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威廉姆·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时建构了其独特的生产关系理论。探究威廉姆?肖的生产关系定义及两个类型划分,挖掘其将生产关系划分为两个类型的依据,拓展生产关系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威廉姆·肖;生产关系;劳动关系;所有权关系
生产关系的概念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基础概念。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威廉姆·肖(William H. Shaw ,1948—)在对生产关系概念也进行了独特地解读,以这种独特的生产关系理论来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生产关系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一、生产关系的定义及两种类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结构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的分配形式”[2]。此后,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一直在此范式下研究生产关系,一般认为“并不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所有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只有那些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关系,才属于生产关系。”[3]这种理解把所有权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与一般对生产关系概念的解读不同,肖对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进行定义:“现在,我所关心的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关系”[4],并将其外延划分为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但是肖并不认为生产中所有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他把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严格限定在物质生产中的关系,剔除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关系。可以明显地看到,与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理解的生产关系相比,肖在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理解中,把劳动关系层面独立了出来。肖认为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虽然常表现为同一行为,但必须加以区分。总体来说,劳动关系是生产中技术的、物质的或自然方面,是人与物的关系,或人与人关系中的物质性关系;所有权关系是生产中由社会规定的特性,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性关系。劳动关系只能在所有权关系范围内发生。所有权关系的性质可以决定劳动关系的形式,劳动关系为所有权关系提供内容。
肖把劳动关系限定于生产物质性东西的使用价值的层面,将其定义为“支配实际劳动过程本身,并从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形成中抽象出来的物质的、技术的关系”[5]。劳动关系“是约束生产者从事物质生产的关系,被设想为脱离他们享有的对别人的权利或权力。”[6]甲与乙两个人一起搬桌子,这是一个物质事实,单纯看这个物质事实,我们不能看出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地位。他们可能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可能是地位平等的劳动者,也可能是工头与工人、雇主与雇佣者。“劳动关系是使用生产力的直接联系。”[7]在生产关系中,劳动关系比所有权关系更接近生产力层面。
同对劳动关系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内一样,肖将所有权关系也严格地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将那些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关系排除在所有权关系之外。肖强调这些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但不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8]。这些关系都反映出所有权关系,被统摄到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所有权关系中来,并形成一种社会形态的特征。所有权关系是一种社会形态中最核心的关系。肖强调,生产中的所有权关系不仅包括对生产力的控制关系,还包括对产品的控制关系。对产品的这种控制关系是直接从生产中产生的。肖认为分配关系是由所有权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9]。在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导致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导致了资本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10]。因此,肖认为每一种所有权关系本身就带有一种榨取剩余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的不同方法。这种分配方法由所有权关系产生,并且同所有权关系一起消失。因此,肖认为这种分配关系一定要被包括到所有权关系中去,所有权关系的概念才是完整的。
二、将生产关系划分为两个类型的依据
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了生产关系有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因此探寻他将生产关系划分为两个类型的依据就是探寻他强调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依据。
一是生产过程中确实客观存在着劳动关系这个层面的内容。“商品的生产也不只是社会过程。它也是自然的或物质的过程”[11]。这个“自然的或物质的”方面就是劳动关系的方面,肖认为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天然地存在,生产在其中进行的实际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只要有生产进行,就存在劳动关系。张闻天也说它的存在是“没有人能够怀疑的” [12]。因此,问题只在于是否将其划入生产关系之中。
这个劳动关系被很多学者谈到。麦克默特里把技术关系和生产关系区分开来,哈内科尔和巴里巴尔对技术关系和社会关系也作了类似的区分。[13]但是他们都将之放入生产力的范畴内。柯亨同肖一样将区分出的物质的技术的劳动关系放入生产关系内。肖所论述的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其实我国学界也有学者论述到。1963年4月张闻天就对生产关系做了两重性的区分:一是生产关系一般,即“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即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情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14]二是生产关系特殊,即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所有关系”[15]。实质上与肖的理解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经济关系的两重性[16]、劳动方式的二重属性[17]等都是对物质、技术层面的关系的一种凸显和强调。这些说明,不少学者都看到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层面,而肖认为也正是这个层面被学者所忽视。只要存在生产过程,就存在劳动关系这个现实形态的东西,是人们一望便知的过程、现象。而所有权关系是马克思透过这些经济现象挖掘出的本质。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中虽没有明确指出劳动关系,但是实际上论述了这个类型,如果生产关系不包含这个类型,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将无法理解[18]。
