毫米F1.9高斯型4组6片的镜头,是抽拉式的。机身右边装配了慢速快门钮,设有1秒、1/2秒、1/4秒、1/8秒与1/20秒五挡,快门则分1/30、1/40、1/60、1/100、1/200、1/500共六挡。到了1949年6月Canon ⅡB就生产了3500台,同年9月这款相机来到美国参展,在旧金山全球相机展览会上一举获得一等奖。
该机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除底部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图4),机顶的标注还是全部大写的“CANON CAMERA COMPANY LTD”(图5),到1950年生产Canon ⅡC型时改为了“Canon Camera Company Inc”,后者沿用至今。
笔者收藏了一台CANON ⅡB相机(图6),这台60多岁的“老爷机”仍旧保持着较好的外观和柔顺的操作,快门、慢门都很精确,镜头透彻、对焦准确、出片清晰,色彩还原充分。用柯达100负片拍的片子,颇有数码的味道(图7)。每次使用时都会长叹:这个比我年龄还要大的相机却还保持着原有功能,如果当时中国也派兵日本,分割一块占领区,今天我们也能把玩上“China Occupied”的相机岂不快哉。
除CANON IIB外,笔者还收藏了一台Minolta Semi ⅢA相机(图8),该机产于1947年,当年出口150台,是民用120、6×4.5的折叠式相机,配有ROKKOR 75毫米F3.5镜头,在底部连接三脚架的固定螺丝外周,刻有一圈字母“Made in Occupied Japan”。这台相机上片很有特色,除有后背的红窗读数,也可以从机顶的一个小圆窗内看计数,上片旋钮采用自动停片方式,不用看红窗,过完胶卷后上弦,然后才能按动快门,保证不会叠片(120相机常因操作不当叠片)。机背上还有小按钮,推进去后可以一直卷片,便于装卸胶卷。当时物资匮乏,胶卷是稀缺之物,设计师们想出很多办法让人们不因操作不当而浪费胶片。这款相机外表稍旧,但使用顺畅、镜头干净通透,虽已60多岁高龄,但出片效果很对得起美能达这个牌子(图9)。
1947年8月,美国在原则上同意日本从对外经济沦陷状态中转变,开始恢复有限的民间贸易。1948年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初期的非军事化、民主化转变成稳定经济、重新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上来,尽快完成复兴,以成为美国的“远东工厂”。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逐步恢复国际贸易(主要出口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对相机这个既是和平产业又能给国家带来高附加值收入的行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提供金属材料、光学玻璃、电力燃料的优先供应,还将佳能相机指定为最佳出口商品,以上举措带动了整个日本相机工业的复苏。1946年时日本的相机产量极少,多数为残留原件组装而成,到了1950年,各种相机共生产了10万余台,全部刻上“Made in Occupied Japan”的字样远销各国,成为换取外汇、以度时艰的主力。
在我们的藏品中有一台 Petri 120折叠机(图10)。Petri翻译为“培脱丽”或“百丽”,该公司成立于1918年,名称为“Kuribayashi”相机工厂,生产的相机型号和品牌五花八门。这款Petri 120 生产于1948年,是该公司首次使用Petri名称。在被占领时期,选择Petri作为公司和商品的新名称,目的是更好的在海外市场销售。该机画幅标称尺寸为6×4.5厘米,采用了Petri Anastigmat 75毫米F3.5镜头,光圈为3.5、4.5、6.3、9、12和18(注意,12、18的光圈极为罕见);快门速度为1、1/2、1/5、1/10、1/25、1/50、1/100、1/300、T、B门。相机可以平视及俯视取景,平行取景器可弹出。尽管这台相机外表稍旧,但各种器件操作依然流畅。
还有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推拉式迷你小相机——KONAN–16 Automat(图11)。KONAN 16是Konon Camera公司和Chiyodo Kogakce Seiko 公司(C.K.S.)1950年~1957年生产的产品,金属机身,内藏ROKKOR 25毫米F2.8镜头,机身尺寸为72×46×23毫米。看到C.K.S的字样,了解日本相机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Minolta(美能达)公司在1962年更名前曾使用的名称,ROKKOR镜头也是Minolta公司的专有产品。历史上KONAN公司因财政困难于1957年被美能达收购,KONAN 16由此拉开了M-16长达25年的生产序幕。我们收藏的KONAN–16 Automat相机机身上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是此类相机中的早期产品。
