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而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忽略了盐的咸,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与盐。初中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情境之载体——形象、生动的再现
作为教学情境之载体,必须力求做到新颖、生动、贴切。生动,即要求教学具体形象、活泼有趣,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思维火花。贴切,即要求教学情境切合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注重其教育功效,而不只求表面的热闹和新奇。一段影像资料、一张包装说明、一幅广告、一篇报道、一个实物、一组角色模拟、一次现场参观与活动等,这些生动的呈现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用Flash设计出一幅有趣的动画情节“狗和麻雀”来引入课题。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拴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了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当学生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强烈的刺激了求知欲,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引出了扇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欣赏动画时,体验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受到了良好效果。
二、情境之源——生活的经验
任何有效的教学策略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教学情境的选取上,教师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以便营造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而能导致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使具体的情景与学习探究活动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在八年级上期,学生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的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的特别牢固。由于创设的问题情景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的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意识,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之内涵——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成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借助试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们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们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3)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同学们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实践出真知,学生对实验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到这一现象,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之助燃剂——情感的融入
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式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引入了本节正题。
总之,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兴趣,自觉地、自主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情境之载体——形象、生动的再现
作为教学情境之载体,必须力求做到新颖、生动、贴切。生动,即要求教学具体形象、活泼有趣,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思维火花。贴切,即要求教学情境切合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注重其教育功效,而不只求表面的热闹和新奇。一段影像资料、一张包装说明、一幅广告、一篇报道、一个实物、一组角色模拟、一次现场参观与活动等,这些生动的呈现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用Flash设计出一幅有趣的动画情节“狗和麻雀”来引入课题。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拴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了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当学生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强烈的刺激了求知欲,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引出了扇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欣赏动画时,体验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受到了良好效果。
二、情境之源——生活的经验
任何有效的教学策略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教学情境的选取上,教师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以便营造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而能导致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使具体的情景与学习探究活动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在八年级上期,学生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的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的特别牢固。由于创设的问题情景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的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意识,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之内涵——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成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借助试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们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们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3)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同学们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实践出真知,学生对实验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到这一现象,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之助燃剂——情感的融入
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式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引入了本节正题。
总之,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兴趣,自觉地、自主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