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体系,分生、旦、净、丑等行当,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角色表演体制,秦腔更是如此,这些有深刻美学内涵的表演程式,要求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和“手、眼、口、身、法、步”等表演形式来表现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愁等情绪。
演员入科学习六年甚至十年,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繁复训练中传承、创新戏曲程式,让自身和戏曲程式融合,化于表演中,演员须运用行当程式去塑造角色形象,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塑造好角色,演员还须在理解人物、体现人物、挖掘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舞台表演具有“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的特点及功能。这是基于中国戏曲艺术特点的本质认识,既是以以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表现人物,又是以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来展示演员的戏曲功底,既是人演艺,又是艺托人,作为演员的表演主体与作为角色表演的客体二者互相成全,相得益彰。
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无限的价值,将生活的真实通过艺术加工变为艺术的真实,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故事,传递情感的目的,戏曲产生于“情”,回归于“情”,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即是对这种生活与历史真实之“情”造化为艺术逼真、传神之“情”的过程,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始于对角色人物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人物性格的准确分析,终于准确传神的程式化舞台表现。
戏曲的表演,尽管远离生活,但首先要遵循的是“本色当行”的要求,这是戏曲艺术千年流传的根本基因,是戏曲最重要的美学诉求。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丰富形式。角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必须忠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又要符合人们理想艺术形象的本来面目。演戏就是表演人物,应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有选择的运用程式。 如我在学演《逃国》、《拆书》时,因伍员这个人物在表演中属于做工较多,不断跑圆场,双手挥动马鞭。此外该剧对演员腿功的要求也甚高,劈叉,提腿,又有左右腿交替动作。在学演时,基于对伍员性格及遭遇的理解,我觉得要紧紧贴合人物心理,呈现出其复杂、为难的整体情感特点。由于秦腔中须生行当的特点是注重唱,唱腔需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方可达标,这样的话演员就需将口腔完全打开,大段的唱腔需要通过声音完成人物塑造。同时,结合手、眼、身、发、步等技巧表演,以及精简、抒情的道白,共同助力于人物情感的表现。秦腔名家王保易老师曾说“表现情绪的程式,是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它利用剖析的表现手段把人物内心的秘密淋漓尽致地艺术地展示给观众,以达到高度意境的创作境界。”秦腔的程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运用程式化的动作、技巧,使之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能够增强表现的力度、深度。如捋髯、提袍、甩袖、亮靴底等传统式须生的做功,这些在戏曲表演中,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的表演不要被传统的表演程式所捆绑,要按照人物的剧情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程式,切忌僵化、呆板,或炫耀技巧等。这就要求演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人物有选择的利用程式。
“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传统戏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这里的虚拟指的是演员表演动作技巧之虚,虚只是形式,回归到本位还是实,即情绪之实,审美之实。须生角色由于其行当特点规范所限,人物性格沉稳,情感充沛,在表演中需要极其注意情感表达的收与放,情感的“放”,是汪洋恣肆、信马由缰的夸张化表演,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特点,而“收”则体现的是细节,在大部头的动作与技巧的表达之外,注重其细节,注重人物情绪情感的变化的多重情节点,如能准确拿捏这粗细之间的度,达到收放自如、节节累积的状态,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人物性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为人物的举动增添其合理性,使其合理合情。