还有一款非常袖珍、好玩的相机Petal(图12),是日本樱花公司于1949年前后推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相机。固定光圈、固定快门(I)和B门,片夹中装入一个直径25毫米的感光胶片,可产生6个6毫米的影像。这样一个握在手中也很难被人察觉的相机,也被按照GHQ的规定,老老实实地刻上了“Made in Occupied Japan”。
与此同时,尼康系列、柯尼卡系列、奥林巴斯系列和玛米亚系列的相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只要出口则必须烙上“Made in Occupied Japan”之印。不知人从天上掉到地上是什么感觉,也不知今天的日本人还是否记得被占领时期的境遇。但有一点要正视:“被占领时期”的励精图治,为日本相机十几年后称霸世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1945年到1952年,对日、德来说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时期,从政治、法律、经济、外交、文化上均留下了被占领的历史印记,而这时期两国生产的工业品上也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图1),特别是在出口的照相机上。在日本为“Made in Occupied Japan”(译为:被占领时的日本国生产),在德国则是“US Zone”(美国占领区)、“USSR Occupied”(苏联占领)、“France Occupied”(法国占领)等,本文将分两部分分别介绍日本、德国在被占领时期的相机工业及产品,以飨读者。
一,日本被占领时期的相机工业
所谓日本被占领时期是指1945年8月(昭和20年)美军占领日本本土到1952年4月(昭和27年)美国对日和平条约即《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和《日美安全条约》的缔结、军事管制结束,共计近7年时间。其间,美国在日本设立了驻日盟军总部(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为GHQ)(图2)。实质上替日本政府行使主权,经济上的策略重点为非军事化、民主化。恢复、发展工业的原则是严格控制重工业和军工及能源产业,重点扶植新发展仅用于民生的“和平产业”,照相机即属于此。
二战前,日本的相机工业在德国相机工业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批闻名于世的相机公司,如佳能、尼康、美能达、柯尼卡等等,在战前已生产出了诸如KWANON(观音)、Hanzas Canon(汉斯·佳能)、玛米亚、美能达等著名相机及Nikkor(尼克尔)镜头。这些产品现已成为收藏市场中不可多见的珍品。
1940年1月,日本政府为战争需要,曾下令相机生产只限于军事使用。战后日本一片废墟,工业生产全部崩溃,1946年才陆陆续续地恢复相机生产,像著名的佳能公司在御手洗先生带领下于当年10月生产出SⅡ型(仿徕卡Ⅲ)相机(1946年10月佳能公司获得了为驻日同盟军生产民用产品的许可)。到1949年这款相机共生产7500台,每一台的底部都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的字样,全部供应驻日美军和出口。1949年4月,佳能公司又生产出一部具有三级可变性(有效基线长/0.67倍=25mm、1.0倍=37.5mm、1.5倍=56mm)联动测距的SⅡB相机(后被称为“ⅡB”)(图3)。
这款相机也是高仿徕卡Ⅲ系列,外形的区别只在于机身两边的圆弧形被改为菱形,更显棱角分明。此相机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双重像合测距仪,随机组件中有一个正负镜片,可以旋转以更改取景器放大率,机身左侧倒片轴下设一拨杆,可设置三种放大率,有F(普通)、1×、1.5×三挡取景放大倍率选择,从0.67倍到1.5倍变换,以适应50、100、135毫米镜头的焦距。作为佳能特有的兼容交换镜头的规格,这个系统被此后的佳能35毫米联动测距仪所沿用。机身用压铸工艺制造,精度和效率较以前机型大大提高。该型机标配了Serenar(意为“清澈”)50毫米F1.9高斯型4组6片的镜头,是抽拉式的。机身右边装配了慢速快门钮,设有1秒、1/2秒、1/4秒、1/8秒与1/20秒五挡,快门则分1/30、1/40、1/60、1/100、1/200、1/500共六挡。到了1949年6月Canon ⅡB就生产了3500台,同年9月这款相机来到美国参展,在旧金山全球相机展览会上一举获得一等奖。
该机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除底部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图4),机顶的标注还是全部大写的“CANON CAMERA COMPANY LTD”(图5),到1950年生产Canon ⅡC型时改为了“Canon Camera Company Inc”,后者沿用至今。
