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上 俗成于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说社会风气,人们经常引用一句典语:“风起于上而俗成于下。” 意思是,风气是由社会领导层面倡导和推行的,而要变成一种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地域性的习惯和通例,力量却在普通民众之中。一个制度规定、一种风气倡导,倘若不能推延普及到民众之中,变成群众的自觉遵循,即使意义远大、前程美好,亦无实际意义。
  风气是自上而下的,习俗则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自下而上的。一种风气,要由领导层面的倡导,转化为社会民众的自觉习惯,关键靠做,“做”是连接风与俗的中介和链条。然而,“做”从谁始?亦即风气建设应从哪个层面首先做起?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口号,一种叫“从我做起”,一种是“从上做起”。前者的意思是,风气建设涉及全社会,如同八年抗战,“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自律貢献之责;后者的意思是,风气是由上而下倡导的,关键是从领导者层面做起。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对立。“从上做起”的含义比较清楚,不致发生什么歧义;而“从我做起”,如果是由一个领导者群体提出的口号,在老百姓的眼里,则与更为体现风气建设实质指向的“从上做起”已经没有区别。
  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十分清楚这个道理的。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对侍臣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他的这个看法,与近年来我们反复引用过的那句民谚,“打铁先要自身硬”,其主旨是完全一样的。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又向侍臣讲了更加深刻的心得:“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贞观政要.慎所好》)这个“器水论”,主张的仍然是“从上做起”,用“上之所好”引领“下之所行”。作为封建君主,李世民的“从上做起”当然是从维护封建“家天下”统治之需要出发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从上做起”在主旨上有着质的区别,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有着相同的借鉴意义。
  在今天,“从上做起”的“上”首先指的是职务居上者,如县之于乡,市之于县,省之市……“从上做起”首先在于道德自律,“上”应为“下”的楷模。不仅应当“一级说给一级听”,更就应“一级做给一级看”。现在尽管建立这样的道德秩序仍属于无奈,层次也不够高,但这对于维系整个社会道德心理的平衡,仍然十分必要。然而,建立这样的道德秩序,仅靠居其上者的“内心自省”远远不够,还必须由整个社会制订必要道德规范以为绳墨。实际上,这样的规范,我们并不缺乏,只是这些规范所施之的人群发生了错位。有人说,这些年的道德要求,对干部进行的“廉洁自律”教育,对群众进行的是“三个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进行的是“雷锋精神”教育——共产主义精神之谓也,也就是要求孩子们,“从小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种说法虽然不太全面,但各种媒体的报道来看,似乎又在不时地暗示着这样的事实。这种事实的本身,势必对整个社会风气建设带来消极的后果。
  提倡“从上做起”,并不否定“从我做起”。作为一种道德自律,“从我做起”不仅必要而且是“俗成于下”的标志。尽管在党风、政风实现根本好转尚需要一个过程的情况下,至于一般群众、一般党员,“从我做起”即便只为办一件百分之百正当而又合法的事情,不求人情,不走“后门”,往往会遇到很多麻烦和挫折,生发出诸多不解和困惑,客观需要以“从上做起”中居“上”的那部分人严格自律。倘若这个“从我做起”中的“我”不肯“自律”,一般群众的“我”只能徒唤奈何而已。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作为一般群众的“我”,眼睛可以只盯着领导层面的“我”自律而忽视自身的“从我做起”。唯物辩证法则表明,“风”与“俗”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着的矛盾体,二者同样在矛盾中消长,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这几年一些地方社会风气腐败,既有“老虎”作恶,也有“苍蝇”作祟,“老虎”与“苍蝇”成了腐败风气的共生物。光打老虎,不拍苍蝇,苍蝇很可能会成长为会飞的老虎;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新的苍蝇又会化蛆重生,更加有恃无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中央高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大旗,“打老虎”打出得是法纪的堂堂威严,“拍苍蝇”拍出得是廉政的良好环境,双关齐下、标本兼治,彰显得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社会风气建设情同此理,“从上做起”行的是风范,将产生“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从我做起”树得是风尚,人人“从我做起”,源清流洁,清风习习,共同构成了社会文明的精神实体,并垒起厚重国体的风气基础。在这里,党风与国风、政风与民风,便真正实现了“风起于上而俗成于下”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教授)
  通信地址:济南市大纬二路149号中区55号
  邮政编码:250001   联系电话:13310615552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4日,中央文明办在甘肃金昌举行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揭晓了11月“中国好人榜”名单,“好将军”冷宽等108人上榜。   冷宽的雷锋情怀   冷宽,海军原副政委,中将军衔,雷锋生前战友。有人说,冷宽是雷锋团走出的身上雷锋元素最多的领导干部。   冷宽与雷锋有过2年零8个月密切交往。雷锋牺牲前后他参与了大量对雷锋的宣传工作。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的日子
期刊