秦腔传统折子戏《打镇台》中“王震做官太懦弱”的中心唱段表现了县令王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性格,这段唱腔节奏由快转慢,再由慢到快,演员的演唱既要喷口有力,又要在情绪转入较为舒缓的对前朝故事的回忆当中,唱得一板一眼,把人物对包公的敬仰、对秦香莲母子的同情以及对陈世美的憎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最后几句,人物情感达到高潮,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情绪上的剧烈转化和波动,表现出人物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的性格,唱腔要如长空鹤鸣,奇峰突出,以產生剧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演员在表演和演唱中吐字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将唱词准确地送到观众的耳中卜前辈京尉大师谭鑫培就曾这样比喻戏曲演员的咬字:要象嘴里咬着一条“活鱼”,不能咬得过紧,过紧就会咬死(使字音生硬僵死);也不能口松,因为“鱼”是“活”的,稍一口松,“鱼”就跑掉了(即嘴上无力不能响堂打远)。所以咬字实在是演员的一项基本功。既要使“鱼”在嘴里生动活跃,无论唱念,都要抑扬顿挫,流畅悦耳;又要把“鱼”紧紧地叼在嘴里,使得字眼儿清楚,喷口有力,节奏鲜明,响堂打远。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同时达到这样两个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反复练习才行。须生演员除了唱腔之外还要通过刚健细腻的表演来渲染剧情、感动观众。如今的秦腔艺术不再讲究声嘶力竭、粗暴生猛的“吼”字了,而是更多的讲究音色的美感,发音的科学性。秦腔艺术逐渐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日臻完善文明,更具审美价值。“吼”起来的秦腔逐渐远去,但“吼起来”的精神却留下深刻的烙印。
秦腔艺术是诞生于农耕文化成熟时期的大众性、通俗性舞台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代表三秦文化和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价值观念以及黄土高原粗犷、荒蛮、朴实、善良、正直、骠悍民风民俗。它的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唱腔特别是须生唱腔高亢激越、苍凉质朴,清人焦循称它“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表演上大气细腻,真实动人。这些都对演员形成较高的要求,须生演员的演唱应努力做到脆中见亮,厚中藏韵,高峻挺拔,苍劲酣畅,吐字清晰。秦腔有六大板式,演员要运用这些较定型的曲调来表现不同的剧情刻画不同的人物,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不能不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内容在行腔的表现方法上有所处理。若演员的行腔以真实的情感,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就能使观众为之动容。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青年演员,在练功排戏演出之余,要以历史和前辈为师,砥砺继承和发扬传统剧目中的精华,勤勉思考,刻苦练功。同时,一定要以生活为师,做个有心人,体察人性的复杂和真善美。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多做贡献。
演员入科学习六年甚至十年,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繁复训练中传承、创新戏曲程式,让自身和戏曲程式融合,化于表演中,演员须运用行当程式去塑造角色形象,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塑造好角色,演员还须在理解人物、体现人物、挖掘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舞台表演具有“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的特点及功能。这是基于中国戏曲艺术特点的本质认识,既是以以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表现人物,又是以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来展示演员的戏曲功底,既是人演艺,又是艺托人,作为演员的表演主体与作为角色表演的客体二者互相成全,相得益彰。
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无限的价值,将生活的真实通过艺术加工变为艺术的真实,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故事,传递情感的目的,戏曲产生于“情”,回归于“情”,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即是对这种生活与历史真实之“情”造化为艺术逼真、传神之“情”的过程,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始于对角色人物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人物性格的准确分析,终于准确传神的程式化舞台表现。
戏曲的表演,尽管远离生活,但首先要遵循的是“本色当行”的要求,这是戏曲艺术千年流传的根本基因,是戏曲最重要的美学诉求。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丰富形式。角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必须忠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又要符合人们理想艺术形象的本来面目。演戏就是表演人物,应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有选择的运用程式。 如我在学演《逃国》、《拆书》时,因伍员这个人物在表演中属于做工较多,不断跑圆场,双手挥动马鞭。此外该剧对演员腿功的要求也甚高,劈叉,提腿,又有左右腿交替动作。在学演时,基于对伍员性格及遭遇的理解,我觉得要紧紧贴合人物心理,呈现出其复杂、为难的整体情感特点。