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市场化水平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来源 :经济与管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并检验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考察市场化水平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受地方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地方市场化水平越高,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加速“互联网+”战略落地与深入、深化市场改革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实验经济学发展至今学科理论方法几经扩充演变,相关研究覆盖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诞生、发展、壮大、未来四个阶段.诞生阶段因经济学对自然人理论证实证伪的需要,与实验方法结合,产生实验经济学;发展阶段因学科理论的需要,与博弈论、计算机技术结合,开启了对决策的研究;壮大阶段因进一步对行为决策探索的需要,与行为经济学、神经影像学技术结合,对决策深层构成进行研究;未来的实验经济学则是与AI、VR技术结合的“智能经济学”.
消费者信心对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两种情形下消费者信心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封闭经济的情形下,消费者信心会显著影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消费、产出、股票市场、利率水平和失业率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开放经济的情形下,中国的消费者信心对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期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一定“内循环”的独立性,对“外循环”的依赖性逐步下降.后疫情时代应注重国内消费升级,同时关注国际市场信心动向,防范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成就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军事化农业、集体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系统化农业四个阶段,从演进机理、理论特质和话语构建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此为脉络基点,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阶段研判、新发展理念为逻辑引领、新发展格局构建为根本遵循,从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系统、推动农业“三生融合”、打造粮食安全国际循环保障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共同富
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冲击,增强经济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对制造业升级、信息网络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升级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韧性,但促进效应呈下降趋势;信息网络对制造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并呈现异质性特征;制造业升级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资源配置视角,利用中国26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出让显著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招拍挂出让的抑制效应高于协议出让,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2)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服用地的两种供地策略造成土地价格扭曲,进一步加剧土地出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3)相关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导致区域资源错配效应,通过区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