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风的吹动下。各个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学试验,其中搞得风风火火的是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仍然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矛盾
现在很多老师在认真钻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些课不同于传统的模式,有许多“出彩出新”的地方,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有的教师使用了自己制作的“PPT、AUTHWARE、FLASH课件”,还有很多师生直接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
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仍然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新课题。教师的实践中,出现了害怕使用多媒体手段和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反而让“多媒体”变为了“倒霉体”,现就这两者间存在的矛盾作浅陋的剖析。
一、人机交往的强化与师生交往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首先,人机交往是必要的,在某些方面它还具有比师生交往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当下的情况是有的语文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急剧下降。例如在上海的一堂语文示范课上,教师控制着一台主机,学生一人一机,师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操作和屏幕上。课堂交流的形式主要是人机对话,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双向以至多向的交流削弱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一种机械的灌输和毫无生气的过程,语文教育的艺术性消失了,课堂的丰富多变看不见了。本来可以很融洽的师生关系被多媒体横插一脚,反成“帮倒忙”。
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应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因此,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所以人机交往的强化不能取代老师和学生的交往。师生交往的好处在于有情感的交流,还可以使课堂在动态中产生有效的丰富的互动。如何实现人机交往与师生交往的和谐统一。对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情意功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先进的技术与落后的理念之间的矛盾
一些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挂图之用,还为此而沾沾自喜。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的。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黑板的板书、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师的提纲挈领的文字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同时还有一些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一遇到多媒体就从心里害怕,不知道离开黑板后该如何上课,常见有的语文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教学过程的推进显得机械呆板,师生的教和学的主动性无从发挥。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唯一的,一旦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事先制作的课件不仅显得无能为力,反而成了“倒霉体”往往还会“帮倒忙”。
其实任何技术的运用都有理念的支撑,新技术的运用不会必然带来新的理念。技术的价值在于“适合”,适合的就是好技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课堂的容量,发掘课堂的深度,同时又要看到我们旧有观念的顽固性。观念的改良依然是艰苦的和必要的。
三、多媒体重视最终结论与语文课重视学习过程之间的矛盾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还有的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把下面的答案暴露了,执教的老师是尴尬不已。还有一次,老师要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归纳,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就是和老师电脑的答案不一致。使得这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就不停地想往结论上靠,而忽视了教学的本来目的。还有些老师从网上下载教学内容或课件,但其实并不太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上述做法,教师的关注点多数放在学生能否完成电脑设定的结论上。这些做法很能说明教师重结论轻过程,学生面对文本,有些什么问题,有哪些具体困难,这些恰恰是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关注整个学习动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能只关注一个结论。
四、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点之间的矛盾
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的出发点。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的。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保持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就不容易迷失在技术的运用中,更不会颠倒过来。
目的明确,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要考虑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地方可以不用,什么地方不该用。比如,多媒体代替黑板,这无疑是把它“神圣化”。这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又比如有的课用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意境,但是结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图片上,对课文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反而削弱了。有的甚至抛开课本,专注于富有动画效果的屏幕上,这样的“整合”其价值颇令人怀疑。所以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点问题是整合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帮倒忙”。
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上强大的优越性,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更好,而且要认识到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把多媒体和其它教学模具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能解决这些同有的矛盾,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矛盾
现在很多老师在认真钻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些课不同于传统的模式,有许多“出彩出新”的地方,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有的教师使用了自己制作的“PPT、AUTHWARE、FLASH课件”,还有很多师生直接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
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仍然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新课题。教师的实践中,出现了害怕使用多媒体手段和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反而让“多媒体”变为了“倒霉体”,现就这两者间存在的矛盾作浅陋的剖析。
一、人机交往的强化与师生交往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首先,人机交往是必要的,在某些方面它还具有比师生交往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当下的情况是有的语文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急剧下降。例如在上海的一堂语文示范课上,教师控制着一台主机,学生一人一机,师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操作和屏幕上。课堂交流的形式主要是人机对话,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双向以至多向的交流削弱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一种机械的灌输和毫无生气的过程,语文教育的艺术性消失了,课堂的丰富多变看不见了。本来可以很融洽的师生关系被多媒体横插一脚,反成“帮倒忙”。
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应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因此,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所以人机交往的强化不能取代老师和学生的交往。师生交往的好处在于有情感的交流,还可以使课堂在动态中产生有效的丰富的互动。如何实现人机交往与师生交往的和谐统一。对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情意功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先进的技术与落后的理念之间的矛盾
一些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挂图之用,还为此而沾沾自喜。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的。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黑板的板书、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师的提纲挈领的文字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同时还有一些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一遇到多媒体就从心里害怕,不知道离开黑板后该如何上课,常见有的语文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教学过程的推进显得机械呆板,师生的教和学的主动性无从发挥。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唯一的,一旦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事先制作的课件不仅显得无能为力,反而成了“倒霉体”往往还会“帮倒忙”。
其实任何技术的运用都有理念的支撑,新技术的运用不会必然带来新的理念。技术的价值在于“适合”,适合的就是好技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课堂的容量,发掘课堂的深度,同时又要看到我们旧有观念的顽固性。观念的改良依然是艰苦的和必要的。
三、多媒体重视最终结论与语文课重视学习过程之间的矛盾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还有的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把下面的答案暴露了,执教的老师是尴尬不已。还有一次,老师要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归纳,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就是和老师电脑的答案不一致。使得这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就不停地想往结论上靠,而忽视了教学的本来目的。还有些老师从网上下载教学内容或课件,但其实并不太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上述做法,教师的关注点多数放在学生能否完成电脑设定的结论上。这些做法很能说明教师重结论轻过程,学生面对文本,有些什么问题,有哪些具体困难,这些恰恰是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关注整个学习动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能只关注一个结论。
四、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点之间的矛盾
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的出发点。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的。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保持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就不容易迷失在技术的运用中,更不会颠倒过来。
目的明确,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要考虑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地方可以不用,什么地方不该用。比如,多媒体代替黑板,这无疑是把它“神圣化”。这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又比如有的课用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意境,但是结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图片上,对课文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反而削弱了。有的甚至抛开课本,专注于富有动画效果的屏幕上,这样的“整合”其价值颇令人怀疑。所以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点问题是整合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帮倒忙”。
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上强大的优越性,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更好,而且要认识到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把多媒体和其它教学模具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能解决这些同有的矛盾,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活力。