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天气、运动场地、人际关系等环境的变化,以及消极情绪、认知不足、归因的不正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自我效能进行了研究。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很多,但在中学生当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对事物的兴趣、认知、情绪、意志品质等方面。
1.自我效能的兴趣因素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当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后,他们就会主动地练习,通过练习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所认识,对完成这项运动也就会有很强的信念和期望,对这项运动的自我效能也就相对提高。而自我效能较高的学生对完成某项运动产生很强的信心和期望后,就会更乐意做这项运动,经历过胜利的喜悦,对该项运动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自我效能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效能是完成一件事或任务所具有的信心与把握。在体育运动中,中学生对一项运动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将会经常地去做,去完成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对完成这一项运动就会有很强的信心。反之,他们对一项运动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将不会经常做这一项运动,甚至不去做,那么当要他们去完成这项运动时,就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自我效能低下。
2.影响自我效能的认知因素
中学生通过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的掌握,就能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个体的行为要受到思维的支配,而思维的一个主要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预测未来的行为结果。人类的目的性行为大多受到预期目标的调节,而预期目标的如何设定,则要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自我效能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水准也就越高。目标的挑战性程度构成了个体内在动力过程的一个因素,它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从而决定了个体活动的实际成就。
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效能还通过归因和对行为控制点的知觉,来影响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并进而影响活动的效率,一般来说,自我效能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能。同样,在控制点知觉方面,自我效能高,个体会觉得能够通过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而效能低,就会认为行为结果完全是由环境控制的,自己无能为力。积极的认知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同时积极的情绪又能更加促进积极认知。
3.影响自我效能的情绪因素
情绪是一些身体的变化和情感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界都认为情绪是由四种成分组成的:(1)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当我们感知事物时,就会存在情绪体验;(3)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一些人称之为“行动潜能”(Frijda,1986),这可能与实际行为相联系。此外,行为有时被抽象地看作个体之间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作用;(4)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多数是情绪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情绪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也是很广泛的,它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影响自我效能的情绪通常分为两种。
3.1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对自我效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要是好,那么他的自我效能就会高,可以说积极的情绪促进了自我效能的提高。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积极情绪如愉快、满足、高兴、欣慰、欢乐等就会占绝对优势,身心也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控制环境,例如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会提高,思维会加强,认知也会加强,对自我评价、自我能力都有很强的信心。
3.2消极的情绪
在人的行为中,消极情绪会阻碍认知行为。比如人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这些消极情绪都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中学生具有这些消极情绪时,他们常常担心自己应对能力不足,感到环境中充满危险,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者防卫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固有的一种属性,而是建立在个体应对效能感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一种关系属性。
抑郁状态在中学生中间是非常多的。焦虑通过自尊受挫途径产生反应,导致抑郁状态。自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它总是体现于个体生命活动的不同领域,只有当个体在某一领域的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和目标时,自尊才能保持。若个体对自己达到这些目标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自尊就会受到损伤,进而导致自己情绪上抑郁寡欢。例如很多肥胖的学生自悲,而抑郁寡欢、孤僻,从而导致了自我效能低下。再如:自卑心理重的学生往往抑制了其自我效能,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4.影响自我效能的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优良的意志品质,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对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行为,只有心理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才会做到。
坚强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丰富和升华情感。人可以通过意志调节来控制情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战胜不良的情绪,他们会主动采取有效的办法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并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他们往往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意志活动中,意志坚强的人能克服一个个困难,产生丰富而高级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深刻,情感的境界越来越高,尤其是经历过巨大的意志努力取得成功以后,人们会获得情感上质的飞跃。
学生在意志力低的情况下,对完成某一项任务不会有持久的信念,当学习难度提高,挑战难度加大时,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期望就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而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时,就可以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意志行动的成功经验,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由此可以看出,意志的自我效能比平时的自我效能对行为结果影响要高得多。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很多,但在中学生当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对事物的兴趣、认知、情绪、意志品质等方面。
1.自我效能的兴趣因素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当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后,他们就会主动地练习,通过练习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所认识,对完成这项运动也就会有很强的信念和期望,对这项运动的自我效能也就相对提高。而自我效能较高的学生对完成某项运动产生很强的信心和期望后,就会更乐意做这项运动,经历过胜利的喜悦,对该项运动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自我效能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效能是完成一件事或任务所具有的信心与把握。在体育运动中,中学生对一项运动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将会经常地去做,去完成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对完成这一项运动就会有很强的信心。反之,他们对一项运动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将不会经常做这一项运动,甚至不去做,那么当要他们去完成这项运动时,就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自我效能低下。
2.影响自我效能的认知因素
中学生通过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的掌握,就能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个体的行为要受到思维的支配,而思维的一个主要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预测未来的行为结果。人类的目的性行为大多受到预期目标的调节,而预期目标的如何设定,则要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自我效能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水准也就越高。目标的挑战性程度构成了个体内在动力过程的一个因素,它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从而决定了个体活动的实际成就。
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效能还通过归因和对行为控制点的知觉,来影响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并进而影响活动的效率,一般来说,自我效能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能。同样,在控制点知觉方面,自我效能高,个体会觉得能够通过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而效能低,就会认为行为结果完全是由环境控制的,自己无能为力。积极的认知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同时积极的情绪又能更加促进积极认知。
3.影响自我效能的情绪因素
情绪是一些身体的变化和情感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界都认为情绪是由四种成分组成的:(1)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当我们感知事物时,就会存在情绪体验;(3)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一些人称之为“行动潜能”(Frijda,1986),这可能与实际行为相联系。此外,行为有时被抽象地看作个体之间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作用;(4)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多数是情绪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情绪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也是很广泛的,它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影响自我效能的情绪通常分为两种。
3.1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对自我效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要是好,那么他的自我效能就会高,可以说积极的情绪促进了自我效能的提高。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积极情绪如愉快、满足、高兴、欣慰、欢乐等就会占绝对优势,身心也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控制环境,例如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会提高,思维会加强,认知也会加强,对自我评价、自我能力都有很强的信心。
3.2消极的情绪
在人的行为中,消极情绪会阻碍认知行为。比如人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这些消极情绪都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中学生具有这些消极情绪时,他们常常担心自己应对能力不足,感到环境中充满危险,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者防卫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固有的一种属性,而是建立在个体应对效能感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一种关系属性。
抑郁状态在中学生中间是非常多的。焦虑通过自尊受挫途径产生反应,导致抑郁状态。自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它总是体现于个体生命活动的不同领域,只有当个体在某一领域的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和目标时,自尊才能保持。若个体对自己达到这些目标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自尊就会受到损伤,进而导致自己情绪上抑郁寡欢。例如很多肥胖的学生自悲,而抑郁寡欢、孤僻,从而导致了自我效能低下。再如:自卑心理重的学生往往抑制了其自我效能,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4.影响自我效能的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优良的意志品质,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对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行为,只有心理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才会做到。
坚强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丰富和升华情感。人可以通过意志调节来控制情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战胜不良的情绪,他们会主动采取有效的办法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并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他们往往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意志活动中,意志坚强的人能克服一个个困难,产生丰富而高级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深刻,情感的境界越来越高,尤其是经历过巨大的意志努力取得成功以后,人们会获得情感上质的飞跃。
学生在意志力低的情况下,对完成某一项任务不会有持久的信念,当学习难度提高,挑战难度加大时,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期望就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而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时,就可以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意志行动的成功经验,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由此可以看出,意志的自我效能比平时的自我效能对行为结果影响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