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坐针毡”是楼仲平总结自己30年商海生涯的关键词。他解释说,“针毡”就是坐不稳,就是居安思危与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
仲平,这个48岁的“吸管大王”,有着30年的商海生涯,他把吸管这种超低溢价的附加产品,做了品牌、建了标准,做到两亿元人民币的产值,还与跨国巨头企业打了一场硬仗,战绩甚至被收录于商学院教材……
然而吸管的溢价太低了,这种小商品甚至比不过纽扣——它的溢价只能以厘计。也许正因为如此,楼仲平不得不“如坐针毡”:快人一步才能在行业动荡与巨头“绑架”中抢占商机。
断腕:砍掉最大的客户
楼仲平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部门办公室。除了楼仲平,另外还有三名员工,一位是助理,协助管理生产和经营;其余两位是网络管理员,负责双童企业官微管理和楼的个人微博更新维护。
现在用微博的老板并不稀奇,但楼仲平不像其他老板,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电子商务,他的双童吸管厂是国内最早一批B2B网站的付费用户。
1995年,楼仲平当时刚刚为公司注册了“双童”商标,在图文复印社里看到电脑,大感兴趣,回家后没几天就买回一台486电脑。他学着上网,顺手还搜索了一下有没有生意可做。
“我们当时很好奇,还进到美国国防部网站去看,不过什么也看不懂。”楼仲平不会英语,就找来大学生帮忙,白天在国外的网站搜索,晚上就发传真,直接传到那些网站显示的传真机上。
当时国外不少企业在B2B网络上正求贤若渴。靠着这种“土洋结合”的方法,楼仲平每晚至少能拿到一两个客户的回复。
从1998年到2002年短短五年里,双童的外贸客户名单中已经不乏Dollar Tree、沃尔玛、英国特易购等超级企业。双童吸管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甚至达到30%。
借着外贸生意,楼仲平一路春风得意。反观国内,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国内,使得原本就处于混战的吸管行业雪上加霜,行业一时间哀鸿遍野。趁此时机,楼仲平一下将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吸管厂收入麾下,双童呈现爆炸式发展。2001年,双童问鼎全球最大吸管厂。
外人看来风光无限:以沃尔玛为首的5家超级企业的订单量占到双童整个收益份额的八九成。量大、稳定,对方又是信誉极佳的名牌企业——能差到哪里去?
“现在谁说他是沃尔玛的生产商,门外汉一定都觉得这个企业了不起,但业内的人都清楚,那是最惨的劳动,产品要求高,风险极大,结算还给你压到最低。”那90%的订单量,在楼仲平看来无异于被大客户掐住了咽喉。
从大企业给楼仲平开出的结算项就可见一斑。结算项通常包括人工、能源消耗、原材料,“完全没有工艺一说。他们会摸清楚电一度多少钱,水一吨多少钱,结算项里只在这个数字上略多”。
在这些大客户面前楼仲平没有话语权。在当时甚至现在,这也是“中国制造”的常态。楼面临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靠规模效益,继续拿订单;要么放弃这九成的订单,另找销路。
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楼仲平说:“尤其当你发现,当初助你夺城的绝招已然成为你如今守城的阻碍时,你必须割断以往习以为常的供给,寻求新的补给,这个过程最最痛苦。”
楼仲平决定断腕,第一刀就砍在最大的客户上。在Dollar Tree的订单按时发来时,楼仲平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迂回:先打动经销商
“我当时只有一个原则,如果1个大客户顶10个小客户,我为什么不去找10个小客户来做生意呢?大客户他说了算,小客户我们能商量。”楼仲平要求公司所有市场和销售人员走出办公室,在市场中去找客户,建立新渠道。之前,这些市场和销售人员只需要打电话和发邮件。
楼仲平自己也没闲着,他想为吸管找到更广阔的渠道,他先看中的是商超,因其兼具经销商和终端的双重身份。另外,楼甚至在考虑给吸管做“零售”,他认为单个咖啡馆和会所也会是高利润市场。
但想进商超,商品必须有条码,要条码首先得有产品标准,吸管没有。楼仲平的应对方式也很简单,没有那就去建一个,就如同1995年时,他为吸管注册商标一样。