二是肖想藉以表达对生产关系之劳动关系层面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经济学传统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在传统上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所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一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力图揭示和强调经济制度的本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没有把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加以区分。这往往造成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这个层面的忽视,把生产关系理解为所有权关系,只看到了社会赋予合作、协作等的社会性质。而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是比较偏重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和经济运行的研究,着重研究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有较多的纯技术的研究,如存货管理研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19]。肖深受西方经济学这种研究范式的影响,突出地关注了这个被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忽视的层面,在著作中引用马克思的原文来突出强调生产关系的劳动关系这个层面。肖对劳动关系的关注同西方经济学传统一样,是基于一种技术层面上的分析,不涉及社会性质,强调这种技术层面的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也逐步认识到不能忽视劳动关系(或相当于劳动关系)的层面。在相关经济学教材中已经明确强调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等;另一类是那些不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形式、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等[20]。这第一类和第二类几乎可以等同于肖所指的所有权关系和劳动关系。
三、区分两类生产关系的意义
肖强调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其中劳动关系反映了生产力的方面,突出了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层面。这个层面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连接和传导作用,是肖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点。
生产关系的这种二重属性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讨论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联系是在明确二者区别和界限的基础上来强调的,因而,分析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联系也有助于对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区别作更清晰细致地展示。肖把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力和所有权关系的联系点,它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通过劳动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生产力通过劳动关系作用于所有权关系。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者智力因素增加并且引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联接方式的变化,促进协作的进步,导致新的劳动关系出现,这种技术性质和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衡,所有权关系不能稳定进行,由此必然引起生产的所有权关系变化,社会生产的产权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是所有权关系通过劳动关系作用于生产力。所有权关系的建立,给劳动关系限定范围并打上烙印,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所有权关系也会阻碍新的劳动关系的出现,但是肖不认为不适合的所有权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以原有的所有权关系可能被推翻或者原有的所有权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调整。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两种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就是肖的生产力动力学的基本模式。肖的生产关系理论是理解他的生产力动力学的基石。如果不理解肖关于生产关系的两个类型,我们就无法理解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关系。以上这段生产关系的二重属性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更加细致地认清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区别和界限。
这种强调生产关系具有两个类型的思想对进一步探索生产关系范畴,纠正长期流行的把生产关系归结为所有权关系的片面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劳动关系具有连续性、进步性和一般性,反映的是社会生产运行。而所有权关系具有暂时性、相对稳定性和特殊性,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所在的制度的性质。二者不可替代,不能用一种关系代替另一种关系,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也不能不从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着手。因此,不能把生产关系仅仅理解为所有权关系,生产关系既是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也是对经济运行的研究。这无疑拓宽了我国学界对生产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论上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非经济制度,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服务。因此他领导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变革,让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594页.
[3]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104页.
[4][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30页.
[5][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31页.
[6][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119页.
[7][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121页.
[8][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41页.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81页.
[10]胡贤鑫:《社会历史变革与所有权关系的演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所有权理论》,《长江论坛》,2008年第2期,第8页.
[11][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98页.
[12]张闻天:《生产关系的两重属性》,《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6页.
[13][英]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姜兴宏,刘明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93页.
[14]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 《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5页.
[15]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 《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7页.
[16]参见周新城:《论经济关系的两重性——谈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经济经纬》,2005年第3期,第1页.
[17]参见张彤玉:《关于劳动方式的二重属性》,《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27页.
[18]对此,柯亨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陈述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已经表明马克思对两种关系类型所做的区分.