笔者收藏了一台CANON ⅡB相机(图6),这台60多岁的“老爷机”仍旧保持着较好的外观和柔顺的操作,快门、慢门都很精确,镜头透彻、对焦准确、出片清晰,色彩还原充分。用柯达100负片拍的片子,颇有数码的味道(图7)。每次使用时都会长叹:这个比我年龄还要大的相机却还保持着原有功能,如果当时中国也派兵日本,分割一块占领区,今天我们也能把玩上“China Occupied”的相机岂不快哉。
除CANON IIB外,笔者还收藏了一台Minolta Semi ⅢA相机(图8),该机产于1947年,当年出口150台,是民用120、6×4.5的折叠式相机,配有ROKKOR 75毫米F3.5镜头,在底部连接三脚架的固定螺丝外周,刻有一圈字母“Made in Occupied Japan”。这台相机上片很有特色,除有后背的红窗读数,也可以从机顶的一个小圆窗内看计数,上片旋钮采用自动停片方式,不用看红窗,过完胶卷后上弦,然后才能按动快门,保证不会叠片(120相机常因操作不当叠片)。机背上还有小按钮,推进去后可以一直卷片,便于装卸胶卷。当时物资匮乏,胶卷是稀缺之物,设计师们想出很多办法让人们不因操作不当而浪费胶片。这款相机外表稍旧,但使用顺畅、镜头干净通透,虽已60多岁高龄,但出片效果很对得起美能达这个牌子(图9)。
1947年8月,美国在原则上同意日本从对外经济沦陷状态中转变,开始恢复有限的民间贸易。1948年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初期的非军事化、民主化转变成稳定经济、重新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上来,尽快完成复兴,以成为美国的“远东工厂”。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逐步恢复国际贸易(主要出口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对相机这个既是和平产业又能给国家带来高附加值收入的行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提供金属材料、光学玻璃、电力燃料的优先供应,还将佳能相机指定为最佳出口商品,以上举措带动了整个日本相机工业的复苏。1946年时日本的相机产量极少,多数为残留原件组装而成,到了1950年,各种相机共生产了10万余台,全部刻上“Made in Occupied Japan”的字样远销各国,成为换取外汇、以度时艰的主力。
在我们的藏品中有一台 Petri 120折叠机(图10)。Petri翻译为“培脱丽”或“百丽”,该公司成立于1918年,名称为“Kuribayashi”相机工厂,生产的相机型号和品牌五花八门。这款Petri 120 生产于1948年,是该公司首次使用Petri名称。在被占领时期,选择Petri作为公司和商品的新名称,目的是更好的在海外市场销售。该机画幅标称尺寸为6×4.5厘米,采用了Petri Anastigmat 75毫米F3.5镜头,光圈为3.5、4.5、6.3、9、12和18(注意,12、18的光圈极为罕见);快门速度为1、1/2、1/5、1/10、1/25、1/50、1/100、1/300、T、B门。相机可以平视及俯视取景,平行取景器可弹出。尽管这台相机外表稍旧,但各种器件操作依然流畅。
还有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推拉式迷你小相机——KONAN–16 Automat(图11)。KONAN 16是Konon Camera公司和Chiyodo Kogakce Seiko 公司(C.K.S.)1950年~1957年生产的产品,金属机身,内藏ROKKOR 25毫米F2.8镜头,机身尺寸为72×46×23毫米。看到C.K.S的字样,了解日本相机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Minolta(美能达)公司在1962年更名前曾使用的名称,ROKKOR镜头也是Minolta公司的专有产品。历史上KONAN公司因财政困难于1957年被美能达收购,KONAN 16由此拉开了M-16长达25年的生产序幕。我们收藏的KONAN–16 Automat相机机身上刻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是此类相机中的早期产品。
还有一款非常袖珍、好玩的相机Petal(图12),是日本樱花公司于1949年前后推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相机。固定光圈、固定快门(I)和B门,片夹中装入一个直径25毫米的感光胶片,可产生6个6毫米的影像。这样一个握在手中也很难被人察觉的相机,也被按照GHQ的规定,老老实实地刻上了“Made in Occupied Japan”。
与此同时,尼康系列、柯尼卡系列、奥林巴斯系列和玛米亚系列的相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只要出口则必须烙上“Made in Occupied Japan”之印。不知人从天上掉到地上是什么感觉,也不知今天的日本人还是否记得被占领时期的境遇。但有一点要正视:“被占领时期”的励精图治,为日本相机十几年后称霸世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