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引导下经胃穿刺覆膜金属支架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初步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hao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临床应用胆道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长海医院接受内镜超声( EUS)引导下经胃胰腺假性囊肿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引流的11例患者病例和随访资料。引流方法采用EUS引导下经胃壁穿刺至囊腔,置入导丝,用囊肿切开刀进行针道扩张,置入金属覆膜支架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囊肿消失后拔除支架。评价操作成功率、治愈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例患者均完成囊肿穿刺、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引流术,手术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并发感染,1例患者发生支架移位,无出血、穿孔、死亡病例。其中7例已完成支架拔除术,囊肿均完全消失。结论 EUS引导下经胃穿刺胆道覆膜金属支架引流胰腺假性囊肿手术成功率、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他文献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1]。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1-2]。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患者体质量,改善血糖控制水平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胃镜下治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治疗手段逐步增多。十二指肠空肠套管(DJBS)正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项新兴的胃镜下肥胖治疗手段,它通过模拟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达到治疗效果,不仅可有效减轻体质量也可通过独特机制改
期刊
患者男,36岁,因便血5 h于2013年11月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下解暗红色血便2次,量约100 ml,伴头晕、心慌、乏力等不适。12岁时曾因左侧臀部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目前左侧卧位久时仍感隐痛;5年前曾有大便发黑、乏力病史,后自行好转。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疾病。急诊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38 g/L。入院体检:手足、胸背、臀部皮肤未见明显皮疹、蜘蛛痣等,左侧臀部可见手术疤痕,全腹软,上腹轻度
期刊
食管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都需要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干预,而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预判关乎着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判断食管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深度的方法主要有普通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等。自2010年起,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普通内镜、超声内镜、NBI-ME判断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期刊
结肠镜检查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标准工具。通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同步切除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从而达到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目的。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尤其是小息肉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定量评估消化内镜中心及肠镜医师利用结肠镜检出腺瘤性息肉的能力,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在2006年结肠癌筛查与监测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将腺瘤检出率( adeno
期刊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
期刊
患者男,56岁,因上腹部不适伴纳差2个月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曾行肝癌根治术,术后予伽马刀放射治疗13次(具体诊疗过程不详),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胀,伴食欲减退,外院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残肝内多发转移灶、胃体下部及胃窦部胃壁增厚水肿伴周围多发小淋巴结,外院胃镜检查见胃窦一深溃疡形成、底覆白苔、周围黏膜隆起(提示放射性胃炎),活检病理提示(胃窦)黏膜慢性炎伴纤维肉芽肿组织增生及表面大量炎性坏死渗
期刊
目的 :探讨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112例内镜操作后出现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实验组(留置三腔胃肠管及肠内应用雷贝拉唑片剂)与对照组(留置传统胃管及静脉使用奥美拉唑针剂)之间腹痛、腹胀的缓解率、胃液pH值、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保守治疗成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6 h内腹痛缓解率61.3%、12 h腹痛缓解率83.2%,均明显
结肠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1],大多数通过“腺瘤-癌”的途径发生演变,演变过程平均需要10~20年,这使得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预防结直肠癌成为可能[2]。结肠腺瘤发展成浸润性癌的年转化率约为0.25%[2],但进展期腺瘤[3](具备直径≥10 mm、有25%以上的绒毛成分、有高级别异型增生中的任一条即可)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年转化率高达2.6%~5.7%[4],值得临床高度重
期刊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疾病最可靠的方式之一,然而常规空气灌注式结肠镜检查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不适,导致一些患者不愿接受检查,甚至可能因惧怕检查而延误严重肠道疾病的最佳诊治时机,因此探求更好的结肠镜检查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来有文章报道用注水法行结肠镜,为更客观地评价注水法在肠镜检查中的意义,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 Meta分析,旨在定量评价行注水法结肠镜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