[1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20]李怀信,赵学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第13页.
关键词:威廉姆·肖;生产关系;劳动关系;所有权关系
生产关系的概念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基础概念。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威廉姆·肖(William H. Shaw ,1948—)在对生产关系概念也进行了独特地解读,以这种独特的生产关系理论来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生产关系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一、生产关系的定义及两种类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结构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的分配形式”[2]。此后,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一直在此范式下研究生产关系,一般认为“并不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所有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只有那些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关系,才属于生产关系。”[3]这种理解把所有权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与一般对生产关系概念的解读不同,肖对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进行定义:“现在,我所关心的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关系”[4],并将其外延划分为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但是肖并不认为生产中所有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他把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严格限定在物质生产中的关系,剔除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关系。可以明显地看到,与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理解的生产关系相比,肖在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理解中,把劳动关系层面独立了出来。肖认为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虽然常表现为同一行为,但必须加以区分。总体来说,劳动关系是生产中技术的、物质的或自然方面,是人与物的关系,或人与人关系中的物质性关系;所有权关系是生产中由社会规定的特性,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性关系。劳动关系只能在所有权关系范围内发生。所有权关系的性质可以决定劳动关系的形式,劳动关系为所有权关系提供内容。
肖把劳动关系限定于生产物质性东西的使用价值的层面,将其定义为“支配实际劳动过程本身,并从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形成中抽象出来的物质的、技术的关系”[5]。劳动关系“是约束生产者从事物质生产的关系,被设想为脱离他们享有的对别人的权利或权力。”[6]甲与乙两个人一起搬桌子,这是一个物质事实,单纯看这个物质事实,我们不能看出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地位。他们可能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可能是地位平等的劳动者,也可能是工头与工人、雇主与雇佣者。“劳动关系是使用生产力的直接联系。”[7]在生产关系中,劳动关系比所有权关系更接近生产力层面。
同对劳动关系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内一样,肖将所有权关系也严格地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将那些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关系排除在所有权关系之外。肖强调这些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但不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8]。这些关系都反映出所有权关系,被统摄到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所有权关系中来,并形成一种社会形态的特征。所有权关系是一种社会形态中最核心的关系。肖强调,生产中的所有权关系不仅包括对生产力的控制关系,还包括对产品的控制关系。对产品的这种控制关系是直接从生产中产生的。肖认为分配关系是由所有权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9]。在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导致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导致了资本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10]。因此,肖认为每一种所有权关系本身就带有一种榨取剩余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的不同方法。这种分配方法由所有权关系产生,并且同所有权关系一起消失。因此,肖认为这种分配关系一定要被包括到所有权关系中去,所有权关系的概念才是完整的。
二、将生产关系划分为两个类型的依据
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了生产关系有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因此探寻他将生产关系划分为两个类型的依据就是探寻他强调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依据。
一是生产过程中确实客观存在着劳动关系这个层面的内容。“商品的生产也不只是社会过程。它也是自然的或物质的过程”[11]。这个“自然的或物质的”方面就是劳动关系的方面,肖认为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天然地存在,生产在其中进行的实际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只要有生产进行,就存在劳动关系。张闻天也说它的存在是“没有人能够怀疑的” [12]。因此,问题只在于是否将其划入生产关系之中。
这个劳动关系被很多学者谈到。麦克默特里把技术关系和生产关系区分开来,哈内科尔和巴里巴尔对技术关系和社会关系也作了类似的区分。[13]但是他们都将之放入生产力的范畴内。柯亨同肖一样将区分出的物质的技术的劳动关系放入生产关系内。肖所论述的劳动关系这个层面其实我国学界也有学者论述到。1963年4月张闻天就对生产关系做了两重性的区分:一是生产关系一般,即“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即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情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14]二是生产关系特殊,即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所有关系”[15]。实质上与肖的理解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经济关系的两重性[16]、劳动方式的二重属性[17]等都是对物质、技术层面的关系的一种凸显和强调。这些说明,不少学者都看到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层面,而肖认为也正是这个层面被学者所忽视。只要存在生产过程,就存在劳动关系这个现实形态的东西,是人们一望便知的过程、现象。而所有权关系是马克思透过这些经济现象挖掘出的本质。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中虽没有明确指出劳动关系,但是实际上论述了这个类型,如果生产关系不包含这个类型,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将无法理解[18]。