楼仲平的“双童”是义乌的第70个注册商标,也是吸管的第一个品牌。当时所有的吸管生产商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种包装,包装上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图案,“尽管厂家完全不一样,但买家就认这个图案”。
刚刚创业的楼仲平花了2000元注册了这个商标。为了双童商标的独家性,他还在义乌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几乎是挨家挨户地拜访,说服同行放弃使用这个商标。
“有品牌才有溢价,但吸管不像其他品类,它的品牌力至多能渗透到经销商一环。”楼仲平说,“一个消费者到冷饮店去,他会对饮料的牌子做选择,却不会说我要某某牌子的吸管。事实上,吸管在消费者潜意识里就是没有牌子的,是免费的,很多人就认为我做品牌是白做。”
楼仲平当然不想白做,他只是选择一种更迂回的办法——先打动经销商。逃离大客户后,双童的品牌积累已经在经销商一环颇具成效,楼仲平便开始频繁拜访相关部门,极力促成产品标准的建立。
之后几个月,楼仲平找其他国家的标准作参考,活动各方关系,最终促成标准出台。双童吸管进驻商超,成为第一家摆脱做配套,并开辟全新流通市场的吸管企业。
待双童进入各地会所、冷饮店和咖啡馆后,楼仲平已经全权把握了议价权和生产自主权。不久之后,连一些趾高气扬被楼砍掉的大客户也调转头来找他。
如今,就算双童已不再是产能意义上的全球最大吸管企业——此位置两年前已被一家做配套生产的企业占去,但双童在业内的毛利率仍是最高的。
细分:精明是逼出来的
走进义乌双童工厂的18亩土地,工人们最先介绍的是:这工厂宿舍特别棒。据说“吸管大王”的工厂宿舍是按照三星级标准修建,而整个厂区的管道是一个循环系统,非常节能。 楼仲平说做这些真正的初衷都是产业的倒逼。“尽管双童毛利率在业内是第一,但由于吸管的特殊性,企业的盈利当量终究有限,只能节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楼仲平说,“双童目前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是义乌平均水平的十多倍。”末了,他还补充说:“给员工宿舍用那么贵的东西,其实也是节省,水龙头、铁门至今没有坏过。”
楼仲平的精明是逼出来的,吸管的特殊性让他习惯活在危机感中,他对未来的用工趋势并不乐观,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渠道的下沉似乎又快到天花板。
而此时大环境也在变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管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事实。据悉,如今中国的人工成本已是越南、缅甸的3倍。如何以现在的高成本实现盈利?楼仲平再提出倒逼的突围方向,尝试挑战习惯的零溢价权宿命,做产品深加工,将一根吸管真正做出百般变化。
内因外因殊途同归,但要将目标落地并非易事。销售高端产品,意味着楼仲平要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业务模式和流程,需要他重新组建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开始新一轮的渠道筛选。也就是说,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首先是内部整合。楼仲平在企业内部成立若干项目部,将每年的创新目标下包到组,成立专项奖金鼓励员工创新。与此同时,他自己也是创新的主力。
在双童样品间中,能看到各种造型的艺术吸管,供两人共吸的情侣吸管、带有风车的玩具吸管、能做成眼镜框的艺术吸管、能测温变色的多功能吸管,还有能帮助小孩子吃药的功能吸管……据说这些吸管大多都是楼仲平创意、设计的。
毫无设计背景的楼仲平每天都在找灵感——他在网上搜集各种创意图片或设计,寻找可用于产品的新点子。楼仲平一直没有离开网络,他是微博最早的一批用户,他甚至于2010年创办了一个垂直贸易平台,在风头正劲的电商平台上小试牛刀。但最终,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创意和渠道开发上。
在渠道上,楼仲平越来越倾向于将吸管向高端市场进发,包括国内外的会所、咖啡馆和各种小资情调的书吧。这些登入“大雅之堂”的吸管,溢价高出普通吸管数倍。市场人员在与这些终端接触时,会现场演示,还会不定期向这些潜在终端投放新产品宣传小册。