他是个农民,论坛版主,网络作家,他在人民大会堂文艺座谈会上被习总书记点名。他说:我觉得我应该支持这个国家,我觉得我应该回报这个国家。他,就是花千芳。  记:中央召来文艺座谈会是怎么邀请你的,怎么通知要你去参加会议的?  花:那是10月13号下午4点钟,我正在市场买水果,电话就来了。说我是中国作协的,我不是骗子,说邀请我上北京参加个座谈会。他告诉我穿便装,会上不用你发言,我一听可能是老专家讲课,教你
期刊
2014年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赴内蒙古阿尔山,顶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从报道的图片上可以看到,在这次慰问中,习近平总书记身穿07荒漠迷彩作训大衣,头戴07军官版栽绒皮帽。这顶帽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雷锋帽”。   因雷锋闻名中外的解放军55式冬常服军帽   微博网友@东东枪曾略带戏谑的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
期刊
惊闻张万年上将去世后,我打开《张万年传》,重读将军的传奇人生;听到姚贝娜歌手病故后,我打开电脑,一遍遍地听着她的歌《天耀中华》《红颜劫》,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对于前者,我是敬爱并哀悼;对于后者,我是怜爱并痛惜。我深信,前者必因功业而不朽;后者必因美丽而永恒。  将两者的去世放在一起,我解读不出“国人不懂感恩、不崇尚英雄”的宏大命题,更联想不到“不善待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日老战士”、“重蹈清朝覆辙”
期刊
“我也向雷锋学习”,毛泽东最早知道雷锋这个名字,是在看了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雷锋的报道,特别是看了摘发的“雷锋日记”后。1963 年 2 月初,《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同时摘发了雷锋的部分日记,《解放军报》还连续发了题为《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三篇社论。毛泽东仔细阅读后,在一次谈话时曾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 :“雷
期刊
渐渐地,天气凉了,风也冷多了。西藏高原的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早晨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刮一样,两脚就像两块冰。城市尚且如此,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那个寒冷而闭塞的山区里,经受的是怎样的煎熬啊!西藏昂仁县偏远山区孔隆乡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经受严冬的煎熬呢?  看到我们记者到来,孩子们一窝蜂的从教室跑出来,又羞涩而腼腆的抿着嘴笑, 在他们空灵纯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真
期刊
雷锋生前所在团是一支英雄部队.1947年9月1日,活动在晋南一带的地方武装在中共襄陵县委书记姚登山的领导下,组建了“襄陵独立团”,被编入太岳军区19分区45团,这就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前身。这只部队组建后,先后参加了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和入川剿匪战斗,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部队由步兵改为工程兵,1958年进驻营口。1992年转隶为第64集团军。1998年大裁军,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陆
期刊
2014年12月9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有名的“赤脚医生”曾伟,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授予“最美乡村医生”称号。作为邓州“编外雷锋团”彭桥镇卫生排排长的曾伟,在此之前,就曾因医术精湛和扶危救困的仁爱之心,先后被评为“民间中医名医”、“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邓州市首届十大新闻人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  彭桥镇位于豫鄂两省3县(市)交界地,曾伟1993年从原南阳卫校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
期刊
《雷锋》杂志创刊,邀我写点什么。却之不恭,无奈我已八十五岁,无力著长文,便写了一套散曲应命,并略作說明。   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却平凡而伟大。他只活了二十二岁,然而他的生命却永垂不朽。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是在他的血液中,又流淌和充溢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华。《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人间之至善,应该像流水一样无所不在。而雷锋正是这样,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期刊
刘广金是中国书画院院士、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创新科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院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客座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艺博林轩画院名誉院长  劉广金195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仲宫,酷爱丹青40年。多年从事军队和地方文化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功底。199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由于倾爱“天下无双绝,人间第一香”的花王牡丹,则潜心研究,水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