由于秦腔中须生行当的特点是注重唱,唱腔需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方可达标,这样的话演员就需将口腔完全打开,大段的唱腔需要通过声音完成人物塑造。同时,结合手、眼、身、发、步等技巧表演,以及精简、抒情的道白,共同助力于人物情感的表现。秦腔名家王保易老师曾说“表现情绪的程式,是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它利用剖析的表现手段把人物内心的秘密淋漓尽致地艺术地展示给观众,以达到高度意境的创作境界。”秦腔的程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运用程式化的动作、技巧,使之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能够增强表现的力度、深度。如捋髯、提袍、甩袖、亮靴底等传统式须生的做功,这些在戏曲表演中,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的表演不要被传统的表演程式所捆绑,要按照人物的剧情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程式,切忌僵化、呆板,或炫耀技巧等。这就要求演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人物有选择的利用程式。
“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传统戏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这里的虚拟指的是演员表演动作技巧之虚,虚只是形式,回归到本位还是实,即情绪之实,审美之实。须生角色由于其行当特点规范所限,人物性格沉稳,情感充沛,在表演中需要极其注意情感表达的收与放,情感的“放”,是汪洋恣肆、信马由缰的夸张化表演,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特点,而“收”则体现的是细节,在大部头的动作与技巧的表达之外,注重其细节,注重人物情绪情感的变化的多重情节点,如能准确拿捏这粗细之间的度,达到收放自如、节节累积的状态,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人物性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为人物的举动增添其合理性,使其合理合情。秦腔传统折子戏《打镇台》中“王震做官太懦弱”的中心唱段表现了县令王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性格,这段唱腔节奏由快转慢,再由慢到快,演员的演唱既要喷口有力,又要在情绪转入较为舒缓的对前朝故事的回忆当中,唱得一板一眼,把人物对包公的敬仰、对秦香莲母子的同情以及对陈世美的憎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最后几句,人物情感达到高潮,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情绪上的剧烈转化和波动,表现出人物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的性格,唱腔要如长空鹤鸣,奇峰突出,以產生剧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演员在表演和演唱中吐字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将唱词准确地送到观众的耳中卜前辈京尉大师谭鑫培就曾这样比喻戏曲演员的咬字:要象嘴里咬着一条“活鱼”,不能咬得过紧,过紧就会咬死(使字音生硬僵死);也不能口松,因为“鱼”是“活”的,稍一口松,“鱼”就跑掉了(即嘴上无力不能响堂打远)。所以咬字实在是演员的一项基本功。既要使“鱼”在嘴里生动活跃,无论唱念,都要抑扬顿挫,流畅悦耳;又要把“鱼”紧紧地叼在嘴里,使得字眼儿清楚,喷口有力,节奏鲜明,响堂打远。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同时达到这样两个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反复练习才行。须生演员除了唱腔之外还要通过刚健细腻的表演来渲染剧情、感动观众。如今的秦腔艺术不再讲究声嘶力竭、粗暴生猛的“吼”字了,而是更多的讲究音色的美感,发音的科学性。秦腔艺术逐渐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日臻完善文明,更具审美价值。“吼”起来的秦腔逐渐远去,但“吼起来”的精神却留下深刻的烙印。
秦腔艺术是诞生于农耕文化成熟时期的大众性、通俗性舞台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代表三秦文化和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价值观念以及黄土高原粗犷、荒蛮、朴实、善良、正直、骠悍民风民俗。它的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唱腔特别是须生唱腔高亢激越、苍凉质朴,清人焦循称它“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表演上大气细腻,真实动人。这些都对演员形成较高的要求,须生演员的演唱应努力做到脆中见亮,厚中藏韵,高峻挺拔,苍劲酣畅,吐字清晰。秦腔有六大板式,演员要运用这些较定型的曲调来表现不同的剧情刻画不同的人物,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不能不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内容在行腔的表现方法上有所处理。若演员的行腔以真实的情感,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就能使观众为之动容。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青年演员,在练功排戏演出之余,要以历史和前辈为师,砥砺继承和发扬传统剧目中的精华,勤勉思考,刻苦练功。同时,一定要以生活为师,做个有心人,体察人性的复杂和真善美。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