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微一笑很吓人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迭代速度,真是快得惊人。
  前几年,聊天时打一个微笑脸还是表达友好。没过几年时间,其观感已经跟“呵呵”差不多。如今要表达友好,最起码要发一个红彤彤的甜笑,要么是龇牙咧嘴的大笑,最好是表情图,最好还能动来动去。
  一句话,必须足够夸张,足够浓烈。
  如果谁今天还在手机上对你微微一笑,他要么是世外的高人,要么就是故意的冷淡,表达“不至于撕破脸,但不是很开心”这种程度的不满。
  微笑和呵呵明明是一种礼貌,为什么让人感觉闹心?
  表情学家认为,一个人嘴笑而眼睛不笑,这是不开心的假笑。借用心理分析的术语,这种笑容太“节制”了。简单平板,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就像“微笑服务”的服务员,连嘴角上扬的角度都是模具打造。固然是在表达礼貌,同时也在表达:“除了礼貌,我什么都不想给。”
  “可以说脏话吗?不可以。那就微笑好了。”很多人从里面看到的,隐约是这样的冷嘲。哪怕对方明明是在微笑。
  有人从微笑的表情里看到了冷淡。说明我们在网上,被预设的人际态度就是有敌意的。这种投射,这些年越来越显化了。假如没有更明确的信号,我们首先都被默认为是不友好的。你必须非常用力,才可以打破这一预设。


  所谓“用力”,具体地说,就是用更夸张的表情,更炫的表达方式。你需要为自己的友善度举证,举证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以前,打一句“你好”,别人就信了。等“你好”变得约定俗成,你就要打更多字,制造更高浓度。再后来,文字的浓度不够了,就必须用表情。微信原装表情不够了,就要上图片,上动图。也许有一天我们要向别人展现友好度,需要先发一段短视频。
  我们进入了一个“用力”证明自己友善的时代。
  “新世相”做过一个实验,24小时跟人聊天不用表情符号,会是什么体验。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其中三分之一没有坚持到24小时。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当中,一半以上的体验并不好。他们要不断向人解释自己并没有生气。很多人担心自己被误解,担心在别人眼中显得孤傲或是不合群。
  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群体生存法则:所有人必须时时刻刻挖空心思表现自己的友善,谁要是不够用力,就被认为不合群。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在水涨船高。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被裹挟了。你待在一个工作群里,老板随便发一个什么东西,就会有一堆人热烈追捧。你必须立刻跟上。
  想要有诚意地写点什么,在漫天飞舞的表情包中,又不免显得寒酸。要跟上大家的节奏,就只能当网络的搬运工,但又不可以太过廉价地搬运。怎样在复制粘贴的工作中,体现出我好歹付出了一点心血,不是随随便便抄来一条,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好在现在可以发红包了,稍稍减轻了一点麻烦。
  但,也许麻烦才是我们需要的。
  人际关系的温度,本质就是麻烦。网络有时候让人孤独。是因为它总体是为了消灭麻烦而存在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高度可复制性。
  互联网让我们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产品经理还在替我们思考:能不能更快一点,更省事一点?三秒钟能做完的事,绝对不要花五分钟。可以在网上快问快答,就不要拿到现实中费时费力。有什么问题是一个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就用两个表情包。
  每个人都感到别人越来越忙。见个面越来越不容易。看上去,我们是为“微笑”的表情闹心,但背后也许有更大的不满。
  ——其实,再怎么忙,见个面的时间总是有的。问题是你要干什么呢?有什么话在网上说说不就好了吗?一样都是交流,何必那么麻烦?