二是肖想藉以表达对生产关系之劳动关系层面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经济学传统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在传统上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所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一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力图揭示和强调经济制度的本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没有把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加以区分。这往往造成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这个层面的忽视,把生产关系理解为所有权关系,只看到了社会赋予合作、协作等的社会性质。而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是比较偏重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和经济运行的研究,着重研究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有较多的纯技术的研究,如存货管理研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19]。肖深受西方经济学这种研究范式的影响,突出地关注了这个被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忽视的层面,在著作中引用马克思的原文来突出强调生产关系的劳动关系这个层面。肖对劳动关系的关注同西方经济学传统一样,是基于一种技术层面上的分析,不涉及社会性质,强调这种技术层面的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也逐步认识到不能忽视劳动关系(或相当于劳动关系)的层面。在相关经济学教材中已经明确强调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等;另一类是那些不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形式、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等[20]。这第一类和第二类几乎可以等同于肖所指的所有权关系和劳动关系。
三、区分两类生产关系的意义
肖强调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其中劳动关系反映了生产力的方面,突出了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层面。这个层面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连接和传导作用,是肖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点。
生产关系的这种二重属性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讨论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联系是在明确二者区别和界限的基础上来强调的,因而,分析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联系也有助于对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区别作更清晰细致地展示。肖把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力和所有权关系的联系点,它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通过劳动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生产力通过劳动关系作用于所有权关系。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者智力因素增加并且引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联接方式的变化,促进协作的进步,导致新的劳动关系出现,这种技术性质和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衡,所有权关系不能稳定进行,由此必然引起生产的所有权关系变化,社会生产的产权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是所有权关系通过劳动关系作用于生产力。所有权关系的建立,给劳动关系限定范围并打上烙印,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所有权关系也会阻碍新的劳动关系的出现,但是肖不认为不适合的所有权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以原有的所有权关系可能被推翻或者原有的所有权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调整。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两种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就是肖的生产力动力学的基本模式。肖的生产关系理论是理解他的生产力动力学的基石。如果不理解肖关于生产关系的两个类型,我们就无法理解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关系。以上这段生产关系的二重属性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更加细致地认清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区别和界限。
这种强调生产关系具有两个类型的思想对进一步探索生产关系范畴,纠正长期流行的把生产关系归结为所有权关系的片面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劳动关系具有连续性、进步性和一般性,反映的是社会生产运行。而所有权关系具有暂时性、相对稳定性和特殊性,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所在的制度的性质。二者不可替代,不能用一种关系代替另一种关系,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也不能不从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着手。因此,不能把生产关系仅仅理解为所有权关系,生产关系既是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也是对经济运行的研究。这无疑拓宽了我国学界对生产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论上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非经济制度,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服务。因此他领导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变革,让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594页.
[3]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104页.
[4][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30页.
[5][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31页.
[6][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119页.
[7][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121页.
[8][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41页.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81页.
[10]胡贤鑫:《社会历史变革与所有权关系的演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所有权理论》,《长江论坛》,2008年第2期,第8页.
[11][美]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98页.
[12]张闻天:《生产关系的两重属性》,《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6页.
[13][英]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姜兴宏,刘明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93页.
[14]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 《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5页.
[15]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 《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7页.
[16]参见周新城:《论经济关系的两重性——谈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经济经纬》,2005年第3期,第1页.
[17]参见张彤玉:《关于劳动方式的二重属性》,《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27页.
[18]对此,柯亨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陈述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已经表明马克思对两种关系类型所做的区分.
[1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20]李怀信,赵学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