有人认为楼仲平纯粹是爱折腾。早在地产大热之时,就有朋友邀请他去投资地产生意,但他婉拒了:“如果我赚了那么容易的钱,吸管这么辛苦的钱势必没法赚了。”(编辑/张本科)
仲平,这个48岁的“吸管大王”,有着30年的商海生涯,他把吸管这种超低溢价的附加产品,做了品牌、建了标准,做到两亿元人民币的产值,还与跨国巨头企业打了一场硬仗,战绩甚至被收录于商学院教材……
然而吸管的溢价太低了,这种小商品甚至比不过纽扣——它的溢价只能以厘计。也许正因为如此,楼仲平不得不“如坐针毡”:快人一步才能在行业动荡与巨头“绑架”中抢占商机。
断腕:砍掉最大的客户
楼仲平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部门办公室。除了楼仲平,另外还有三名员工,一位是助理,协助管理生产和经营;其余两位是网络管理员,负责双童企业官微管理和楼的个人微博更新维护。
现在用微博的老板并不稀奇,但楼仲平不像其他老板,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电子商务,他的双童吸管厂是国内最早一批B2B网站的付费用户。
1995年,楼仲平当时刚刚为公司注册了“双童”商标,在图文复印社里看到电脑,大感兴趣,回家后没几天就买回一台486电脑。他学着上网,顺手还搜索了一下有没有生意可做。
“我们当时很好奇,还进到美国国防部网站去看,不过什么也看不懂。”楼仲平不会英语,就找来大学生帮忙,白天在国外的网站搜索,晚上就发传真,直接传到那些网站显示的传真机上。
当时国外不少企业在B2B网络上正求贤若渴。靠着这种“土洋结合”的方法,楼仲平每晚至少能拿到一两个客户的回复。
从1998年到2002年短短五年里,双童的外贸客户名单中已经不乏Dollar Tree、沃尔玛、英国特易购等超级企业。双童吸管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甚至达到30%。
借着外贸生意,楼仲平一路春风得意。反观国内,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国内,使得原本就处于混战的吸管行业雪上加霜,行业一时间哀鸿遍野。趁此时机,楼仲平一下将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吸管厂收入麾下,双童呈现爆炸式发展。2001年,双童问鼎全球最大吸管厂。
外人看来风光无限:以沃尔玛为首的5家超级企业的订单量占到双童整个收益份额的八九成。量大、稳定,对方又是信誉极佳的名牌企业——能差到哪里去?
“现在谁说他是沃尔玛的生产商,门外汉一定都觉得这个企业了不起,但业内的人都清楚,那是最惨的劳动,产品要求高,风险极大,结算还给你压到最低。”那90%的订单量,在楼仲平看来无异于被大客户掐住了咽喉。
从大企业给楼仲平开出的结算项就可见一斑。结算项通常包括人工、能源消耗、原材料,“完全没有工艺一说。他们会摸清楚电一度多少钱,水一吨多少钱,结算项里只在这个数字上略多”。
在这些大客户面前楼仲平没有话语权。在当时甚至现在,这也是“中国制造”的常态。楼面临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靠规模效益,继续拿订单;要么放弃这九成的订单,另找销路。
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楼仲平说:“尤其当你发现,当初助你夺城的绝招已然成为你如今守城的阻碍时,你必须割断以往习以为常的供给,寻求新的补给,这个过程最最痛苦。”
楼仲平决定断腕,第一刀就砍在最大的客户上。在Dollar Tree的订单按时发来时,楼仲平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迂回:先打动经销商
“我当时只有一个原则,如果1个大客户顶10个小客户,我为什么不去找10个小客户来做生意呢?大客户他说了算,小客户我们能商量。”楼仲平要求公司所有市场和销售人员走出办公室,在市场中去找客户,建立新渠道。之前,这些市场和销售人员只需要打电话和发邮件。
楼仲平自己也没闲着,他想为吸管找到更广阔的渠道,他先看中的是商超,因其兼具经销商和终端的双重身份。另外,楼甚至在考虑给吸管做“零售”,他认为单个咖啡馆和会所也会是高利润市场。
但想进商超,商品必须有条码,要条码首先得有产品标准,吸管没有。楼仲平的应对方式也很简单,没有那就去建一个,就如同1995年时,他为吸管注册商标一样。
楼仲平的“双童”是义乌的第70个注册商标,也是吸管的第一个品牌。当时所有的吸管生产商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种包装,包装上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图案,“尽管厂家完全不一样,但买家就认这个图案”。