  这种时候,除了保持微笑,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我们对关系失去感觉的年代。我们既想尽可能快地定义一段关系,又拒绝被别人很快地定义。
  很難从这种两难中解脱出来。孤独感正在侵蚀每一个人。孤独感的一面是不信任,而另一面是渴望信任。我们挖空心思,用最华丽的辞藻,最激烈的表情,甚至可以说是低声下气的姿态回应彼此的渴望:“真的,我把表情包都用遍了。”而我们越是把表情包用遍,距离感知到彼此的温度,反而越远。
  谈恋爱的人都知道,要表达“我喜欢你”,怎么赌咒发誓都没有用。
  最重要是看你花了多少时间。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情商 性格 合群 为人处世  在我小时候,小到还没上学的年纪,经常陪在妈妈身边,看她和别人打牌。那年月,村子里还不流行麻将,打的都是纸牌,是那种像扑克一样可以握在手里的牌,比扑克窄小,打法和麻将类似。  一天下午,妈妈在村西王婶家打牌,我照常站在旁边观看。某一局,打着打着,趁人不备,发现王婶偷偷捡起桌上的一张牌藏在了袖子里。王婶表情还未缓和下来,我就当着大家的面儿,迅速揭穿了她。  现
期刊
【适用话题】善于积累 付出努力刻苦钻研 坚持不懈  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  早年,章太炎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诵出来。”李书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了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如数家珍,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的哪一页都丝毫不差。有这样的背功,章太炎后来成为海内外闻名
期刊
【适用话题】创意 提高效率幸福感 合理安排时间  下午六点钟以后,要是你来到荷兰鹿特丹的一幢大楼前,你会发现,每一间屋子都是空的。不要以为这是一幢新建或者要拆除的楼房,它是布林德电子公司的所在地,上班时间人来人往,业务异常繁忙。  难道他们办公不用桌子吗?这得从2016年年初说起,也许是业务太多,每到下班后,许多员工还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有人似乎在享受一种工作的快乐,可那些下班后有约会
期刊
【适用话题】诗心 诗词与综艺 传统与现代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在“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炮轰中,“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到底好看在哪儿?  除了不断升级的视觉效果和舞台风格外,诗词大会一改过往对文化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以活泼的形式、激烈的赛制“新瓶”装“旧酒”,把各个年龄层次的观
期刊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当小说写到三分之一处时,小说就会脱离作家的手,自己接力写下去。这种说法会不会太不可思议?  一点也不!不过精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之后,那么他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了自己的意志。从此,无论前方有多少条路,他都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条。  所以重点不在三分之一处,那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重点在于何时你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让他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
期刊
【适用话题】崇拜 文化人 诗词之美 外在美与内在美  央视诗词大会火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一时间有了众多粉丝。一个文化类节目,怎么做到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抢了众多娱乐节目的风头的呢?  一、崇拜文化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突然发现,生活里除了香车宝马,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于是,久被遗忘的诗词,重新登上了舞台。  《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个环节叫“看图说诗词”,开始是评委康震老师
期刊
【适用话题】古典诗词 无用与有用 物质与精神  央视与国家语委、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春节期间强势回归,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诗词热。我作为第一场、第七场、第八场的擂主,又成了大家眼中的“背诗机”。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喜欢古诗词,渐渐走上“文艺青年”的不归路。在拿下《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以及这次在《中国诗词大会》崭露头角前,我曾意识到古典文学的“边缘”地位,甚至常常感觉人
期刊
【适用话题】祖孙情 爱 乐观心态 坚持梦想  我的爷爷周有光已有一百岁了。爷爷一生的事业横跨经济和语言文字两大学科,并在耄耋之年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人类文化的探讨。  我出生的时候,妈妈爸爸工作紧张,爷爷奶奶自告奋勇地承担起照顾孙女的重任,时间达六年之久。我至今都记得开始两天爷爷送我去幼儿园的情景。在一个新鲜的地方有玩具有小朋友,我很开心。及至发觉爷爷要走了,我着急地哭泣起来,抱着他的大腿不放。以后
期刊
【适用话题】公正 客观 谦虚 负责任  有光先生虽已逝世,但舆论风波未尽,众多媒体将周老推上神坛,我想已故的周老也深感无奈,对于周老的“汉语拼音之父”的称谓也引发议论,有人提出在上个世纪20年代设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里周老只是其中一员,称其为“之父”,有些过了。斯人已逝,皆后人之评,周有光先生早都说过“不要称我为语言学家,我至多是一个语文工作者”。  我们很多人的学校启蒙教育,都是伴随着a、o、
期刊
人物速写  高度  一个人要想拥有一定的高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没有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没有那份长长的书单,没有三五天读一本名著的经历,董卿怎会被选做《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她又怎会在适当的时机口吐珠玑般说出恰当的诗句?不得不说是长期读书的厚积,奠定了董卿现在的高度。  坚持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在怎样的年代,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学会坚持。即使形体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