刚刚创业的楼仲平花了2000元注册了这个商标。为了双童商标的独家性,他还在义乌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几乎是挨家挨户地拜访,说服同行放弃使用这个商标。
“有品牌才有溢价,但吸管不像其他品类,它的品牌力至多能渗透到经销商一环。”楼仲平说,“一个消费者到冷饮店去,他会对饮料的牌子做选择,却不会说我要某某牌子的吸管。事实上,吸管在消费者潜意识里就是没有牌子的,是免费的,很多人就认为我做品牌是白做。”
楼仲平当然不想白做,他只是选择一种更迂回的办法——先打动经销商。逃离大客户后,双童的品牌积累已经在经销商一环颇具成效,楼仲平便开始频繁拜访相关部门,极力促成产品标准的建立。
之后几个月,楼仲平找其他国家的标准作参考,活动各方关系,最终促成标准出台。双童吸管进驻商超,成为第一家摆脱做配套,并开辟全新流通市场的吸管企业。
待双童进入各地会所、冷饮店和咖啡馆后,楼仲平已经全权把握了议价权和生产自主权。不久之后,连一些趾高气扬被楼砍掉的大客户也调转头来找他。
如今,就算双童已不再是产能意义上的全球最大吸管企业——此位置两年前已被一家做配套生产的企业占去,但双童在业内的毛利率仍是最高的。
细分:精明是逼出来的
走进义乌双童工厂的18亩土地,工人们最先介绍的是:这工厂宿舍特别棒。据说“吸管大王”的工厂宿舍是按照三星级标准修建,而整个厂区的管道是一个循环系统,非常节能。 楼仲平说做这些真正的初衷都是产业的倒逼。“尽管双童毛利率在业内是第一,但由于吸管的特殊性,企业的盈利当量终究有限,只能节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楼仲平说,“双童目前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是义乌平均水平的十多倍。”末了,他还补充说:“给员工宿舍用那么贵的东西,其实也是节省,水龙头、铁门至今没有坏过。”
楼仲平的精明是逼出来的,吸管的特殊性让他习惯活在危机感中,他对未来的用工趋势并不乐观,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渠道的下沉似乎又快到天花板。
而此时大环境也在变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管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事实。据悉,如今中国的人工成本已是越南、缅甸的3倍。如何以现在的高成本实现盈利?楼仲平再提出倒逼的突围方向,尝试挑战习惯的零溢价权宿命,做产品深加工,将一根吸管真正做出百般变化。
内因外因殊途同归,但要将目标落地并非易事。销售高端产品,意味着楼仲平要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业务模式和流程,需要他重新组建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开始新一轮的渠道筛选。也就是说,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首先是内部整合。楼仲平在企业内部成立若干项目部,将每年的创新目标下包到组,成立专项奖金鼓励员工创新。与此同时,他自己也是创新的主力。
在双童样品间中,能看到各种造型的艺术吸管,供两人共吸的情侣吸管、带有风车的玩具吸管、能做成眼镜框的艺术吸管、能测温变色的多功能吸管,还有能帮助小孩子吃药的功能吸管……据说这些吸管大多都是楼仲平创意、设计的。
毫无设计背景的楼仲平每天都在找灵感——他在网上搜集各种创意图片或设计,寻找可用于产品的新点子。楼仲平一直没有离开网络,他是微博最早的一批用户,他甚至于2010年创办了一个垂直贸易平台,在风头正劲的电商平台上小试牛刀。但最终,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创意和渠道开发上。
在渠道上,楼仲平越来越倾向于将吸管向高端市场进发,包括国内外的会所、咖啡馆和各种小资情调的书吧。这些登入“大雅之堂”的吸管,溢价高出普通吸管数倍。市场人员在与这些终端接触时,会现场演示,还会不定期向这些潜在终端投放新产品宣传小册。
有人认为楼仲平纯粹是爱折腾。早在地产大热之时,就有朋友邀请他去投资地产生意,但他婉拒了:“如果我赚了那么容易的钱,吸管这么辛苦的钱势必没法赚了。”(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